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方法指津

2019-01-10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连续性文本内容

陕西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之前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人物传记改为非连续性文本,令人耳目一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试题命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选材特点

每个文本一般由3到4则相对独立的、非连续性材料组成,其中可能有一则材料为图表。几则材料围绕同一主题,但各有侧重,形成互补。选材多摘编自新闻文本,如调查报告、专题评论等;多取材于社会生活热点,如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分别涉及通信安全、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图书出版业发展新趋势等,都是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体现社会发展的变革方向,反映社会发展积极变化、丰富多元的一面。

2.文本特点

(1)客观性。文字和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多为新闻材料,各材料内容的呈现以客观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朴实,具有客观性。(2)非连续性。文本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结构跳跃性较大,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逻辑关联,只是在某一主题的统摄下,根据命题者意图组织在一起,具有典型的非连续性特点。(3)简明性。文本中有平实的文字叙述,有醒目的图表展示,便于考生快捷、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材料力避长篇大论,也没有复杂的段落结构。(4)技术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对图表与文字之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进行科学解读,从阅读技术角度来说,要有较强的读图、读表能力以及合理归纳、准确概括的能力。

3.考点指向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及阅读技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阅读实用类文本的要求:“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非连续性文本主要考查内容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等。

4.创新价值

作为一种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非连续性文本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板块丰富,文字浅显,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其二,能丰富文本形式,拓宽阅读视野。其三,能指向生活。非连续性文本取材于生活,指向现实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而言,阅读的过程也是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要贯串教学与考试的整个过程,考前做好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储备,为应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试时要注重方法技巧,规范作答。笔者认为,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做出规范。

一、宏观上,明确“一个中心”,注重“两个结合”

“一个中心”:通览各则材料,明确文本揭示的中心话题,确保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偏离正确航向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中心”是由各则材料共同体现的,每则材料就像连续性文本中的各个段落,明确了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就可以由段到篇,综合归纳出全篇的主旨所在。同理,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首先要准确概括出每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整合归纳出文本的“中心”,这样就可以高屋建瓴,保证答题方向正确。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文本由三则材料组成,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三为文字材料,材料二为图表。通过比较阅读,首先提炼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通过提取重要信息,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实体书店开始逆袭、新建或改造大型书城、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等,可知本材料主要介绍2015年图书出版业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突破;材料二由两则柱状统计图构成,分别展现的是“2010—2015年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及年度増长率比较”和“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通过数字分析比对可知,本材料的主要内容是2010—2015年实体店与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前者码洋规模平稳,而后者码洋规模快速上升);材料三的主要信息有互联网使图书出版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电子图书与网上书店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信息的筛选分类与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互联网条件下版权范围扩大等,据此可知本材料主要介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对三则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分析,可以直观明了地得出结论,这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中心话题就是“‘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业的新转变”。明确了材料的中心思想,无论是解答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考生都能够从容镇定、不偏不倚地切中要害,获得满意的答案。

“两个结合”:阅读与生活相结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第一,阅读与生活相结合。因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取材大都来源于生活,如热点新闻事件、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敏感的社会问题等,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民生,使试题更加“接地气”,更加人性化。因此,复习备考时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并积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素材。广告、新闻、图标凭证、问卷调查、统计报表等都是生活中鲜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材。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通信安全”、全国卷Ⅱ的“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全国卷Ⅲ的“图书出版业发展新趋势”等;2017年全国卷Ⅰ的“央视纪录频道收视人群构成调查统计表”、全国卷Ⅱ的“小区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问卷调查”、全国卷Ⅲ的“博物馆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事业增加值统计表”等。这些试题中的文本内容都与考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考生甚至曾身处其中,亲身感受到通信技术、科技成果创新、图书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从中获得种种便利。对于诸如“央视纪录频道收视人群构成”“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等内容,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面对、无法回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考生,如果平日里能够养成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注意积累、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前“入题”,感知“试题”情境,在考场中自然就可以不慌不忙,从容作答。

第二,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随着高考改革的纵深推进,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将会更加突出,充分彰显大语文理念。因此,传统的只靠课堂学习和纯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之内,其他学科也有很多独具学科特色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在备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涉及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包括但不限于天文、地理、历史、数学、科技、考古、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要广泛涉猎,获取第一手题料,了解相关知识,将它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紧密结合,以此拓宽视野,扩充知识储备容量,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解题能力。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取的“量子通信研究”的相关内容,明显属于科技领域的范畴,这是语文课本里所没有的;全国卷Ⅱ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取的“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涉及科技、法律等相关知识,辐射面更广。如果不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不拓宽视野、博览群书,遇到此类主题的文本就可能手忙脚乱。

