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在一轮复习阶段要突破“三难点”

2019-01-10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断句虚词常识

四川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的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花费了很多心血却收效甚微。笔者以为,在一轮复习阶段复习文言文阅读时,要在积累中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回本溯源,突破三大难点。一轮复习阶段的基础打好了,在之后的复习阶段才能够逐步寻得作答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不断提升作答的“关键能力”。

一、突破文言文内容理解的难点

读不懂文言文是学生作答的难点之一。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文言文中涉及的典章制度,朝代沿革,官职授、升、贬、调等文化常识不够了解,对一些文言句式及一些不太常见的文言词汇不能联系上下文揣摩其含意等。

如何才能读懂文言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可从如下方面展开复习。首先明确文段中“有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其次是注释,很多时候注释在理解文本上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再次要尽可能排除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内容,如此一来,就最大化简化了句子,使得句子内容更加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最后,在理解关键词句时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有理有据的推断词句含意。

简而言之,若想读懂文言文,就要坚持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阅读原则。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Ⅲ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在正式答题前,学生可首先看其出处,为《宋史·范纯礼传》,明确写了是“什么人”,由出处及文言文开篇可知写的是范纯礼,“字彝叟”,由此可确定文中只要说“纯礼”或“彝叟”都是指同一人。其次,明确“做了什么事”,通过对照原文可知,一是写了范纯礼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先后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县令;二是范纯礼不扰民,与百县均赋;三是泸州南边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范纯礼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赋税,民众在家里挂他的画像,并称挂他画像的地方为“范公庵”;四是范纯礼宽严相济,不搞株连,深得民心;五是范纯礼本性沉毅刚正、不畏权贵。在快速阅读有关“事”的信息时,可在每一件事后做好标记,特别要关注所做之事产生的结果,这亦为稍后的作答打好了基础。

由此可总结出,在一轮复习阶段,学生可以坚持每周阅读一段文言文,最好是去掉标点符号后再阅读,这可以加强语感,对作答断句题有极大的好处。在理解、作答方面可从如下内容展开复习:

1.抓文言实词。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意义,如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等等。因为这些惯用词使用频繁,易于理解。

2.通过文言虚词题归纳答题技巧。首先进行虚词的比较,个别地区的学生可利用每组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话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筛选信息,准确翻译。看清题目要求,逐字逐词地琢磨。由题中选出一两句与原文不相符的,照应上下文进行进一步确认。

4.在解答断句题时,先找出选项中涉及断句部分的内容,辨别其准确性,大致了解其含意之后再据此进行断句。

二、突破文言文语言知识解读的难点

对传统文化常识、文言断句、实词及虚词的意思理解不到位是第二个难点。那么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呢?首先要坚持阅读,提升语感。笔者认为可从如下方面掌握解决方法:

1.把握文言文断句的“三断法”

(1)利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式寻找答案。因为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对,可由已知词性、词义推知未知词性、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可借助易解的“用”字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理解。再如“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恶”与“乐”、“忠”与“佞”皆为对应概念,解其一则通其二。

(2)根据“上下文”原则,利用“已知”来推断“未知”。文言文在行文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前后的内容往往是相互照应的关系。例如《新唐书》中,“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一句该如何断句呢?

在解答这道题时,学生需要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了解该语段大致讲的是什么内容。然后以动词为突破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在宾语(或补语)之后停顿。该句主要难点在对“对同明殿”的判断上,只要准确理解“薛讷在同明殿应对”,中间不能断开。同时注意“以”“今”“虽”等虚词、时间副词,然后明确“东宫”为太子住所,就能够正确断句: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

(3)学会抓关键词。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提示词语、固定搭配等都是解答断句题的关键,如《宋史·范百禄传》中“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该怎么断句呢?

在解答这道题时,学生需要明确在该句中有两个固定结构,“时出”指时常出动,不能断开;“为费”指消耗的费用。然后找出主语“百禄、我、帝”,再找出提示词“是、为、若、亦”等,即可准确断句: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断句时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特别是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同理,若所言为两件事,即使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2.传统文化常识“三靠”话积累

传统文化常识题是综合性很强的题,也是学生失误率最高的题。所以在一轮复习阶段要坚持“三靠”原则:一靠背诵教材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历代刑罚、干支纪年等相关知识。这是解题的基础,不死记就不能活用。二靠审读题干要求,依据上下文文意进行推测。有些常识和其在教材中的意义、用法因在不同语境中而不同,有的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有的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学生应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靠文本本身的语境。学生可回到文本中做出比对,分析文本再判断。

三、突破文言文语句翻译的难点

文言文翻译不准、不通、不好是一直困扰学生的难点。如何将翻译题中的每个词语都准确地翻译为现代汉语呢?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不译,同时连词成句,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在连词成句时注意尽量保留原词素,但该补的词素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的语序也要调整。使一句话完整、通顺且准确才能更好地作答。

具体而言,首先逐词落实,力求每一个词都能够翻译“准确”,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的基础上,看看需要翻译的语句中有哪些单音节词,先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逐词落实,抓住句子中关键词翻译,注意要与上下文对应。同时把握文言文行文中一些特殊用法和句式特点,做到“词准句通”。在翻译时可通过一些现代汉语、成语来推断出一些文言文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同时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等情况。对于复杂句子,要做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要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在翻译时应注意前后通顺;还应注意一定要直译,一般不意译,要逐词落实。

猜你喜欢

断句虚词常识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靠不住的常识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夏译汉籍”中的断句情况考察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妙用标点巧断句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断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