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壁赋》的思辨意识探究

2019-01-10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旷达赤壁赋赤壁

浙江

在当今世界,具备深刻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命运。苏轼对待世事旷达潇洒的态度一向为后人所向往,其文赋《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阐明了自己对于自然与人生的真实感悟,为如何提升思辨性思维提供了清晰而实用的方法。笔者意在通过此文来引导学生探究主客对话背后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一、还原情境,聚焦问题

《赤壁赋》开篇便叙写了苏轼与客人于赤壁泛舟的情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与客人驾着一叶小舟,在洒满清辉、水波浩渺的江面上漂游,仿佛乘风而行的仙人,远离了尘世。置身于如仙如画情境中的苏轼与客,在泛舟之初,心情还算是怡然舒畅,接着“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吹洞箫,倚歌而和,“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水底的蛟龙听了也要起舞,独坐孤舟的嫠妇听了也会落泪,这种忧伤也让苏轼“愀然”。

人类心灵存在着三大功能——思维、体验以及产生需要。这些功能相互依存,它们当中任何一者发生变化都将导致另外两者发生改变。当发现客人的忧伤,苏轼“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这是思辨性思维中不可或缺的追问,是问题启发了思维。

客人从眼前的山水与明月联想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由此说明,不论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还是流落江湖“侣鱼虾而友麋鹿”的芸芸众生,都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生命短促、人生虚无的悲慨,功业不遂的憾恨,何尝不是苏轼心中的痛呢?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险些葬送了性命;几个月以后,苏轼又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被人押解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苏轼多次来到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面对如此江山,追怀古人,感叹自身,遂有著名的《念奴娇》一词,大江、大浪、壁立千仞、英雄风流,可以说正是这首词定格了苏轼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

在本文中,苏轼清楚自己的目的,从眼前的“水”与“月”出发,围绕当下在议的问题展开。“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江水日夜奔流,终不见少;月缺了又圆,终无改变。这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如果从“变动”的角度看,天地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改变;但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此时的物,此时的“我”,都是确定的、永恒的。所以,不必为人生的短暂而感到悲哀。再者,造化生物,物物不同,没有什么事物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只有这江上的清风、空中的朗月,每一个有心人都可以欣赏得到。大自然的景色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现在已拥有了天地间的美景,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这一席话,说得大家豁然开朗,“客喜而笑”,主的喜终于战胜了客的悲,于是继续饮酒畅谈,“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溯流从源,聚焦观点

对于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来说,登临山水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生活模式。登临山水的过程是他们丰盈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人生道路的坎坷、仕途的艰险使得很多正直的士大夫渴求在山水间寻求精神寄托。“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的这种旷达,超脱了世俗的束缚,油然而生出禅意,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变与不变其实要看个人是如何看待的。正如被鸠摩罗什誉为“解空第一”的僧肇在《物不迁论》中说:“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自心不动,万物过眼而内心常保持宁静;不对“空”执着,虽然心常宁静,但万物仍在心中自由活泼地来往。因此,山间的雾气变幻莫测也可以看着是静止的;江河奔腾,也可以看着是不流的;尘埃飞扬,也可以看着是不动的;日月时常转换,也可以看着是始终如一的。在禅者的眼里,世间万物既是动的,也是静的,既短暂,也长久。苏轼对客人讲的一番话,正是在阐说这个道理。佛教经典著作《华严经》倡导“圆融”观,认为时间与空间互融、互摄。因此,万物的动静、长短都没有本质上的分别。苏轼的话也可以用来印证此理。明月、清风、古人、今人,都是宇宙的过客,十分渺小,却也都是真实存在过的生命。驾着清风,举杯邀明月,此时,物与“我”互相欣赏,互相理解,心境开阔,神游天地间,身后浮名身前事,乐得随缘。苏轼与客泛游赤壁,他选择用一种旷达的怀抱、比较达观的态度看待宇宙和人生,享受自然,以求获得个人心灵的平静,达到精神的自由。

三、旷达悲情,辩证审视

《赤壁赋》运用灵活的对话方式,从情与理、变与不变、悲和喜等角度展开论述,以理导情,情理互动,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三段论模式。其实,形式的抉择决定于内在的情意,情意的变化影响文体的抉择。作品中的“悲”与“乐”其实是作者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对时空流转的感伤之情,一直都是苏轼情感世界的内容,而理性旷达地面对人生,也是苏轼始终坚守的信念。最后苏轼说服了客人,清楚反映了理性主导人生的想法。

苏轼经历的是苦难,体会到的是悲伤,发而为文,文章自然也是感伤的基调。从审美创作的角度看,英国诗人雪莱认为,倾诉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哀音,甚至到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地步。悲感之所以如此浓重,一是苏轼的平生之志尚未消逝。“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承袭屈原以香草美人比兴之义,抒发了苏轼思念朝廷的思想感情。虽然对苏轼来说,的确是“君门深九重”,但从本文中却隐约透露出苏轼对未来的某种期待,字里行间跳动着的仍然是一颗不甘沉沦的心。二是人生太短暂了。苏轼借客人之语,叙述了人生虚幻的悲感,尽管苏轼能够理性旷达地面对人生,但他在险恶的仕途生涯中无法主宰个人命运且无法摆脱这种处境,这使得苏轼在文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怨情绪。然而,苏轼仍然渴望在苦难中寻求豁达平和。故此,他只能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才捕捉到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因而也就有了“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感慨。

猜你喜欢

旷达赤壁赋赤壁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赤壁赋
草书赤壁赋卷(局部)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如何定义赤壁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