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合一”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09张群

艺术评鉴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诗画美术鉴赏教学运用

张群

摘要:诗画关系问题是一个传统而经典的理论命题,古今中外均有相关论述和研究。特别是基于中国艺术独特的特点,中国文化中诗歌和绘画更是有着尤为密切的天然联系,画中无诗谓之空,诗中无画谓之盲。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就表达了他认为诗和画的关系。他在评价王维的艺术时提出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成为我们用来评价王维艺术的常用说法。在美术鉴赏特别是中国古代美术鉴赏教学中,诗和画是相通的。“画中无诗谓之空,诗中无画谓之盲”,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绘画是造型的艺术。诗歌和绘画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诗画合一正是将“诗”与“画”两个艺术门类融会贯通起来,打造一种有意境的教学模式。本文分别阐述中国诗和画结合的几种形式,探讨在不同的形式中如何将诗画合一的模式运用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关键词:美术鉴赏   教学运用   诗画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131-03

一、诗中有画

我国古代很多的绘画作品取材于诗歌,“或绘图以诗取境,或运用文法诗意作画”。说到以诗入画,《洛神赋图》就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三国曹植《洛神赋》所作,以手卷的形式描绘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宋代画院考试试题多以诗歌作为题目,要求以诗作画,“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的画题,都成了画史美谈。这从一个侧面也印证着宋代画院对画家文学修养的要求之高以及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准之高。清代许多画家也擅以杜甫、陆游等诗意创作山水画,我们也能够经常在绘画上看到“放翁诗意图”这样的题字。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也是画史上流传甚广的一段以诗入画的佳话。老舍与齐白石一次会面中,读到了某本书中的一段诗,于是老舍提出让齐白石根据其中的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作画送给自己。齐白石经过几天的构思,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幅名作:整幅画黑白灰墨色简洁,在潺潺山泉中一群蝌蚪自由的游动。而几只蝌蚪让人联想到青蛙,也让“蛙声”这个可闻不可见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诗句的内涵与画面意境完美结合,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达到了诗和画的完美合璧。

唐代的王维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诗画艺术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鉴于今天没有存世作品能够完全确凿的证明是王维原作,我们也只能通过诗歌来想象他的画风。许多诗歌都有极强的画面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塞外风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则是一幅山水幽静的隐居图。正如学者蒋寅认为山水诗“天生就有一种画意”,魏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被认为山水画的萌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诗歌被认为是最早单纯表现山水景物题材,表达诗人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他对山水的描写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甚至为魏晋山水画的萌芽起到重要的作用。写春天的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秋天的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针对这样的作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多采取以诗歌导入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欣赏《洛神赋图》,如果直接出示绘画作品,学生会觉得很难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先引出曹植《洛神赋》,声情并茂的将诗歌的内涵讲给学生们听,这样将学生们带入诗人营造的美好的爱情故事中。学生们带着感情去欣赏了解美术作品,就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画中有诗——中国绘画的诗性追求

意境是中国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状态,更是一种不可言喻的诗意。中国艺术特别是古典文人绘画特别强调绘画中的诗意表达,以期与注重外在技巧的匠人绘画相区别。文人绘画中这种诗意的弥漫也是画家文化素养的体现。中国文人山水画是特别容易体现这种诗意的绘画种类。今天我们看到明代董其昌及其清四王等人仿前人山水画中,有大量描摹前人诗意的作品,他们也大多会出现“仿某人诗意”等题字,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描绘的是哪一首诗歌,但是画中追求的是一种诗情畫意的弥漫,一种文人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境界。

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诗人欣赏到僧人惠崇春江晚景有感而发的诗歌。北宋名僧惠崇善画小景,尤其擅长画水乡点缀几只飞禽走兽,苏轼与其不是同时代人,所以并未见过惠崇本人,而用欣赏其绘画与其神交,想必正是因为绘画中弥漫的某种诗意。

诗画合一成了我们解读中国画的钥匙。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用了大量留白,在茫茫江面上有一叶小舟。不禁能够让观者联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清文人画家的山水图,也给我们营造“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悠闲氛围。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创设情境、营造诗歌意境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对绘画作品展开想象、理解从而进行深层次的鉴赏。

三、诗画合一

虽然一直有以诗作画和以画作诗,但是诗和画在艺术形式上真正融合,是源自于题画诗的出现,我们一般认为,是他首创了将题画诗题在画面上的形式。使得绘画和诗歌真正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宋徽宗本人文化修养极高,能诗善画,同时书法水平一流。他的绘画中出现题诗的作品很多:《芙蓉锦鸡图》 《腊梅山禽图》……诗画合一的艺术形式在元代最终形成,并在元明清时期大为盛行,几乎达到了每画必题,每题必诗,形成了中国绘画诗歌、书法、绘画、篆刻四者合璧的完美形式。我们在欣赏许多作品的时候,都可以结合画面题诗,例如在欣赏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郑板桥《板桥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思肖兰:“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均是较为直接的托物言志,题画诗通俗易懂,许多同学对绘画不熟悉但是对诗歌非常熟悉,降低了理解绘画的难度,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物象。所以诗歌和绘画的结合最终成为中国艺术里完整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画中的提拔有的较好理解,同学们通过自学就能够领会,也有许多绘画作品中的题画诗则较为晦涩,需要教师引导下来理解,但是他们往往能够画龙点睛的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深化,表达出画面深层次的隐喻或者画家的情绪,将绘画的意境表现出来。例如我们在欣赏唐寅《秋风执扇图》,画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我们在观看绘画的时候,发现画面除了人物形象之外整个立意是比较晦涩难懂的,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看到画面左侧的题诗,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人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通过教师进一步的讲解,结合画面物象,点名画作的深层寓意,画家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了世态的炎凉,也表达了唐寅个人的怀才不遇。让同学们注意到女子手中的扇子,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以扇自比,表达自己生不逢时的哀怨,怀才不遇的苦闷。徐渭《墨葡萄图》上所提的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此诗表达了在画家酣畅淋漓的笔墨下,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帮助读者理解物象背后的情感因素,更深刻的理解绘画内涵。清代方熏所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种情思并不是一种无迹可寻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引导读者将视线带回画面中的形象,从而深化观赏者对画面的认识。达到了诗画融合的效果。

诗画合一的教学模式,是跨学科教学的一种探索。它需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诗和画,进行融合和创新,达到诗画合一的境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对美术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求更高、对教师课前准备要求更高。同时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能够整合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使美术课堂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猜你喜欢

诗画美术鉴赏教学运用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诗画话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