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视阈下的新型政党制度探析

2019-01-09朱思聪王智萍

兵团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

朱思聪 王智萍

[摘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土壤,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历程中总结提炼出的政治精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具优势的非竞争性结构特征打破了西方政党制度的传统模式,克服了其结构性缺陷和阶级局限性。在中华民族迈向世界强国的道路上,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夯实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的战略基础,而且凸显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的战略关键,更厘清了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的战略方位,是实现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的政治基础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大国治理;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6—0084—06

[作者简介]朱思聪,男,兵团党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统一战线理论与去极端化研究;王智萍,女,兵团党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4日看望参加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论断,经典阐述了其制度内涵和独特的政治优势,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智慧,是我党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伟大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建设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历史性的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气象、新境界,展现了我们的大国风范,是习近平大国治理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之魂。

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庞大,自然资源储备丰富,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这些硬指标无不彰显着中国的大国地位。当下中国正处于“五千年未有之变革”的重大历史转型期,尤其体现在经济大转轨和社会大转型上:在经济体制上,我们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由市场主导分散决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社会传统模式上,我们由两千余年的一元制臣民向现代化法制公民转型,在剧烈的转型期内,内部利益诉求多元,各种思潮涌动,主流价值观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一时甚嚣尘上,都无不基于对中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国家治理成败的预期判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13亿人口,了解中国要切忌‘盲人摸象。……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态度彰显理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国情之中,是实现中华民族摆脱自近代以来积贫积弱屡遭外敌入侵,是凝聚国人人心和国家认同感的强有力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直至强起来,最终实现国家大治和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征程的制度基石。

基于此,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发展和完善好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就必须在新的、全方位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并不断深化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认识,为推动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体系,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结构,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供理论支持。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特征——非竞争性

中國新型政党制度,从其起制度结构中可以看出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它的非竞争性。正是这个结构性特征,使之与西方传统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为代表的政党制度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从而进一步彰显出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和独特性。

(一)竞争性是西方传统政党制度的命脉

我们研究政党制度,首先要从其政党制度结构看起,政党制度结构指的是不同政党在政权中的关系、位置以及它们相应的排列组合。政党制度结构是政党制度的根本支撑,正所谓“单线不成丝,独木不成林”,政党制度和政党制度结构都是以多党的形式存在的,如果一个国家政权中只有或只允许一个党派的存在,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不存在政党制度,属于党国同构或可表述为一党专制独裁,例如德国纳粹党。因此,研究和探讨政党制度的前提是由多个政党(两个及以上)同属于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

由上可知,政党制度存在的前提是多个政党的存在,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政党之间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政党之所以谓之政党,是因为它们都有自身的政治利益诉求,都是要以实现本党执政为最终目的,为了谋求自身的执政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政党必须要打出自己的政治旗帜,输出政治主张以此来获取支持其政治理念的选民、选票,从而达到胜选的目的,进而形成“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坐庄”的政治竞争局面,最终形成竞争性党际关系。

不仅如此,西方宪政政党通过“打压竞争对手”“排斥异己”等方式赢得政权后,为了政权不在下一任竞选周期内输给竞争对手,往往对政权形成垄断,任期内以执政党地位打压、削弱、排挤竞争对手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不与其他党派分享政权(多党联合执政模式与其本质上并无差别),这样必然形成政权对立面的在野党或反对党,因此竞争性是西方政党制度中的结构性特征,是根植于其体内永远无法祛除的顽疾。

西方政党制度不可祛除的竞争性顽疾,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后果:第一,偏离民主轨道的虚假民主。因为竞争性是西方政党制度的命脉,这些政党眼中的民主只是选举和选票,进而忽视了真正的民主主体——人民。人民(公民)在这种政党制度下,只有在进行选举投票时才会获得特定时间内的民主,他们的民主体现在投票权(选举权)而不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力,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选举时被唤醒,选举后休眠”,这必然是西方政党制度下虚假民主的具体体现。第二,突出局部利益,忽视国家利益。在西方政党制度下,参与选举的政党或代表某个政治派别的个人(议员),为了保证胜选,往往只关注自己区域(地域或领域)范围内选民的利益,以局部利益的争取或最大化来换取区域内选民的支持,对大局利益、整体利益甚至是国家利益往往习惯性忽视甚至牺牲,例如美国加州高铁修建议案,自2005年起便启动的高铁修建议案,仅仅是因为没有满足加州民众的需求,2019年伊始加州州长便悍然宣布缩减铁路里程,至此前后历时14年,耗资数百亿美元,贯穿美国西部的交通大动脉建设项目,依然停留在沿途各州的议员们无休止的争吵上。以加州州长为代表的美国政客们为了自己属地的一己私利,全然不顾国家利益,这正是西方政党制度的竞争性顽疾带来的恶果。第三,行政效率低下。在西方政党制度下,执政党谋求政权垄断,在野党谋求执政地位,党派竞争是第一要务。所以,不同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间相互倾轧、排斥异己,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现象屡见不鲜,派系斗争的结果便是政策的执行力和连贯性大打折扣,例如“阿拉伯之春”后,伊拉克、利比亚、埃及等国被强行植入其西方宪政体制和政党制度模式,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等各个教派和政治集团无视战后重建与国计民生,都只为了自身利益诉求的实现进行无原则、无底线的反复纠缠与争斗,直至国内政局动荡、国民经济持续低迷,民生艰涩。

