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美育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涵
2019-01-10李墨师林
李 墨 师 林
Li Mo and Shi Lin
2018年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美育精神特别是美育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重要论述专门着眼于美术教育和美育工作,用较大的篇幅全面系统地指导美育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美育教育发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回信、讲话以及总书记不同时期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构成了习近平美育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涵。
一、美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
(一)美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
物质文明越是发达,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就越是强烈,越发需要美育精神的滋养。在任何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美育的价值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与衡量尺度,对于塑造培养社会整体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营造引领积极向上的集体价值观都具有巨大作用。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美学美育思想的论述不胜枚举。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主张使丰富的物质条件成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还特别强调了哲学、艺术、美学等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对推动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效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1]在他们看来,新的社会形态中人民将更多地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与条件,诸如雕塑、绘画等美育与艺术活动将不再仅从属于某一类人而是整个民众,人人都能凭借全社会提供的优质美育资源完善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而崇高的人格,根据自身兴趣参与到任何艺术领域的审美与创作之中。新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已成为美育工作成风化人、启人心智的刚性需要,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的整体进步都离不开美术、音乐、文学等美育精神的滋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2]。
(二)美育道德教化与价值引领功能的共同指向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教育事业重要论述中的核心理念,是美育工作在道德教化与价值引领两个功能维度的基本遵循。一方面,美育教育中的道德教化,融合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文学等艺术形式为一体,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于教化培养德才兼备一代青年的教育实践当中。这一教化过程既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日常生活,也是课堂教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践行标准,可以说,新时代美育教育的站位,应当成为引领全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另一方面,美育工作中的价值引领,是让全社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艺术熏陶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至善至美,感受艺术作品的崇德向善,对习总书记关于国家观、教育观、历史观等重要论述产生一种自觉认同。通过美育的价值传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艺术现象和文艺活动的参与之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阐释宣传新时代党的文艺工作思想,培养社会大众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3],始终引领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理念与审美风潮。
(三)美育的时代使命是促进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使命,是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既是总书记对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补齐美育教育短板的努力方向。长期以来,美育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教育教学体系中还存在定位模糊、内容空泛、推动乏力等不足。以具体的美术教育为例:在美术院校方面,尽管当前美术教育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快速发展,院校在校生人数大大增加,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日益先进,美术师资队伍日趋壮大,但美术教育教学以技代艺、美育教育重技法轻艺德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社会培训方面,各类美术培训机构的蓬勃兴起,虽对满足不同人群艺术学习需求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以“艺考热”为表征的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导向也不同程度上消解青少年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
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美育工作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重要一环进行系统谋划,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由此将美育工作提升为我国青少年教育体系乃至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规定动作”。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美育教育,总书记立足于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宏阔视野,将美育教育与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密联系起来,这些重要价值理念对彻底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通过美育为青少年涵养一颗“美丽心灵”、补齐教育体系中的美育短板发挥了重要价值。
二、推动美育工作既要扎根时代生活又要遵循美育特点
(一)扎根时代生活的美育教育离不开对现实国情的深刻认识
深刻认识当代我国美育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国情,是扎根新时代推动美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关于如何认识和把握艺术、美育同现实国情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有过不少重要论述:以“脚踩坚实的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把生活咀嚼透了”这些平实表述深刻揭示出发现和创造美的科学方法。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人口众多、发展基础薄弱的大国,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自身特点与现实国情,艺术工作者与美育教育工作者唯有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在教育教学与创作创造中做到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更多地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日常积累感悟中汲取艺术养分,方能不断获得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艺术灵感,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另一方面,美育教育的价值旨归应当是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价值信仰的正确反映。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的领导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本质的特征,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强国迈进的关键期,美育教育不管形式如何、方法如何,都离不开对服务社会主义、服务人民原则的坚持,都离不开对党的教育与文化政策方针的坚持,包括艺术类院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原则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系统增强青年学子对于“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的全面认识。
(二)遵循美育特点的美育教育离不开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坚守
做到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坚守,须遵循中华美育精神的德性教化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中璀璨的文化瑰宝,古有儒家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教化之法,今有“真善美之三德”的美育德性之说,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学美育思想的挖掘转化,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都常有论及。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总书记就特别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重要德性教化价值,而发掘其中的美育内涵,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学美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在全社会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美育内涵、功能、精神、价值的宣传教育,以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目标。
