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定喘方加减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2019-01-10田燕
田 燕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儿科,辽宁 本溪 117000)
支气管哮喘在儿科比较常见,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若未及时诊治或出现反复发作,极有可能造成气道重塑、气道不可逆性狭窄。以往均采用西药治疗,但其治疗效果欠佳,有学者提出:中医药辨治哮喘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复发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选取72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探讨清肺定喘方加减辨治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72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患儿均符合2002年“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均符合2008年《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中的哮喘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呼吸道感染者,排除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2]。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4.53±0.96)岁;病程1~6 d,平均(3.36±0.42)d。对照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4.62±0.81)岁;病程1~6 d,平均(3.40±0.41)d。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盐酸丙卡特罗片(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3109,规格25 μg×40片),12.5~25μg/次,2次/天,清晨和睡前各服用1次;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湖北人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654,规格0.1 g),5~10 mg/kg,与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1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清肺定喘方加减辨治,方药:白果6 g、地龙6 g、炙麻黄6 g、桃仁6 g、瓜蒌6 g、桑白皮9 g、杏仁9 g、葶苈子10 g、地茶12 g、甘草3 g;如痰多则加入浙贝母10 g、胆南星10 g;如寒哮则加入细辛2g、桂枝5 g;如严重咳嗽则加入紫菀10 g、款冬花10 g;如热哮则加入黄岑6 g、石膏15 g。以水煎到180 mL,1剂/天,分成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天后判定其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喘息、咳嗽、咯痰、喘鸣音)评分,分为无、轻、中、重度,按照0、2、4、6分评分,计算总评分。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观察标准:痊愈:患者表现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证候积分下降≥95%;显效:临床表现得到显著改善,证候积分下降≥70%;好转:临床表现有一点改善,证候积分下降≥30%;无效:临床表现未改善,或更严重,证候积分下降<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3]。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喘息评分(2.69±0.16)分,咳嗽评分(3.39±0.18)分,咯痰评分(2.28±0.15)分,喘鸣音评分(4.40±0.29)分,总分(13.05±1.25)分;治疗后喘息评分(1.02±0.09)分,咳嗽评分(1.95±0.15)分,咯痰评分(0.75±0.09)分,喘鸣音评分(1.46±0.04)分,总分(4.26±0.37)分。对照组治疗前喘息评分(2.65±0.19)分,咳嗽评分(3.35±0.19)分,咯痰评分(2.30±0.16)分,喘鸣音评分(1.36±0.19)分,总分(13.10±1.36)分;治疗后喘息评分(2.30±0.15)分,咳嗽评分(2.29±0.23)分,咯痰评分(1.39±0.17)分,喘鸣音评分(2.76±0.05)分,总分(6.49±0.57)分。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3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3例,显效18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3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例,显效10例,好转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1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其发生发展与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神经调节失常、遗传机制、神经信号转导机制、免疫反应等具有明显相关性。在中医学中,哮喘为“哮病”范畴,患者往往会因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而反复发作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通常会在夜间、清晨发作或严重趋势[4]。中医学认为,痰随气动,且搏击气道,导致肺气闭阻,由此造成胸闷、咳嗽,气逆痰阻为支气管哮喘发生的病机,所以对其治疗时应化痰止咳、宣肺平喘[5]。由于支气管哮喘出现反复发作,若患儿长期不愈,往往会因久病而入络,从而造成血瘀气滞,采用化瘀活血方法,可有效改善血瘀,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6]。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运用清肺定喘方加减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清肺定喘方中,白果、地茶属于君药,具有化痰止咳、定喘敛肺的作用;炙麻黄、葶苈子、杏仁属于臣药,可发挥平喘泻肺的作用;地龙、桑白皮、瓜蒌属于佐药,可有效化痰解痉、平喘泻肺,桃仁、丹参均属于佐药,可发挥化瘀活血的作用;甘草属于使药,可有效调和诸药。而且可根据患儿表现,有效加减辨治,对于快速缓解儿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清肺定喘方加减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具有明显作用,可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