正是由于西方政党制度这些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缺陷,使它无法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和政党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使我们肩负起建立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使命。

(二)非竞争性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突出特色和最强优势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基本上是依据其宪法和法律形成和存在的,也是在其法律保护下运行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淬炼而来的。但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阶层的复杂多样,又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并非只有中国共产党一党专制,而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参与的大团结、大协商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条件决定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结构特征从本质上是统一性和非竞争性的。

由前所述,西方政党制度下的各个政党或政治派别,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党派竞争来取得执政地位,所以竞争性是其本质特征。但是,西方政党制度的竞争性特征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性服务的,所以该政党制度并不能成为世界性政党制度的范本和通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联合各民主党派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并立足于中国客观国情之上创造出来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不以竞争为目的,转而通过大合作、大协商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有效管控。在一定意义上,非竞争性、协商性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有特色和最大政治优势。

正是基于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突破了西方政党制度的局限,以唱大合唱,画同心圆,求公约数的和合理念创造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领导+合作”“执政+参政”的复合型政党制度模式,最大限度的团结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消除了潜在的政治不稳定因素,把一切积极因素合理统筹,共同治理和建设国家。即“这一新型的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有巨大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创新之处,就是它在政党制度结构中创造性的非竞争、非霸权、非垄断和非独裁的新型政党制度结构,对于西方政党制度而言,我们的新型政党制度有其无法超越的制度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开放多元的政党制度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真民主。与西方政党制度不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开放的、多元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各党派之间求同存异,殊途同归,都是怀抱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理想信念参与到国家事业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以执政党地位为基础,既不行专制独裁式的政权垄断,也不行西方竞选式的政党轮替,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保障和巩固各民主党派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及參政议政的权利,各民主党派以参政党的身份,不谋求执政地位而充分享有参政权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监督权,进而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当中。相较于西方政党制度下各党派和利益集团间为了执政地位的争夺而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局面,我们新型政党制度下实现的民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其二,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为原则。有别于西方政党只看中局部或本派集团利益而忽视整体国家利益不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家国和谐大治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大家的利益点趋于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党派之间不存在重大利益分歧,加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非竞争性,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不存在竞争关系而是和合共生,相辅相成。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便不会因为党派私利而相互倾轧、相互拆台,更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内耗,如此,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荣辱与共,为实现国家大治和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

其三,行政高效,集中力量办大事。如前所述,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间没有竞争关系,没有利益分歧,不存在为了党派利益而至国家利益于不顾的无原则的党派斗争。因此,在进行国家建设上,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各地方、各党派的高度认同,贯彻落实精准到位,这必然使国家机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体现出西方政党制度国家所无法比拟的高效和通达。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一穷二白、满目疮痍,但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只用了数年时间就使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度恢复了战争创伤。改革开放后,各党派又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克服困难,调动一切资源进行国家建设,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在短短的40年时间里,把我国建设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建设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百余年才能实现的发展奇迹。

事实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现代社会形态下最先进、最理想的政党制度,是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政党制度,拥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优越性。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践行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的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这样一个大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以谨慎的态度彰显了其大国的治理理念。“治大国若烹小鲜”,源自《老子》第六十章,以烹饪小鱼(小鲜)的高难度来比喻治理一个大国的复杂和不易,其与《诗经·桧·匪风》所载:“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只烹鱼则知治民。”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其中所包含的哲理便是“烦”,以此来告诫执政者治国理政切勿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强调了施政方针要有稳健性、连续性,这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稳定国家政局,打造平稳、高效、清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先贤的著述中汲取古人“治民”(治理国家)的哲理和经验来完善和丰富现代大国治理的战略体系。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要义,其治民(治国)理念便是强调要适百姓之所需,执政者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要将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法令等贯穿始终,让全体国民形成对政策稳健的安全感和适应感,达到“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的有“治”境界。由此可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性特征——非竞争性,对当代治国理政有着巨大的政治优势,是对古代先贤治国哲学的现代化阐述和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迈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的新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依托,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洞察国内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践行大国治理战略,国富民强水到渠成。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夯实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的战略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自清末鸦片战争之后便开启中国的近代百年屈辱史。中国屡遭列强入侵,东洋、西洋侵略者的肆意蹂躏、践踏和掠夺,同时也激起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抗争,近代百年屈辱史也是我们的百年抗争史。在此期间,无论是地主阶级开明士绅(林则徐、魏源)、旧式农民战争领袖(洪秀全、洪仁玕)、地主阶级改良派(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秋瑾)等各阶层仁人志士都试图以自己的理念和方式去挽救处于民族危亡的古老中国,但上述仁人志士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阶级特征和局限性,他们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阶级利益或政治派别利益所限,无法突破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在政治上无法做到求同存异,携手共赴国难,没有先进的政党制度作为依托,更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最终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能够完成对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又有了先进的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依托,中国共产党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中国共产党与整个中华民族融为一体,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新型政党制度,把中国从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依靠新型政党制度,团结国内各民主党派和国际一切友好力量,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内修政理、外和诸戎”,终成今日之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之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凸显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的战略关键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A.帕斯特曾指出:“中国是国际政治的对象而不是角色;随着1949年共产党的胜利,才有了21世纪第一个统一的机会。”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终将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

