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驯猪研究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良渚文化篇
2019-06-29兰廷成赵大川
兰廷成,赵大川
(1.杭州市余杭区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1100;2.《中国养猪业图史》编委会,浙江 杭州 310009)
1 马家浜文化概况
马家浜文化时期,动物的饲养水平较河姆渡时期已有很大进步。饲养种类上主要也是狗、猪以及可能仍处于半驯养阶段的水牛。就出土遗骨看,猪已是罗家角遗址驯养动物群中最多的一种。据粗略统计,猪遗存达600多件且青年猪和成年猪的的占比在70%~80%之间,老年的低于30%。饲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家畜体质形态上的改变。罗家角遗址内发现的一件小陶猪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小陶猪体态上更肥圆(见图1),整体近似蛋形,头部较短,仅占全长的1/4,腹部浑圆下垂,有4个乳钉状矮足,其形象已与现代家猪相似。邱城遗址出土的2只陶猪也是后躯大于前躯,圆滚滚的很像现代家猪了。水牛的饲养业发展得也很快,仅罗家角遗址就发现至少39个个体的标志。单就遗骨(齿)来说,仅次于猪骨(齿)的出土数。这些遗骸以青少年为主,约占64%,品种上属池沼型水牛,功用上可能与河姆渡时期差不多,仍是肉役两用的半驯养水牛。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记载: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 000~公元前4 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图1 马家浜出土陶猪
1.1 发现和命名
1957年发掘的浙江吴兴邱城遗址,下层是以红陶为主的遗存。1959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在嘉兴马家浜遗址发掘,发现有与邱城下层同类的遗物并有房基、墓葬等遗迹。同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发掘的吴江梅堰遗址中,也含有这一类遗存。20世纪60年代,有人把它归属青莲岗文化。后来,有人进一步定为青莲岗文化江南类型的马家浜期。20世纪70年代起,有人把它与青莲岗文化相区分,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现已普遍得到认可。经发掘的主要遗址,除马家浜、邱城外,还有浙江桐乡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
1.2 遗址介绍
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周围与杭州湾以北的杭嘉湖地区。重要遗址有桐乡罗家角、嘉兴马家浜、湖州邱城(下层)等。具体就马家浜和邱城两个典型遗址看,马家浜骨器的数量较多,邱城石器的数量相对增多;马家浜泥质红陶的比例较小,釜的型式和数量较多而鼎足的数量却非常少,邱城鼎足数量多些。由此看,马家浜遗址当较邱城稍早一些。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罗家角遗址有4个文化层,虽然它的第4层距今约7 000年,与河姆渡第4层年代相当,甚至略早,但从出土物文化特征看,这4个文化层同属一文化系统。陶釜是罗家角遗址最重要的一种器物,其中腰沿釜逐层增多,到第1层时,在各种釜中其比例已高达70%以上,而腰沿釜正是马家浜文化的典型器物。其他迹象也表明,罗家角早期遗存(第3、4文化层)是属马家浜文化的,而罗家角晚期(第1、2文化层)又明显是从早期发展而来。因此,整个罗家角遗址应属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距今6 500~7 0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与宁绍平原上的河姆渡文化既有互相影响的因素,又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马家浜文化生产工具中早期骨器较多,晚期多为石器。器形以背部弧突的锛为主,新出现穿孔石斧和石刀,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以泥质红陶最具特色。罗家角遗址还出土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白陶。早期以釜为主,晚期鼎的数量增加;其中,腰沿釜、喇叭形圈足豆、带牛鼻式器耳的罐等是这个阶段的典型器物。玉器以块为主,璜少见。从社会经济看,马家浜人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可能还有水牛。早期狩猎采集的比重还很大,晚期农牧业占了主导地位。马家浜遗址的住房遗迹平面作狭长方形,邱城住宅遗迹旁还发现有排水沟,墓葬多无墓坑,随葬品稀少。马家浜时期的环境温度比河姆渡时期冷些,但比现在要暖和些,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3℃。