二、微观上,牢记“五步”阅读法,训练“四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

“五步”阅读法

运用“五步”阅读法,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文本内容,这是解题的必要准备。与其他文本阅读一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首先重在一个“读”字。总体上先粗读,即“鲸吞”;后细读,即“牛嚼”。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阅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与结构。综合阅读能力训练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训练学生能从多则材料中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再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信息,最后围绕题目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特点,提升文本阅读能力,适应考查要求。

定向阅读,提取碎片化信息。阅读时目的性、方向感要很明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信息常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于标题、图形、数据、文字等各种要素中,阅读时要对这些要素做定向阅读,厘清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迅速对文本碎片化信息进行提取,把握文本要点。

比较阅读,统览信息,洞悉各材料的异同点。特别要对图表材料中的数据进行仔细审读和比较,分析数据变化相关因素和原因,弄清数据背后的内在逻辑。文字材料相对独立,但有时异中有同,要善于求同存异,精准比对,领会意蕴。

深度阅读,整合要点,培养反思能力。倘若不深入思考、探究材料背后潜藏的问题本质,就会造成文本外在表象与内在意义之间的断裂,从而导致对文本的误读。只有进行质疑、探究、发现的深度阅读,才能对文本进行正确的整合、推理、判断,最终挖掘出文本的隐含意义,精准把握文本精髓。

归纳阅读,准确概括材料内涵。围绕文本的中心话题,明确各材料的内涵及表现的侧重点,并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做出简要、精准的概括。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明晰文本结构,又为解答问题做好准备,便于在解题时快捷、高效地找准答题区间,抓住对应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种”能力

在“五读”的基础上,学生还要着重培养四种能力。如果说“五读”是为了解决文本内容的问题,那么,训练“四种”能力则是重点解决答题技巧的问题。二者彼此兼顾,共同发力,就为解答问题奠定了基础。

快速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未来的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量更大,阅读范围更广。毫无疑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长度、广度和难度上都会有新的突破。学生若不提高阅读速度,必将影响答题速度,影响高考。训练快速阅读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回忆法。要提高阅读速度,必须从按字、词阅读的习惯中解放出来,逐步发展到按句、按行阅读,比如根据文章主线与内容以大脑构图的形式形成具有自己记忆特点的场景或图像,形象鲜明,便于记忆。第二,检索法。在扩大视觉幅度的基础上,通过扫视,在文本中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关键词和相关内容,筛选所需要的信息。第三,归纳法。在阅读时迅速抓住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中心意思,加深记忆。第四,循序法。非连续性文本条理清晰,阅读时可以依循段首句、图表标题或事理顺序来速读,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归纳。第五,跳读法。根据题目涉及的问题,进行有选择性的跳跃式阅读,避免无效或干扰信息的影响。

图文转换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般由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组成,因此,图文转换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训练这种能力,一要做到“图文并重”,包括标题在内的文字信息,往往暗示或概括了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具有导向作用。“图文”相互诠释,更易于准确解读文本。二要注意读图顺序,读表格要纵向、横向结合,从数据变化中寻找趋势,总结规律,探索原因。三要紧盯主要信息,如图表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条形统计图的最高与最低、曲线变化幅度最大的与最小的等,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整合提炼能力。要能够把不同材料中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进行精准整合,犹如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这样就会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明确文本的脉络。同时,要挖掘文本中列举的现象、陈述的事件的深层含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准确地提炼概括。

探究提升能力。要训练联想想象能力,视野和思维由文本中到文本外,由表层到深层,进行缜密的生发联想,进而合理推断,最终运用文本中的相关知识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种”习惯

养成“一种”习惯,是指“规范答题”的习惯。读懂了文本内容,提高了综合能力,并不代表考试就能得高分。学生的思维成果最终要在试卷上展现出来,只有得到阅卷人的认可,才能获得满意的得分。这个“认可”就是“规范答题”。这里的“规范”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表达规范,所拟答案都要按照“观点+陈述”的形式逐条展现,即先归纳提炼要点,再引用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简要的分析阐释;第二,逻辑规范,答案要点要条分缕析,合乎思维习惯和事理顺序,更重要的是各要点之间不能重复,不能包含,不能交叉;第三,书写规范,一是每个要点之前要用数字标出序号,做到条理明晰,二是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美观大方。

猜你喜欢

连续性文本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连续性
主要内容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