罗伯特此言,即为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只是国际事务的被动参与者和大国支配下的木偶和傀儡,在国际事务中我们没有任何话语权,自主权则更是无从谈起,只能被动接受列强按照本国利益需求对我们的操纵和支配,这段屈辱的历史每一名中国人都不曾否认,更不会忘记。正如我们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大失败,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们并没有对属于自身主权之外的利益提出一丝一毫的诉求,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以战胜国的身份体面地收回被德国所强占的山东主权。但作为国际政治的对象,中国这唯一的合法利益诉求也被列强所忽视,只留下那段永远象征着民族屈辱呐喊,即顾维钧先生的“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之所以我们会成为国际政治的对象而非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那正是我们国家自近代以来就内部政治派系纷繁复杂,在外部强敌环伺之下,内部也不能有效整合力量,依然为了自身政治集团的利益相互倾轧,严重的内耗使本就积贫积弱的国力雪上加霜,各个政治派系罔顾国家利益,在无休止的内斗中坐视列强对我们一步步的蚕食鲸吞而无所作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寇在海上激烈交锋的关键时刻,同样身为大清帝国海军的南洋舰队未派一兵一舰北上支援,南洋舰队从将佐至士兵无一例外的坐视北洋舰队被日军消灭殆尽而无动于衷,无怪乎战后李鸿章发出“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慨叹。

然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新型政党制度的指引下,各民主党派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利益驱动中,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辉煌,在新时期下各党派将继续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引领下,为实现习近平大国治理战略这一伟大目标,继续紧密团结,携手共进。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厘清了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的战略方位

当下中国的大国地位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客观事实,标志着我们正在稳步实现和平崛起,这必然对以美国为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格局产生影响,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快速发展和增强,我们的外部发展的自然空间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挤压和反弹,现有的国际秩序主导者美国及周边邻国势必会对我们有所遏制,例如当前美国单方面强行挑起的贸易战,周边诸国对我们南海岛礁的领土诉求等,都是我们在和平崛起道路上所必需的要面对的国际挑战。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怎样把握住历史机遇,如何去应对挑战,如何有效化解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让国家继续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地区和国际环境中,稳步的发展,考验着我们执政党的政治智慧。

自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做“负责任大国”便是我们国家在对外关系和全球战略中为自己下的定位,也是我们对全世界的庄严宣告。拥有新型政党制度的社会主义中国,大国治理战略在国内已初显成效,那么如何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考验我们新型政党制度和大国治理战略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上能否发挥巨大效能的关键。

我们非竞争性的新型政党制度不仅能使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更能让这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和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去致力于解决国际纷争,实现和谐世界的全人类美好夙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强国必霸的逻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三个“更加积极有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发展和谐友好的国际关系,更好地发挥我们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國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

内在品质彰显对外理念,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引领下的中国共产党用团结、合作的内在品质,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国家,共唱大合唱,共筑同心圆,齐心协力谋求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福祉。

三、结语

习近平大国治理理念视阈下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土壤,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历程中总结提炼出的政治精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具优势的非竞争性结构特征打破了西方旧式政党制度的传统模式,克服了其结构性缺陷和阶级局限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建设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政治智慧的伟大结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上层建筑间党同伐异、勤于内耗和脱离人民的设计短板,自觉地将执政党与人民大众紧密凝结,融为一体,实现对国家内部事务良性、高效的治理,是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又是我国对外彰显大国气度,输出中华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谐世界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当今世界人类政治文明的集大成之作。

责任编辑:杨建平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探讨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西方民主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陈独秀早期政党思想转变之原因探析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研究
参与型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之路
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的构建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