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影响猪繁殖性能的疾病
2019-01-10邓同炜卢建洲蒋增海
邓同炜,卢建洲,蒋增海
(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猪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我国养猪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曾经讲过,部分养猪企业利润微薄、生存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背负着“生的少、死的多、长得慢”的三座大山。
“生的少”即繁殖性能低下。猪繁殖性能低,具体表现为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产仔数少、返情、屡配不孕和乏情等;以及公猪性欲下降、精液质量下降、无精或者少精。影响繁殖性能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和配种技术等,文章就影响繁殖性能的疾病进行概括与总结,提出解决方案。
1 影响猪繁殖性能的疾病概况
降低繁殖能力的疾病,可以细分为主要影响繁殖性能的疾病和能够影响到繁殖性能的疾病。前者主要有母猪子宫内膜炎、猪细小病毒病等;后者表现涉及面广,可能在繁殖性能方面有所体现,主要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圆环病毒病、布鲁氏菌病、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其他具有高热征候的多种疾病。其中,母猪子宫内膜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瘟、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现阶段对养猪生产影响较大,是猪场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当然,不同养殖模式、不同技术水平、不同管理能力的猪场,繁殖障碍问题的严峻程度差异很大,同时繁殖障碍问题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2 影响猪繁殖性能常见疾病的主要表现
考证某一影响繁殖性能的疾病,需要从母猪自身的症状、流产胎儿的状态、猪场其他生理阶段猪群的异常表现等几个方面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得出临床诊断结论,必要时利用实验室手段进一步验证。
2.1 母猪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各种类型猪场都不同程度存在的母猪个体疾病,其又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三类。患急性子宫内膜炎的母猪,多发生于产后,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或废绝,弓背努责、频繁排尿,有红褐或灰白色、带腥臭味、黏脓性分泌物从阴道流出。患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猪,多由急性型子宫内膜炎处理不当转变而来,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躺卧时偶尔从阴道排出脓性分泌物、发情时或配种后有较多的黏稠脓液排出、阴门及尾根上常附有黏脓性物,发情时屡配不孕。患隐性子宫内膜炎的病猪各项生理指标基本正常,但发情期排出的黏液稀薄、浑浊,屡配不孕或返情率显著增高。
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又分为经典毒株和高致病性变异毒株。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猪高热病,可致妊娠各期的母猪流产;经典毒株致病母猪精神倦怠、厌食、体温轻度升高,妊娠后期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和弱仔,哺乳仔猪气喘、成活率低;公猪性欲下降,精液质量下降,少精等。剖检流产的死胎,采集肺组织,用RT-PCR法扩增PRRSV GP5蛋白基因并测序,再与PRRSV基因数据库比对,判定猪群感染PRRSV的毒株类型、确诊。
2.3 猪伪狂犬病
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妊娠后期母猪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母猪自身几乎见不到其他异常现象;哺乳仔猪、保育猪症状显著,多表现为发烧、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共济失调、抽搐等神经症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肥育猪偶尔干咳,采食量偏低,生长速度减缓。从流产胎儿分离伪狂犬病病毒、扩增PrV gE基因或应用ELISA法检测流产胎儿体液中的抗PrV gE抗体,都是诊断猪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
2.4 猪瘟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低毒力猪瘟病毒感染妊娠母猪,病毒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胎儿;母猪本身通常呈隐性经过不表现出临床症状,胎儿受病毒的损伤作用成为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先天性感染耐受胎儿。妊娠母猪分娩时机基本正常,窝产死仔数显著增加,外观正常仔猪接受猪瘟疫苗接种后部分仔猪不产生抗猪瘟病毒抗体。取死胎、不产生抗猪瘟病毒抗体的仔猪样品,扩增猪瘟病毒基因,能够检测到目的基因片段。
2.5 猪细小病毒病