2 崧泽文化
据2004年6月9日《中国文物报》之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崧泽村位于上海市青浦县境内,东距北干山5 km,南距余山7 km,西离县城约5 km;上海—青浦公路从这里经过。崧泽村地势低平,海拔仅3.03 m;地下水位很高(地下1 m即有潜水冒出)。村中河道纵横,有南北向的崧泽塘,东西向的假山浜,村南还有大河横泖。村北有一土墩,当地称为假山墩,长、宽各约90 m,原高约4 m。1958年以后,因当地砖瓦石取土,逐渐削低,现离农田仅高1.5 m。古文化遗存即保存在这一土墩及其周围的地下。
对崧泽遗址进行过2次有计划的发掘。1961年5月21日—6月18日,由于当地砖瓦厂在假山墩上大量取土,使有的古遗存已接近地表,需及早清理发掘,上海博物馆组成发掘队并进行了第1次发掘。
崧泽遗址经过试掘和2次发掘,已知其基本文化内涵可分3层。崧泽文化既不同于马家浜文化,也与良渚文化有较大差别,在太湖地区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因此可命名为“崧泽文化”。在时代上,它在本址叠压在马家浜文化之上,而草鞋山、张陵山和福泉山遗址又被压于良渚文化层之下,所以,崧泽文化应晚于马家浜而早于良渚文化。据M87和M90的人骨C14测定,前者为5 180±40年,后者为5 860±45年,绝对年代在5 100—5 800年之间。现已发现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江苏境内,杭嘉湖地区有代表性的是湖州邱城遗址(中层墓葬)和双桥(以窖穴为代表的下文化层)遗址。崧泽文化距今6 000年左右。崧泽文化阶段石器品类增多,大都通体磨光,以穿孔石斧、锛、凿为主,新出现小型三角形犁形器。泥质灰陶最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形后再加慢轮修整。鼎已成为主要炊器。玉器以璜为主,玦少见或不见。随葬品比马家浜文化时期多,其中还出现一些随葬猪下颌骨的墓葬,出现男女合葬墓,崧泽文化可能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当时的地理气候,根据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对崧泽遗址孢粉资料分析,崧泽文化时期,其早期温度较崧泽文化以前有所降低,中期比目前凉干,晚期又转为温热湿润,约比目前平均温度高1~2 ℃。
3 良渚文化
此部分引自201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卞家山》,以卞家山为例研究鉴定良渚文化动物骨髓。
3.1 出土动物骨髓
经统计,卞家山遗址共出土动物骨髓2 058件,其中可以鉴定动物种类的标本有1 640件。这些动物骨髓的种属为偶蹄目(Artiodactyla) 猪 科(Suidae)居多。
3.2 猪骨髓研究
在可辨识的动物骨骼中猪的数量最多,共1 526件,占总数的93%。其次是鹿科动物,约占总数的5.1%;再是鸟类,约占1%。此外还有少量水牛、狗、龟、鳖等动物,数量均不足1%。
1)猪骨骼鉴别
猪骨分头骨、躯干骨、四肢骨3部分。头骨中的下颌骨因脱落单独统计,这部分骨骼保存状况普遍较好,数量最多,共426件,占猪骨总数的27.9%。下颌骨残碎后形成左、右两部分。据统计,左侧下颌骨有184块,左侧下颌骨有187块,可见两边的碎块数量大体相当。形态完整的下颌骨有7件,有的还保存着獠牙,其余为有下颌骨联合部或残块。统计时对这些下颌骨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观察,测量数据包括M1、M2、M3的长和宽、齿列长、下颌骨高,同时还记录了第4前臼齿上出现线释质发育不全(Linear Enamel Hypoplasia, 简 称LEH)的情况。
2)猪骨髓年龄推算
根 据 右 侧 下 颌 骨 牙 齿 的萌 出 和 磨 蚀 情 况 推 算 , 这 些 猪骨 所 代 表 的 最 小 个 体 数 ( M N I ,MinimumNumber of Individuals)为151,除去死亡年龄不确定的7个个体,有101个个体属于未成年个体,其中16个个体的M1尚未萌出,估计年龄在6个月以下;38个个体的年龄在6~12月龄之间;其余47个个体的年龄则集中在大约1~2岁之间。在M3已经萌出的成年个体中,34个个体的M3磨蚀较轻(在c以下),9个个体的牙齿磨蚀很重,有的牙齿甚至已经老化、脱落,表明年龄相对较大。
从卞家山遗址的动物组成可以看出,遗址利用的动物种类非常集中,只有很少的几个种类。数量上也很集中,无论是可鉴定的标本数还是最小个体数,猪都占据了绝大多数。通过对猪的死亡年龄分析可以发现,死亡个体集中分布在亚成年1~2岁之间,其次为6~12月龄和已经成年的青壮年个体。以上数据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选择性地高度利用猪这一动物资源。
