浅谈高中地理地图的教学
——对心理地图构建的探讨
2019-01-11江西
江西
地理是处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受考试这一衡量机制的影响,初中学生地理基础普遍薄弱。这样,就把初中该学的知识遗留到了高中,加重了高中地理学习的负担和难度。
在当前地理学习处在关键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背景下,对高中地理中的地图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有利于这一问题和矛盾的突破。而地图教学在教学中的直接应用则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惑,运用有效的方式突破地图学习这一难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地图学习对学生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让地理教学走出困境。
一、地图学习的必要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运用文字只能表达地理概念的一部分,不能清楚地表达空间的概念,而地图能把地表的复杂现象按照它的排列显示清楚。因此,地图是和文字同等重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种地理学表现的双重形式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而且地图还是信息储存库,缩微的地图能以微小的图片储存巨大的信息量并且是图像形式的信息。这决定了地图必将成为开发右脑中产生质的飞跃、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通道之一,凸显地理学科特色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进行地理教学的载体,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作为地理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地图素养,能熟练运用地图进行有效的教学,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变空洞的文字叙述为探索的兴趣,激活思维,化解学习难题。
二、心理地图的构建
就高中教学而言,能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是高中生通过地理学习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那么高考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在高考中除了一系列读图题之外更有大量的“无图考图”题,这对学生的地图功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这一类题目的解答除了运用“速绘简图辅助法”和“相对位置比较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地图再现法”。多数同学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一部分地图,并储存在大脑“硬盘”中,成为“心理地图”。解题时,在认真读题后采用回忆、想象等方法,力争再现与题意相关的“心理地图”,在“胸中有图”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则问题便会迎刃而解。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对地图进行掌握并进一步转化为心理地图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就必须对心理地图有一定的认识并寻求多种有效构建心理地图的方法。
1.心理地图的概念
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包含着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空间演变和发展的清晰立体的反映;它又是一种记忆表象,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认知。
它有两方面显著特征:一是逼真性,即对某一地理事项或某一区域地理综合体的再认和再现,具有形象性和精确性;二是概括性,再现的地理信息并非是包罗万象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最具有区域地理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内容。
2.如何形成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经历粗化阶段、细化阶段和精确化阶段,在由模糊、大概到清晰、精确的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1)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人们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整体把握事物的特征是其重要方式,若不能整体把握事物的不同侧面,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而学生学习地理又都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地理知识难以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地图就是表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地图上标明的事物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较困难,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另外,对于地图的比例尺问题学生也不好把握。而且学生对现实世界具体事物的描述方法与地图对客观地理事物的描述方法不同,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模式相差大。这就导致学生在地图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2)教师要有用地图讲地理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逐步实现的过程,不能依靠瞬间的地图演示实现,要靠反复地读图、用图,要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质的飞跃。但量的积累并非单一的重复,而是在运用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用图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性的作用,不同的教师培养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有所差异正是这一作用的表现之一。
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地图说明和解释各种地理现象。这种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地理离不开地图。教师在引入新课或新的知识点时应频繁地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各种类型的地图,每一节课的讲述都落实到地图上,通过地图来获得地理知识。如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从地图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地图意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熟知地理要素分布的方法,使他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和解答。
其次,教师对于同类知识点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地图的刺激并加以概括和归纳。例如,在分析中国工农业的发展状况时就可以将地形图、矿产资源分布图、水系图、气候分布图等进行再现综合分析从而通过地图的反复运用,在学生头脑里积累丰富的地图感性材料,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刺激更有助于心理地图的形成。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刚接触时学生对地图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消失了。教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没有成功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学知识成功地运用会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高中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好奇心,教师可将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从而让他们感受最新鲜的地理事物,在运用中加深对相应地图知识的学习。
(4)充分利用图文信息的转化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
图文信息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记忆,使心理地图的形成更为清晰、有条理。
例如在学习商业中心的形成时,先引导学生根据所处的位置分析自然因素,再根据周围地区的经济特点(教师可给出一些数据、文字、影像、图片等资料)总结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将这些内容包括文字总结为一张心理地图,有利于记忆。这样达到了以图记文、以文成图,图文转化,能大大促进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
(5)加强以地图为载体的练习
地理问题很繁杂,但其中心仍离不开地图。要加强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记地图笔记、仿绘地图、对地图上的信息进行分析等。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手到脑,由感观到记忆。通过多次勾绘各种简易地图使学生对相应地图产生深刻记忆,再进行有意强化,使大脑皮层留下更深刻印象。亲自动手描绘,能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又使头脑中的地图辨析能力加强,地图形象更加准确。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逐渐形成而且内容不断丰富,使用时便会得心应手。
总之,高中地图教学中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心理地图。不同类型的地图由于作用和展现方式不一样,在构建心理地图的过程中需具体分析,用相应有效的方式进行,以达到笔者穿插此类地图的预期目的,图文结合进行信息的转化,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