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以繁殖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繁殖障碍主要发生于缺乏免疫力的初产母猪,也可能发生于免疫力不足的其他胎次母猪。症状表现取决于胚胎受病毒侵害时的胎龄;早期胚胎受病毒伤害,发育停止被母体吸收,母猪返情或产仔数减少;中后期胚胎受伤害死亡,母猪通常延迟分娩,产死胎、木乃伊胎。母猪本身无其他异常表现,猪场内其他猪群生产指标稳定。取胎龄较小的死胎或木乃伊胎病料,扩增猪细小病毒基因,检测目的基因片段确诊。
2.6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散发,多发生于多雨年份、夏秋季节的低洼潮湿地区(蚊虫叮咬传播)。妊娠母猪患病时发生流产,流产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流产前有轻度减食或发热,流产后体温、食欲很快恢复正常;流产的同窝胎儿大小差异极显著,有的胎儿全身水肿,部分死胎木乃伊化;公猪也可能发病,多见睾丸肿大、两侧不对称;商品猪群发病率明显增多,病猪表现体温升高、运动时后驱软弱无力,数日后大多能自然康复。确诊取发热期血液样品,RT-PCR法扩增乙脑病毒基因片段。
3 常见影响猪繁殖性能疾病的解决方案
生产实践中,解决猪繁殖疾病问题和解决其他类型问题一样,都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然而,不同地区或猪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差异很大,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措施。
3.1 母猪子宫内膜炎
3.1.1 预防
在配种环节,对配种器材、母猪外阴部进行严格消毒,规范操作。在待产环节,提前消毒产房、产床及用具,母猪进产房前对体表尤其后躯、外阴部、乳房进行严格消毒。在分娩环节,助产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尽可能轻柔,避免损伤子宫;助产后子宫内注入适量抗菌药或留置具有抗菌作用的子宫栓。
3.1.2 治疗
采取全身措施和局部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急性期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静滴,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后采取局部措施。局部措施是选择刺激性小的消毒溶液冲洗子宫,清除子宫内的炎性产物,最后向子宫内注入抗菌药物。
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养猪场重点工作是预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生。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检测阴性猪场,要切实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防止病毒传入。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检测阳性、猪群生产性能稳定猪场,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后备母猪同居感染驯化工作,关注猪场内病毒变化态势,不建议使用疫苗免疫。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猪群生产性能不稳定猪场,根据PRRSV基因扩增、测序、比对结果,选择基因型一致的疫苗免疫;能繁母猪接种时机安排在空怀期进行,其他猪群安排在高发日龄到来前2周进行,每头猪只需接种1次。
3.3 猪伪狂犬病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免疫接种使用的疫苗主要是基因缺失弱毒苗。常用免疫程序是空怀母猪配种前免疫1次,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加强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季度集中免疫1次,乳猪出生后哺乳前滴鼻免疫,保育猪7周龄左右加强免疫,肥育猪根据猪群表现和免疫检测情况确定是否加强免疫。猪场定期检测抗PrV gB抗体和PrV gE抗体,评价猪群免疫水平和野毒活动情况。
3.4 猪瘟
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防控措施是猪瘟疫苗免疫接种。猪瘟发生风险较大的猪场,首免在乳前进行(新生乳猪出生后滴鼻免疫,免疫2 h后允许吸吮初乳),加强免疫安排在仔猪断奶前后,保育结束前第3次免疫;空怀母猪配种前1周免疫;种公猪每年集中免疫2次。定期检测免疫猪群抗体水平,抗体效价不合格时,及时采取补免措施,同时分析原因、消除隐患。
3.5 猪细小病毒病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猪细小病毒病主要危害初产母猪和血清学反应阴性的经产母猪,生产中通常给后备及二胎母猪接种疫苗;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二胎空怀母猪配种前1~2周免疫。
3.6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无特效疗法,预防本病主要从控制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接种疫苗入手。根据蚊虫滋生、活动规律,采取措施防蚊、灭蚊,控制传播媒介,阻止病原传播。在蚊蝇季节到来前1~2个月进行免疫接种,后备种猪配种前间隔1个月接种疫苗2次,经产母猪配种前接种1次。
4 结语
影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复杂,降低繁殖能力的疾病很多,疾病表现形式多样,因果关系错综复杂。然而,某一猪场在一定时段内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具体的、独特的,因果关系也是明确的。当企业遇到问题时,要多方面收集证据信息,通过综合分析锁定可疑目标;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一步运用实验室检验手段确认;最后,理清问题因果关系,抓住关键技术环节,以期获得满意的处置结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