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的连续性

2019-01-10广东吴仕宇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考题连续性参考答案

广东 吴仕宇

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强调能力立意,规避常规答题模板,以新情境命题。通过研读历年来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可以发现试题存在连续性。连续性主要包括材料区域的一致性、设问思路的相似性、答案组织的相近性。在了解试题连续性之后,提出对于教学的启示,即通过高考试题拓展研究相关区域,模拟设问方法建构并突破常规模板,熟悉参考答案中的语言表达,规范答题用语,并且从答案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重视问题探究,聚焦关键能力,往往用新情境考查学习能力,给考生应试带来一定的挑战。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看似每年出新,难以通过模拟训练、押题等方式应对,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发现其中的连续性,有利于指导考生备考,减少考生面对新情境的陌生感,甚至可能答出参考答案中的某些语言。

一、连续性分类

1.材料区域的一致性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一词,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对区域本身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短时间内对所考查的区域形成系统的认知,包括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区域是地理要素的载体,也是高考地理中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查内容的载体。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中必答题为两道大题,一道以世界某区域为载体,一道以中国某区域为载体。可能由于命题专家组成员的相对稳定性,往往出现连续两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区域的一致性或者相似性。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以长白山苔原带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一组选择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主观题有一道题考查了山地苔原带生物多样性垂直分异规律。尽管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这道中国地理主观题既没有在文字材料中指明具体区域,也没有给出所在区域的地图,但是实际上是以长白山为背景,延续了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选择题的考查区域。2017年的试题材料中提到“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在我国,苔原带海拔在2 000~2 600米,结合课本上所学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地垂直带谱可大致得知,青藏高原高山苔原带海拔应当超过4 000米,所以锁定是北方地区。又由于沿海向内陆地区,区域气候从湿润森林变为干旱荒漠,山地森林垂直带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但海拔则逐渐上升,所以相同自然带西北地区的海拔应当高于东北地区。由此可推测,苔原带分布较低的山极有可能是长白山。事实上我国最典型的高山苔原带就是长白山的高山苔原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考查青藏铁路沿线的风沙灾害,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考查青藏铁路的冻土。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考查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农民自建“握手楼”,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考查珠江三角洲传统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自然灾害考查苏南和苏北交界地带的里下河,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选择题以苏南和苏北的划分入题等。

2.设问思路的相似性

地理题有多种设问类型,按照行为动词分类可以分为描述、简述、分析、推测、说明、评价等,按照中心内容可分为分布、原因、条件、意义等,再结合具体考查对象可以得到更加细化的类型。往往有些高考题之间,在设问思路上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不仅仅体现在行为动词、中心内容上,更有甚者考查对象近乎一致。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错那湖风沙题和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官厅水库“天漠”题。2013年“天漠”题前两问分别是“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以及“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两问的行为动词都是分析,要求答案有因果关系,且问的都是原因。2014年错那湖题的前两问分别是“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和“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行为动词分别是分析和说明,仍然对详细程度的要求较高。第一问看似是问沙源,实际设问也是原因,即沙源较丰富的原因。第二问说明冬春季节起沙的原因,实际设问和2013年的第二问一样,即风力强劲的原因。两道试题各自的第一问都是由于河流(湖泊)的水位季节变化大,洪水期带来泥沙,枯水期河滩(湖滩)裸露,泥沙堆积。各自的第二问都是从盛行风、下垫面、地形等角度回答风力强劲的原因。

自从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考查尼罗河鲈鱼之后,鱼类、哺乳类动物频繁出现在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中。这些以生物为素材的题目往往设问思路也具有连续性。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这两题问的都是鱼类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且行为动词都是分析。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这两问也具有类似之处。

3.答案组织的相近性

由于高考文综要求学生在短短两个半小时内完成三科的答题,所以答案往往短而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高考试题的答案是经过多轮推敲拟定的,并且在实际阅卷中还要以参考答案为依据制定更为详细的评分细则。所以高考的答案具有表达上的严谨性,研读高考答案可以发现高考答案的作答角度和语言表达具有连续性。

答案角度组织的连续性,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为整理答题模板创造了条件,这有违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对于答案的角度,一般要求尽可能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但是有些答案角度相对冷门,处在知识系统中较为偏僻的位置,难以在材料中提取信息,更难以运用答题模板。这些冷门答案如果具有连续性,则有一定的研讨价值。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分析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答案有一点“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回答同意的答案中有一点“扩大鱼类种群规模。”这两道题的答案中都涉及了水体连通性对鱼类种群规模的影响,两题的思维互为逆向,一是已知某河段适宜鱼类生存,推原因;二是已知拟贯通河道,问影响。

以句为尺度的语言表达连续性指的是两题答案中各自的某一句话句式十分相似。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的旅游地理“分析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答案第一点为“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的旅游地理“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答案第一点为“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注意两题参考答案的第一句话,经过缩句都可以提炼为“(什么样的旅游资源或产品)可以满足(什么样的)游客的(什么样的)需求”。这两句答案高度相似,也正符合当前全域旅游开发大潮中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发力的结合。

