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初心
2019-01-09苏建华
苏建华
摘要:话剧《守望》作为2019哈尔滨戏剧节开幕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为解决国家粮食短缺问题义无反顾投身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故事。通过垦荒志愿者苦中作乐的故事达到令观众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作为导演,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品从舞台美术、音乐音响、演员表演、剧作改编、观演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艺术处理。
关键词:话剧 导演阐述 艺术处理 北大荒精神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150-03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青年志愿垦荒64周年,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首部中国青年志愿垦荒史诗舞台剧《守望》作为哈尔滨首届青年戏剧节开幕剧亮相哈尔滨。
话剧《守望》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1955年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为解决国家粮食短缺问题义无反顾投身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故事。通过垦荒青年的家国情怀、爱情故事等,真实还原“哈尔滨庄”乃至整个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垦北大荒的壮阔历史。这些志愿者自1955年至1958年,三年不要国家一分工资,家里找好工作也不回城,组织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也不去,依然坚守在垦荒一线,“不向困难低头,坚决向困难冲锋”,放弃一切个人利益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之中。他们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守望》作为哈尔滨戏剧节开幕大戏,它既起到了传承北大荒精神、垦荒精神、中国志愿者精神的作用;又推动了哈尔滨戏剧事业向前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戏剧艺术的魅力。
作为一名戏剧艺术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将这些真实的、鲜活的故事讲述出来,讲给即将投身国家建设的年轻人。作为导演,为了更好的创作这部戏剧,更真实的还原那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在创作之初,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前往萝北县共青农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采访了老一辈垦荒志愿者。通过采风和采访,确定了这部戏的创作基调,即用“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引领观众,通过垦荒志愿者苦中作乐的故事达到令观众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
在创作的过程中,话剧从舞台美术、音乐音响、演员表演、剧作改编、观演关系这五方面进行了特殊的艺术处理。
一、舞美方面,采用写实加写意的艺术手法
(一)舞台布景方面
本剧主要以草垛和木架为主要布景。1955年,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者初到北大荒,那时的北大荒荆棘丛生、沼泽遍地、北风呼啸、野兽成群。垦荒者搭草棚、住马架,以荒草作桌椅,以荒草为床铺,因此,本剧在舞美设计上采用大量的草垛变换造型,用与房屋同高的木架表现建筑的整体结构,以草帘分隔空间,芦苇表现河边景象,通过写实加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小道具方面,均已寫实为主,剧中主要以老式的锯子、锄地的锄头、草筐簸箕、水壶杯子等将观众带入情境,找寻当年的记忆。另外,本剧还结合现代视觉艺术手段,运用3D建模技术,在LED和纱幕上再现当年的生活景象,使整个舞台布景更具有带入感。
(二)服化造型方面
再现和还原当时的艰苦环境。服装方面,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照片及视频资料,可以发现1955年第一批来到北大荒的青年志愿垦荒者普遍来自大城市,他们以青年工作者和学生为主,服装多以白体恤、白衬衫,以及蓝色或者灰色的衣裤为主,与58年以后的军垦和知青军绿色着装有一定的差别。化妆造型方面,演员尽量贴近1955年来到北大荒的青年男女们,并不潮流,但也带有城市人的气质,将他们同当地少有的村民、后来的知青形成明显的区别。通过对演员服装、化妆细致的刻画,凸显了时代特征。
(三)灯光方面
本剧运用了定点光、追光、局部光,以及不同色调的环境光,再现当时的生活环境。通过进行房间局部光的变化来区分空间、对接时空、交叉对话,展现人物内心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对故友的怀念;通过定点光,来渲染情绪、进行升华;通过红色、蓝色、黄色等不同色调的变换,来丰富视觉体验,突出主题。
二、音乐、音响方面,根据剧中的时代背景进行特殊的艺术处理
音乐方面,为烘托情感,展现拓荒者坚韧不拔的精神,本剧原创一首主题曲,并将这首主题曲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除此之外,剧中还运用了具有时代特征及情感饱满的音乐,以及几段回忆的音频,进行不同场景的情感表达。音响方面,剧中采用了北风呼啸、狼群肆虐、枪声、雷雨声、小河流水等环境音效创造意境,表现当时的自然环境,将观众准确的带入情境。总之,这部戏剧正是通过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音响来展现青年志愿者垦荒精神,表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从而使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演员表演方面,做足案头工作,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展现垦荒者崇高的精神世界
这部剧的演员普遍是年轻人,他们与饰演的初到北大荒的青年志愿者年龄相仿,却相差了60年的岁月。他们对北大荒的历史,以及青年志愿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甚了解。在排演之初,我们首先进行了剧本分析,讲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让演员对那一代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及北大荒精神和青年志愿者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在塑造角色之前,演员们还观看当时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撰写人物小传。另外,在排演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激发演员的热情,调动演员的情绪,让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带着角色的信念,体会角色、创造角色。
四、剧本改编方面,调整结构、突出节奏,使剧情更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因此在审美上更加挑剔,那么如何让这部剧感染观众、引领观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导演,将剧本改编为能够吸引观众、产生深刻思考的作品成为创作的主要任务。首先,需要对剧本结构进行大量整合,尽量按照戏剧创作规律,减少换景及熄光次数,避免戏剧被切割的过于零散;其次,还设置了一些起到起承转合的桥段,使剧本情节更加合理流畅。另外,为了凸显戏剧节奏,还加强了矛盾冲突,填加一些喜剧元素,使观众既能酣畅淋漓的大笑,又能感动落泪,让观众始终跟随人物命运的变化,产生共鸣。
五、观演关系方面,剧中部分场景采用“打破第四堵墙”的方法,让观众参与到戏剧创作之中
何为“第四堵墙”?“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的作用是试圖将演员与观众隔开。”而这部剧的部分场景恰恰设置在观众席内,演员从观众席穿行,并将观众作为剧情的一部分,参与到戏剧的创作之中。通过观众近距离接触演员,观其哭、望其笑,接过演员手中的道具,直观的参与戏剧的创作之中,使观众更深切地被剧情打动。另外,在本剧的结尾,观众和演员一样作为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一段在LED屏上投放的黑白纪录片,将观众再一次带入到回忆之中。这种打破“第四堵墙”,改变观演关系的手法,一方面,使老年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找回当年的记忆;另一方面,使中年观众更深层次的了解垦荒者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他们前行。更重要的是将年轻观众与演员、角色形成了三位一体,达到了情感共鸣,丰富了本剧的受众群体。总之,这部话剧,让生活在当下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普罗大众了解那一段不为人知、难以想象的艰苦岁月,了解第一代青年志愿者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使观众透过人生的意义产生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名导演,对一部戏剧的创作既要考虑剧作本身表现的时代背景,还要考虑它演出的时代背景;既要考虑剧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还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既要尊从戏剧规律,还要加以创新。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结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导演学、表演学、音乐学、舞美学等学科,善于从全盘把握,才能更好的呈现出一部作品的思想性,才能深刻的挖掘作品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才能让当下的观众喜欢新时代的戏剧艺术。话剧《守望》作为本届哈尔滨戏剧节的开幕剧,只是一个开始,经过不断的打磨,它将以更好的面貌出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北大荒精神、中国志愿者精神、垦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