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更具魅力 让学生畅享快乐
2019-01-10凌玲
凌 玲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江苏南通 226001)
引 言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育的内容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具生活气息,笔者利用校本课程“语文游戏课”将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情境转移到课堂中。一堂“舌尖上的语文”将生活和语文合二为一。一上课展现给学生们的不是字词,不是课文,而是一道道秀色可餐的美食。东坡肉、五谷丰登、天下第一鲜......学生们只食其味、未知其名、未知其渊源,一道东坡肉开启了这堂课。东坡肉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传是为纪念苏东坡流传至今;有传是苏东坡不仅对诗文、书法造诣很高,而且堪称美食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又传是苏轼当年将猪肉、黄酒赐给民工,因民工未听清,将二者混煮一锅,出锅后,其色红亮,其汁浓醇,香糯而不腻口。看着学生们一双双闪闪发光的眼睛,似乎穿越到北宋年间正在品尝这道诱人的东坡肉。一丝丝香气穿梭在课堂,一下子勾起了学生对东坡肉的回味。有说它晶莹剔透,四四方方;有说它肥瘦相当,入口即化。看着他们一个个畅所欲言的模样,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最需要的表达热情吗?生活中的语文让他们倍感亲切。
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地”。若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更能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基于游戏课堂的成功经验,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尽量寻找文章与生活的契合点。不仅是在学习教材,更是在感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最好的教材。想起当初学生刚进校园没多久,每天面对的就是抽象、枯燥的拼音知识,即使笔者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更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直到有一天中午,午餐时要发苹果,学生看着一个个红通通的苹果都期待快点品尝到。笔者便问学生“苹果怎么拼”,每一个学生都将小手高高举起,抢着要回答。从此教室的每一个物品上都贴上了拼音,学生每天还会相互交流,用拼音拼出生活中看到的物品。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中,小学生快乐地学会了小学语文第一阶段的内容[1]。
一、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新课标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既是广阔的生活天地,更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天地。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笔者精心设计课外作业。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让他们自己播种种子,每天在记录单上详细地记载植物发生的变化。在他们精心的呵护、细心的观察下,这些种子不再是一粒粒等待发芽的种子,而是一粒粒历经千辛万苦与伙伴“比”与石头“斗”,感受风雨、感受阳光、挑战自我才破土而出的种子。在学生的眼里,种子就像他们的小宝贝,是会渴、会饿,需要有人陪、需要有人爱的小宝贝。经过这一系列的生活体验后,学生呈现出这样的作文:“我们大口喝着水,把我的肚子撑得圆滚滚的,就连在我旁边的绿豆弟弟都笑我的肚子是个大西瓜。”“清晨,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我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等待着小主人给我洒水。”看着这一篇篇富有生命力的文章,笔者不禁感叹道:生活中的语文是如此多姿多彩!
陶行知先生格外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他认为“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临近立夏时,学生一个个盼望着斗蛋活动,这与课文“人类的老师”中的“薄壳结构”不谋而合。与其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述,或者做一个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的实验,还不如让他们回家后各自尝试。鸡蛋轻轻一碰就碎,为何还要模仿它建造房屋呢?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尝试,结果是他们都被鸡蛋的“薄壳结构”所征服。没有一个人能徒手将鸡蛋捏碎,几个鸡蛋上可以站一个人等,让他们大开眼界!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文字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文章的内在含义[2]。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批判旧教育方式是“教死书、死教书”,是摧残人才、限制人才发展的教育。在以往的应试教育影响下,突出强调了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迫使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情况下记住课本上的内容,违背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机地将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到一起,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快乐地成长。在上一期的情境主题单元活动中,我们以“菊”为主题,结合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赏菊花、闻菊花、画菊花、品菊花。在对菊花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后,推荐学生吟诵小古文《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锗或红,种类繁多……百花零落,惟菊独盛。琅琅读书声中朵朵菊花在学生的心头绽放。笔者想,学生只有走进菊花、感悟菊花才能发自内心地将《菊》吟诵得如此精彩。接触了短小精湛、易读易美的小古文之后,引导学生创作小古文。“桂花:桂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星如米。其色或黄或银,种类繁多。中秋时节,艳压群芳,占尽秋色,惟桂也”“梅花盛开,清香扑鼻。其瓣如勺如玉。其色或红或黄,或白或粉。种类繁多,性耐寒,大雪纷飞,暗香浮动,凌自独开。”这样的小古文纷纷而出,让笔者刮目相看。语文走进了生活,生活走进了语文,从此便芳香四溢。
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本和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有了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从众多方面获取知识,获得快乐和精神力量。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笔者组织学生去阅读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深刻体会到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还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们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结 语
总之,把语文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实践和语言共筑课堂,用体验和对话遥相呼应,用理想和现实丰富课堂。它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舞台,是学生放飞梦想的摇篮,是创造奇迹的土壤。为了让课堂更加和谐、生动,为了让教育更具灵动,为了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天地,让我们尽情地徜徉在语文教学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