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
——以“农林气象学”课程为例

2019-01-10

中国林业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林专业课专业课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由此可见,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将来为谁服务的问题。而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单单依靠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2-3]。为此,笔者从基于师生教学相长关系的融入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入2个方面入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农林气象学”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达到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能够随时随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浸润的目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的决心

爱家、爱国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受西方思潮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公共道德缺失、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4],特别是一些学生把权力、地位、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过分追求个人享受,而丧失了爱国热情。笔者在一次大学生班会上组织学生围绕“个人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展开讨论时,有些学生对“起码,我们可以做到购买国货,支持民族企业的复兴”的观点表示“用苹果手机有面子、买外国车也没有什么错”。这从侧面反映一些学生缺乏高涨的爱国热情。可见,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刻不容缓。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农林气象学”这样的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有益于大学生形成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品质,而且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怀,使他们能够理性地分析一些社会弊病,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坚定涉农林专业大学生为发展祖国的农林事业而发奋图强的信心和决心。

(二)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促进其教育内容的内化,并使专业课的学习得到加强

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就必须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任务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层面,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全面渗透,需要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其中。高校专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而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内化和升华。

例如,在思政类课程“形势政策”教学中,教师阐述了当前大国博弈的现状,指出“唯我强大”才是硬道理,并教育和引导学生要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读书。然而,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毕竟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距离,所以这些道理显得较为抽象,容易导致努力读书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为此,笔者在“农林气象学”专业课教学中列举了2018年的“中兴事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没有真本领就会受制于人的困境;然后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必须从学好专业课开始,从而与“形势政策”课程教学相呼应,使学生真正领悟了“思政课”教师“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读书”的教诲。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把“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读书”落实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上,如不翘课、不迟到,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立鸿鹄志,学真本领,实干兴邦。

信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经过实践的锤炼而变得更为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农林气象学”专业课教学,使思政课的教育得以内化和升华。有学生表示“我爱自己的国家,可之前似乎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了解了目前的大国外交,我知道自己必须为国家做点实事了,而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我知道发奋读书要落实到学好一门专业技术和掌握一项本领上”。

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可以相辅相成,又可以相互促进。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一些更为具体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思政课讲授的一些理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思想高度,并把“爱国、强国”落实到学好专业课的实际行动上。专业课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使思政课的理论观点在专业课教学中得到实际验证,不仅有利于巩固思政课的基本观点,而且可以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共振效应。

(三)有利于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林院校学生甘于吃苦、情系“三农”的高尚情操

“农林气象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根本任务是研究农林业生产中的气象现象和过程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案;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农林作物生长发育和农林生产活动有影响的大气科学知识。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完成了深圳市星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信丰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可研报告”,并通过了专家评审。该项目采用富氧侧吹熔池熔炼协同处理危废物料技术,处理包括含铜、镍、铬、污泥、医疗废物、有机废料和废矿物油在内的各种危废物料,产出黑铜、冰铜和炉渣,彻底实现了危废物料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该技术属于固废行业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一种环保、节能、高效的技术创新。

笔者在“农林气象学”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情系“三农”的高尚情操。例如,在讲授“地理分期播种法”时,通过列举全国杂交水稻气象科研协作组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用地理分期播种法在南方13省市17个点进行“杂交水稻气候适应性研究”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锲而不舍的、艰辛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甘于吃苦、勇于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

同时,笔者还注重将身边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融入课程教学,以真人真事感染学生。例如,向学生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辉教授团队经过长期的艰辛工作采用地理分期播种法培育出了11个小麦品种的典型事迹。王辉教授把“学农业科技,不再让乡亲们饿肚皮”这一单纯、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他对自己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充分展现了他学农爱农的情怀。这些感人的言行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农林气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学农爱农、为祖国的农林业发展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农林气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高校实施立德树人和全程育人的必然要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领导下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育人的首要任务,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的传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5]。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发[2016]3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6]。2017年3月,上海高校率先开展了“思政进课堂”的活动,目前这一活动已在全国各高校相继展开。例如,2018年7月13—16日,陕西高校“思政大练兵”活动在西北大学举行,100余堂精彩的“思政课”进行了现场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这个“初心”和“使命”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体现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高等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并将之全方位地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处于内外部环境俱佳的大好时期。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之成为可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切实融入专业课教学,是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支持的。高校只有通过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才能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教学环境;只有重视培养既能“授业”又可“传道”的专业课教师团队,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培训班、开展讲课比赛等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技能,才能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为了积极推进落实中发[2016]31号文件精神,不仅将思政教育进课堂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集中备课、集中研讨、集中培训、集中展示等环节,推动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深化;而且成立了“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专项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高素质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还制定了鼓励思政教育进课堂的相关政策,大力动员、引导、鼓励、支持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课外实习、实训、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农林气象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媒介

“农林气象学”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是紧密结合的,其中隐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例如,“农林气象学”专业课教学会涉及“气温垂直分布中出现的逆温现象”的内容,如果任课教师在讲解“在出现逆温时,暖空气在上,冷空气在下,气层稳定,对流运动不发展。如果此时地面有污染源,污染物就会集结在逆温层下,造成空气污染。所以排放工业废气时要避开逆温时段”等知识时,能够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如果在逆温时段排放废气,就会对环境、空气造成污染,而人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会损害身体健康,甚至生病”,那么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人类要友善地对待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农林气象学”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素材,如水体温度、沙尘暴、洪涝灾害、人类活动等对气候形成的影响等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知识。只要专业课教师加强育人意识,注重引申和诱导,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农林气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材

教材是课程之“本”,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的质量。教材编写要建立在研究之上,徐特立[6]认为教与学都要适合当时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的个人情况,因而教材的编写应在注重知识的同时也顺应时代的要求。