以关键词、短语为尺度的语言表达连续性指某些词语常在答案中出现,尤其是有较多替代性词语时,几乎每次答案都选用这个词语。如“生产规模大”就是高频出现的短语。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答案提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答案提到“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答案提到“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由此可见,“生产规模大”是高考答案常用的词组。

二、对策

1.精读高考试题,熟悉相关区域

由于材料区域具有连续性,考生如果熟悉相关区域,当再次遇到该区域的其他试题时,会减少陌生感,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率。由于学生复习时间有限,需要教师精心筹备,熟悉每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相关区域。每当一年的高考结束之后,教师除了研究题目本身之外,还应关注所考的区域。关注所考区域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查找与当年高考题相关的学术论文,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拿到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之后,查阅有关长白山苔原带乃至长白山的更多论文资料,能够加深对长白山苔原带的了解。在教师自己对考题区域有所了解之后,选其精华讲授给学生,可以在讲完高考卷之后,开专题课程,这样学生已经对试题本身有印象,再用专题课解读各个考题所依托的区域,会加深学生对该区域的认知。

教师还可以利用所查的学术论文以及其他类型的资料,结合《考试大纲》,挖掘考点,找到其中契合高中地理教学考试要求的其他内容,自行命题,开发与当年高考题区域相同的其他练习题供学生平时练习或者考试。

2.破解常规模板,创新答题思路

每年的模考题,大部分都是根据前一年的高考真题进行改编而来的。因此,对于高考题的设问思路,教师和学生会在反复的模拟训练中熟悉。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和学生并不缺乏对设问方式的了解,但是往往仍然难以应付第二年的高考题。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有一组二选一的试题:“说明横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在2016年高考结束之后,尤其是2017年高考前的3—6月,各地的模考题中频繁出现模拟这样设问的题目,就连答案也都十分类似。但是如果考生仅仅机械式掌握了这样的设问以及相关的答案,仍然难以应付高考。所以,需要做的是提炼出这一题能够具有普遍意义的精华所在,即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经验(措施类设问)。在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中问到了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如果对2016年横县茉莉高考题的本质有所掌握,再结合2017年温室农业题的材料,就基本能答出2017年的这道题了。

学生在高三一轮复习时,会建立常规题的答题模板。如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评价区位条件等,但高考的能力立意要求跳出答题模板。虽然高考避开了常规模板,无需机械式记忆与作答,但高考题的连续性启示教师和考生可以对常规模板进行创新式“改造”,契合高考题的思路。例如这几年常考的生物类问题,2013年尼罗河鲈鱼、2014年鄂毕河口的鱼类、2015年大盐湖的卤虫、2016年堪察加半岛的野生动物、2017年额尔齐斯河的白斑狗鱼,都是考查某地某种生物生存繁殖的自然条件。对于这样的问题,常规模板往往从生存空间、食物、温度三个必答角度入手。而高考题往往加之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环境质量、天敌等角度。突破模板,代入高考题创设的特定情境,例如生存空间对于鱼类来说往往是水域面积广阔,食物也可以是饵料,温度对于鱼类答水温。诸如此类的对模板进行“改造”,跳出常规模板,挖掘答题思路,对于提分有重要意义。

3.熟悉答案表达,规范答题语言

答案组织具有连续性,为学习高考题答案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机会。首先是要把握答案中的关键句式。从答案关键词提取的难易程度看,答案中的句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容易提取出典型关键词的,由于阅卷过程中需要根据参考答案制定更为详细的评分细则,许多替代性答案均可给分,所以对于这类答案可以不必深究。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的旅游地理参考答案“长三角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山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几句话可以提炼出“消费人群/客户”“到客源地的距离”“交通”“政策”等几个典型关键词,所以阅卷中只要答出这几个词即可采分,没必要追究整句语言的表达。而另一类是不容易提取高中地理教学考试中典型关键词的,虽然阅卷中也有评分细则里的替代点,但由于评分细则为国家机密资料并不公开,一线教师难以获知具体的细则。对于这样的答案,建议保守处理,尝试学习答案中的语言表达。例如上述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旅游地理的参考答案“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教师在没有评分细则的情况下难以拆分得分点,也难以给出替代性答案。如果在2016年高考之后掌握了这样的句式表达,到了2017年的高考,仍然是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回答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时,则恰好答出参考答案“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

对于每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参考答案中带有专业术语色彩的表达,教师应当予以掌握,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多加使用,目的是使学生在日常听课过程中熟悉高考答案中规范的表达。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答案中的“吞吐量”,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答案中的“洪水峰值”“自然生产力”,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答案中的“林冠密度”等。

参考答案的语言组织,不仅仅可能与今后考题的答案相近,还能拓展答题思路。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答案为“(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灯,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本题的答案从路基、轨道、机车、通信、信号、钢轨、车轮等角度回答,考生很难想全面。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行为动词是指出,仅需简单罗列即可,考生从上述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参考答案中罗列角度,可至少答出参考答案中的3点。参考答案为“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其中“钢铁、机车制造、电子通信”是可以从上一年度高考答案中打开思路,从而进行分析回答。

猜你喜欢

高考题连续性参考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一道2021年高考题的四种解法
两道高考题的整形处理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一道2017年高考题的解法与推广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等差数列各项绝对值的前n项和
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