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2019-01-09陈国东
陈国东
摘要:本文立足于音乐文学的角度对中国近百年的歌剧文化发展历程展开研究,详细分析了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从理论层面论述了民族歌剧文化特征以及艺术特征,由此提出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歌剧文化研究不仅包括从理论角度研究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与发展,而且包括翻译、改编歌剧作品等实践活动,从而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演变过程。
关键词:民族歌剧 中国现代歌剧文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4.9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06-03
一、中国歌剧文化的历史透视
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正式出现,但是直到50-60年代才真正进入到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革命题材的歌剧作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了使中国老百姓更容易接受,也为了宣传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歌剧成为最受欢迎的戏剧创作形式。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将民间歌谣、民间戏曲以及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生动刻画了革命时期的民族英雄,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展现在普通群众面前,展现出强烈的革命情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创作民族歌剧的热潮,并向老百姓奉献出多部优秀歌剧作品,其中包括《洪湖赤卫队》《江姐》《草原之歌》,还包括《红霞》《小二黑结婚》等。尽管由于这一时期尚未完全普及无线电、广播,导致音乐作品无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可是这些歌剧作品中的唱段却广为传唱。民众通过电影、舞台表演等形式欣赏这些歌剧,喜欢上歌剧,并乐于演唱其中的长短,这些优秀歌剧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对净化人的心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歌剧文化研究的价值
(一)学术价值
从歌剧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族歌剧是世界歌剧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传统意大利歌剧模式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歌剧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世界很多国家将传统意大利歌剧模式与本民族音乐和文化资源结合在一起,有时候还加入一些本民族表演元素,从而出现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歌剧形式。研究者通过研究西洋歌剧,发现,英、法、德等国的歌剧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意大利歌剧。还有的研究者分别从横纵两个角度研究歌剧类型,并阐述了歌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特征。广义的歌剧将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欧歌剧囊括在内。当加入民族歌剧之后,歌剧种类多到很难一一枚举,其中包括民谣歌剧(Ballad Opera)、喜歌剧(Comic Opera)、那不勒斯正歌剧(Dramma per Musica)、室内歌剧(Chamber Opera),还包括大歌剧(Grand Opera)、滑稽表演(Burlesques)、悲剧喜歌剧(Dramma Giocoso),此外还包括正歌剧(Opera Serie)、轻歌剧(Operetta)、德国歌唱剧、乐剧(Music-Drama)、萨苏埃拉(Zarzuela)等。尽管以上分类方式有其不合理之处,如让人很难理解的“悲剧喜歌剧”的翻译方式等,可是应该重点关注作者列举的可取之处,因为作者注意到“民族歌剧”在“广义歌剧”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歌剧固然有西洋歌剧的某些元素,可是她也融入了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和音乐资源,甚至直接通过传统表演形式来呈现给观众。中国歌剧主要通过传统的民族戏曲形式来表演,歌剧中的音乐资源融入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而且文学资源恰恰符合中国革命历史时期中的革命题材,这一特征在中国民族歌剧繁荣阶段表现最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来明确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地位,它是世界歌剧史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很难被其他歌剧形式所取代。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性、戏剧性、文学性以及民间性无不显示出独特的民族特征,它是传统民族音乐与文学形式结合中国经验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民族歌剧必然会在世界歌剧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民族歌剧不同于传统的国剧,学术界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因而学术研究成果相对有限。可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兼具艺术特征和文学特征,它具有文学性,但更具有音乐性,因此一定要从文学和音乐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这样才能取得更为客观的研究成果。中国现代学术要求较高,因此同时从艺术和文学两个角度展开研究的研究者数量较少,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研究中国民族歌剧的力度偏低。本文致力于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从文学和艺术两个角度研究中国民族歌剧。
(二)文化意义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当文明程度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就会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表现,而歌唱则是表现形式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这些音乐可能来自个人创作,也可能来自民间。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越是深厚,该民族的传统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一定会存在彰显民族特征的音乐作品。音乐来源于民间,并在民间流行,产生影响,即使是音乐家个人创作的作品,也离不开民间的支持,失去了民间的支持,再伟大的音乐作品也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歌唱是文化的一种,它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歌剧是歌唱的表现形式,是音乐文化的载体。不少研究者将中国传统戏曲也疫病纳入歌剧的范畴,主要原因在于元杂剧是传统戏曲的原型,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以歌唱为主,具有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针对歌剧展开研究,实质是对人类共同文化展开研究,而研究中国民族歌剧,从根本来讲是对中国文化形态展开研究。中国民族歌剧以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为基础,并融入了西洋音乐元素,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的产物,所以中国民族歌剧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民间文化元素,同时又有西方文化元素。中国民族歌剧蕴含着更为突出的中国现代文化特征,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也都认识到音乐的巨大功用,尤其是可以通过音乐作品了解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或文化风貌。
民族歌剧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成为时代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的载体,并一度成为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主体旋律,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出群众在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研究中国现代这一历史时期就必须要对这一历史时期下的民族歌剧展开研究。
(三)社会作用
从当前来看,中国很多城市正向创作歌剧作品,并投入资金兴建歌剧院。这些城市所创作的歌剧不同于西洋歌剧,严格地说,也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民族歌剧,而是融入了许多歌舞剧、音乐剧原色,但无论怎样,歌舞剧以及音乐剧的本源等同于中国歌剧,这说明在某些外在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正在兴起一股“歌剧热”。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中国引入西洋歌剧的积极性也大大提升,翻译西洋歌剧的作品数量也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热开始关注这一文化现象所带来的文化效应。这要求我们必须度歌剧展开更进一步研究,从而从理论角度为歌剧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从古至今,中国以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爱西洋歌剧,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中国歌剧院不断上演西洋歌剧,当然更没有像今天这样为西洋歌剧搬上中国歌剧院而做出如此大的投入。这一行为赢得了部分胡乱追随西洋文化的观众的喝彩,可是这些观众可能并不了解观看西洋歌剧的礼仪,如按照西洋歌剧的观看礼仪,观众在演出中间是不能鼓掌的,更不能发出喝彩声,必须静静地欣赏,用心去感受,只有当中场休息时或者演出结束时才可以鼓掌,向全体演员的精彩演出表示谢意。可是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时却夸大其词,甚至在报道中显露出自己的无知,它们报道说西洋歌剧接连上演好多场,观众喝彩声不断,些观众为了表达自己的喜爱,甚至跟着节拍合唱等。
基于此,我们应该对民族歌剧展开深入研究,分析真正的西洋歌剧与中国民族歌剧的关联性,并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未来发展指出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看待中国歌剧艺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找到阻碍中国歌剧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到中国歌剧文化发展的正确路径,才能促进音乐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推动世界文化事业的的发展。归根结底,研究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涉及学术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艺术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华.传统與现代的交融——民族歌剧《涛声依旧》的艺术特色[J].四川戏剧,2019,(01):74-78.
[2]汤则铭.现代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的中原文化特征透视[J].当代音乐,2018,(10):19-21.
[3]王祖皆.继承·融合·创新——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谈[J].音乐生活,2018,(08):10-16.
[4]秦春风.在秦腔中跳起现代舞——从《大汉苏武》谈我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文学,2018,(04):93-96.
[5]陈京京.论歌剧《党的女儿》中戏曲元素的运用[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