驯化动物一般表现为青年个体的数量优势,在动物接近成熟时宰杀,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肉食。卞家山遗址恰好表现为这种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家猪在当时可能已经出现并成为人们的重要肉食资源之一。同时,还有大约20%的个体在成年后不久被宰杀,而且总体来看,死亡年龄的分布范围很宽,从6月龄至2岁多不等,说明当时的饲养水平还处于早期阶段,尚不能用人工方法控制猪的生长过程,致使猪生长的速度各不相同。
3)建立猪骨数据库,研究野猪、家猪驯化程序
在卞家山遗址动物骨骼的鉴定过程中,着重测量了所有猪骨的数据。测量的目的一方面是建立一份卞家山遗址猪骨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对遗址中猪的属性能有更深入地了解,例如有没有野猪、家猪驯化的程序等等。
研究得出,家猪比野猪的牙齿小,但两者并不存在明显的数据差异,这一点估计与当时家猪的驯化水平有关,在牙齿大小方面还没有产生显著的区别。此外,对猪下颌骨联合部长宽的测量也支持了上面的结论。虽然属于不同年龄段,而且性别间也存在差异,可见,根据下颌联合部也无法区别出遗址中的家猪和野猪。
4)猪骨髓研究推论
综合以上对遗址出土猪骨的讨论,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推论:良渚文化时期,家猪饲养技术已经出现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家猪占据了陆生哺乳动物的绝大多数,成为人们的主要肉食来源之一。同时,人们也狩猎一些野猪,但目前尚无法将野猪和家猪精确地区分开来。大量线性釉质发育不全的现象发现,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家猪在遗址中的存在,另一方面,其表现出的规律性也说明家猪在生长过程中承受着一种周期性的外在生存压力。究竟这些生存压力是来自于自然还是人为因素,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许多猪的下颌骨上还可以观察到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为便于将犬齿完整取出,一些雄性个体额下颌骨颊侧骨体上经常被凿出一个洞。目前共发现18件标本有这种情况。迄今已有多个良渚文化遗址发现有用猪犬齿制作的装饰品或工具,卞家山遗址猪骨上的孔洞为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佐证。如图2至图6,是一组《卞家山》彩板家猪骨骼照片。
图2 猪下颌骨
图3 猪下颌骨(雄性,G2①∶B∶83)
图4 猪下颌骨(雌性,G1①∶134)
图5 猪下左侧M1,线性釉质发育不全(G2②∶120)
图6 猪下左侧M3,线性釉质发育不全(G2∶123)
4 结语
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从11 000年前的上山文化至3 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湮没,延续约7 000年。考古文物表明,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良渚文化都在钱塘江流域滨水地带,善水、植稻、驯猪,完整、传承7 000年。据《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全新世四次海进海退》地质考证,12 000—3 700年前,浙江省海平面自负30 m上升至目前过程中,形成了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兴起、旺盛、湮没和迁移,有别于北中国没有遭受海浸海退的侵蚀,也有别与沙漠地带埃及金字塔文化。
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先民们既善水,又畏水,5 300—3 700年前,良渚文化的先民开始向西、北、东不断传播文化,特别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文物玉璧、玉琮在北中国出现,证实了良渚文化的传播。野猪驯养成家猪,猪是良渚文化神圣的动物,良渚文化神徽则是猪的形象。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文化涉及范围广、遗址数量多,随着考古年代的不同,考古专家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对家猪的考古研究,方有了万年的南中国驯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