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无论是思政课程的教材,还是专业课程的教材,都应在编写时有意识地、合理恰当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而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常,课堂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会受引入时机、教师个人因素和学生心态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学生对直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有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到思政教育内容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教科书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更具有权威性,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在编写教材时有意识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引领大学生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二)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在课堂上,教师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这使学生在心理上更易于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1.教师应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

教师要做正能量的传递者,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乐观、积极、向上、充满热情、满怀希望、具有坚定信念、充满正能量的教师,就好像太阳一般,自带光芒。这样的教师日复一日的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不仅能带给学生正能量,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对祖国充满感情;努力拼搏,爱岗敬业;文明诚信,与人为善,进而也能够产生和释放正能量。因此,教师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就应注重自身形象的建设,除了要保持阳光自信、衣着得体、举止儒雅之外,在课程教学中还要做到精神饱满、逻辑严密、一丝不苟,尤其是要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努力使教学行为覆盖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文明行为、敬业精神和关爱之情,而且可以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素养,使学生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

身体力行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教师的行为习惯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学生;同时,为人师表的理念和学生的监督也会不断地激励教师做得更好。例如,在某专业的一次“农林气象学”课上,笔者在课前发现满黑板的字没有学生主动来擦,就环顾了一下所有学生说:“同学们,黑板是你们擦还是老师擦呢?”这时,一个学生欲上来擦黑板,笔者对该学生说:“谢谢你,老师来擦。”擦完后,又对全体学生说:“擦黑板是很小的一件事,劳动量小,简单易做,但却是关系到一个人责任心的大事,也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师生关系。字是老师写的,黑板就由老师来擦;而教室是同学们使用的,环境卫生就应由你们负责。所以同学们要注意保护好教室的环境卫生,同时每天第3、4节和第7、8节课后以及晚上最后离开教室时都要记得关灯。”此后,每堂课结束后笔者都会把黑板擦干净再离开。于是,笔者很快发现,学生做得也很好,每次上午第3、4节“农林气象学”课后,总有学生主动去关灯。这种以师生教学相长关系为切入点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意义重大。

2.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可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消化、体验、论证、实践思政理论的机会,从而切实将思政教育全方位地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大学教育任务。

“农林气象学”专业课程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较多的结合点。例如,“农林气象学”专业课程中有关于洪涝灾害防御的内容,笔者在讲授各国不尽相同的救灾方式和机制时,通过对中美两国的救灾实例进行对比,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笔者举了以下2个实例。①2017年8月23日14级强台风“天鸽”席卷了中国东部沿海,一时间房屋被毁,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城区内涝,很多生活设施陷入瘫痪状态,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及时派部队火速赶往灾区救援。解放军官兵挺身而出、不畏艰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行动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民!灾区人民对政府充满信心,对前来救援的解放军官兵充满拥护和爱戴之情。②2017年8月29日最强飓风“哈维”肆虐美国,造成680万居民受灾。其中,数万美国受灾民众无家可归,急待救援。但是,美国军人并没有像中国军队那样奋战在救灾第一线!美国政府救灾不给力导致很多受灾民众只能自救。而且美国政府的救灾不力实际上并不止这一次,在以往的数次灾害中,政府救援无力早已令美国民众大为失望,甚至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笔者通过能够形成鲜明对比的2个实际案例和理性的讲解,再配上中美两国救灾场景的图片,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农林气象学”专业课的课堂上结合专业案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听得较投入,非常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这不但可以从点点滴滴入手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通过具体生动的实际案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从而使思政教育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乃至强化学生对专业课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助于增强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三)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气象学”专业课的实习被纳入“生物学实习”,在为期1周的“生物学实习”中会安排一天时间用于“农林气象学”实习,但这一天时间以“农林气象学”实习为主,同时穿插了“植物学”实习。

“农林气象学”实习通常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秦岭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以下简称“火地塘林场”)进行。火地塘林场位于秦岭南坡,植被繁茂,物种多样,是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为期1天的“农林气象学”实习要求学生进行小气候观测,观测内容包括不同下垫面上方的小气候观测及梯度观测。下垫面设置有林内、林缘、裸地等3种,每个点设置了3个梯度;实习学生分为3组,每组负责一种下垫面的小气候观测,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3组同时进行观测。观测结束后,各组实习学生需整理数据,除分析本组所测地段气象要素的日变化特点外,还要与其他2组的数据和分析进行比较,以区别不同下垫面上方小气候的特点;最后还要撰写实习报告。此外,要求实习学生在小气候观测的间歇时间采集植物标本(以电子标本为主)。

小气候观测的特点决定了,只要有一组观测数据出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组的数据分析。所以只有各组实习学生都各负其责、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好实习任务。因此,“农林气象学”实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增强责任感,而且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尽量避免踩踏植物,观测结束后要收集和带走自己的生活垃圾,等等,都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规律。此外,要求学生进行电子标本的采集,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可见,专业课程实习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一环。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入思考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去影响青年一代。这势必对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技能等提出新的要求。

(一)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专业课教学完美地结合,就必须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只有找准了契合点,才能自然而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入专业课教学,从而避免生拉硬套现象的出现。反之,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不紧密或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那么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既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又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专业课任课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广阔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技能,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避免形成“灌输式”说教的思维定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向社会上的各种群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所以采取的载体、形式和路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历史事实反复证明,思政教育采取“灌输”或“洗脑”的形式是反科学的,也是无效的。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以及当前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杜绝“灌输式”说教的思维定式,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如果这一任务完成不好,那么将直接影响基于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农林专业课专业课程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