做到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坚守,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理论的方向指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与文艺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和方向指引,具有一种对“功利主义”扬弃超越的新美学属性。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继承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精神要旨,扎根于时代生活、符合本国特色美育教育特点的价值内涵,理应成为推动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基本理念。
做到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坚守,须遵循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美育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贯穿于美育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始终。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等多个重要讲话中谈及文艺创作、美育教育教学,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美育导向: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教育观,坚持美育教育“双为”“双百”的政策方向,以美育人的同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在办学理念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在师资建设上,调动发挥好教师在美育教学、艺术创作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多渠道激发提升广大美育教师的创作才能与教学能力,使美育教育始终围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德育功能展开;在体系建设上,挖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传媒技术优势,形成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全民美育大格局,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美育教育体系。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正确把握美育工作规律
美育是培养人感知美、体认美、创造美的一种素养教育与德性教育,其内在指向是人的价值观念的培育养成,美育教育工作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助力物质文明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将美育教育工作纳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宏阔视野统筹谋划,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观、美学观、美育教育观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光辉。
在论及精神艺术需求与物质生活需求的关系时,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审视当代文艺观和美育理念,指出物质需求在人民生活中的首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降低,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文艺观念和美育理念的发展不仅不应当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产生割裂甚至对立,作为现代化建设“一体两面”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理应互为表里,相互作用,并有机统一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之中。
在论及美育与审美问题时,习近平同志将人民与人民观定位为美育教育的主体与审美评鉴活动的标准。在美的鉴赏和美育活动中,作为“个人”的美的感知体认与作为“人民”的集体理性评鉴是同时存在的,“人民”这个类的概念集合不仅不会消弭个体审美的感性差异,反而会将一种共同共通的更为博大的审美体验以理性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凝练为思想理论层面的健康向上的人民审美观。
在论及当前教育与美育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诸多新论断新思想。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从根本任务、重要使命、基础工作等九个方面对科学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以及美育工作作出深刻阐释,明确提出了“九个坚持”,包括:将“立德树人”定位为“根本任务”,将“教育事业”定位为“优先发展”,将“教师队伍建设”定位为“基础工作”,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位为“重要使命”,同时,从“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这五个重要维度明确了做好教育工作所必须坚持的方向。可以说,以上关于教育美育工作的深刻论断,既是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正确把握美育工作规律的全面反映,也是新时代推进我国教育美育事业的基本遵循。
三、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要旨是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深厚璀璨的中华美育精神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新的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要求不仅呼唤着“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走向国际,也鼓舞着文艺、美育工作者自觉肩负起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时代担当,从悠久的中华文化中发掘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寓对深厚璀璨的中华美育精神的国际化传播于新时代艺术作品、美育教育、美育研究的行动之中,使世界各国人民在艺术审美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中华美育精神特有的魅力,进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认同。
(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国际行动倡导,同时也是一个富含美学与美育价值的思想理念,应当成为新时代美育与审美活动的重要思想载体和行动策源。中华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自始即内含着一种“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新时代的中国虽已向“强起来”和“富起来”转变,但在中华文化和美育精神的基因中,“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却不曾因此消失,中国不会因自身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而走向扩张甚至霸权之路。新时代的中国文艺美育工作者要更具世界性眼光和格局,就要在挖掘和传递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领域再下功夫,做好中华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一种合乎艺术的特有方式审视自身的创作和传播活动,将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与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有机统一起来,彰显社会主义的信仰之美,弘扬人类精神的崇高之美,在多样性的世界文明之林中高高扬起中华文化与美育精神的绚烂旗帜。
(三)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重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与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华美育精神同行同向的,是中国主导下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重大国际交往活动。事实上,在不同民族、种族、国家、地域之间谋划并实施好如此重要的国际交往交流工程,不仅需要国家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领域的广泛交往,也需要国际文化、艺术、教育、美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与中华美育精神弘扬,须在推进中华美育精神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更下功夫,在提升文艺美育类精神产品的国际化供给水平上更下功夫,通过更多机制制度的创新为多样性文明的认同寻求最大公约数。
为此,一要加强舆论传播工作对分众化、差异化新趋势的适应,加深对新媒体新科技的应用融合,以更加国际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美育传播推广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我国在国际活动中的话语权;二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处理国际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注重文艺传播、美育教育、美育研究在理念、内容、体裁、手段、业态、机制等方面的创造创新,将传递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正能量作为国际文艺传播推介的价值指向;三要注重具有国际视野高端艺术传播人才的培养,加强文艺队伍、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弘扬爱国主义贯穿于美育人才与文艺队伍培养的始终,为增进人类文明交往互鉴,为中华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走出去”提供不竭的人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