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及启示
2019-01-09易开发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和国家前途的一件大事。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报告的相关论述,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可以划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回顾和总结我们党70年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我们始终坚持正确思想的指引,发挥坚强领导的优势,大力进行制度设计,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面向世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大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党代会报告;探索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X2;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6—0011—06
[作者简介]易开发,男,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后更高阶段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对其进行了艰辛曲折、长期持久的探索,先后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通过回顾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总结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的宝贵经验,将有助于更好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将为全球绿色治理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新中国70年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可以划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部署都会有所深化、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每个阶段之间都包含着承接发展的演进逻辑,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
(一)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萌芽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废墟上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重要执政考验。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向苏联学习,单一的强调经济建设和重工业发展,过分夸大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征服自然”。一方面,这确实使我国各族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加快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初步建设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和斯大林发展观的影响也使我们一度忽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使我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反应较为迟钝,认识较为浅显。
但是,我们党仍然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提出了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朴素观点。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农业面临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遍存在人为的资源浪费问题,要求国家和地方积极兴建水利设施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1]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和一切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勤俭节约、克服浪费,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与改善。[2]这一论述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存在自然灾害频发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保护自然和节约资源的措施。同时,毛泽东同志也基于这种情况发出过“大力兴修水利,绿化祖国”的号召。党的八大以后,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历史原因一度遭遇挫折,我国仍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成立了环境保护机构。
显然,这一时期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仅仅是从保障社会生产的角度出发去认识生态问题,但这些认识和一系列实际举措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实践基础,走好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二)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四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后,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在20年内翻两番的目标。[3]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规划了20世纪末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4]党的十四大也提出,我们要在20世纪90年代使国民生产总值在此前基础上翻两番。在这种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导向的发展理念下,全国上下兴起建设大潮,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产业大批兴起,我国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我国也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环境問题的“倒逼”。这推动我们党逐渐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此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也随之频繁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
党的十二大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时强调,一是“要保证国民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向前发展,必须加强能源开发,大力节约能源消耗”[5];二是“今后必须在坚决控制人口增长、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行科学种田,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且全面发展林、牧、副、渔各业,以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6];三是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7]。这表明党已经初步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尝试从提升经济效益着手进行环境保护。
党的十三大报告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指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8],“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落后、管理落后、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9],要“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10]。这表明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得到加深,并在思考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协调,努力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
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强环境保护”是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并强调“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11]。这意味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为关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
总体来说,尽管这一时期我国的环境恶化情况比较严重,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逐渐深入,并开始积极思考和探索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在地位认识上,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摆脱了过去服务于、从属于经济建设的地位,开始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思想理念上,初步形成了新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经济发展观;在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多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路径。
(三)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七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期
在步入新世纪的新时期,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及国内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谱系之中,在理论探索和制度层面上做出顶层设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的高度契合”[12]。
党的十五大紧密联系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深刻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13]。确立了助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了保护环境的国策。与此同时,党的十五大报告还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策略。一是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4];二是要加强制度设计,走法治道路,“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實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15];三是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16]。
党的十六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阶段目标的四个分目标中去。此外,党的十六大还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发展理念、国策坚持、方式方法等,即“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17]。
党的十七大充分肯定了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提升到关系人民切实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新高度[18],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也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当前和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详细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度保障、体制机制、目标要求等基本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观之中,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目标、要求以及建设策略等方面,更加深刻的把握了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基本规律,实现了对以往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的发展和超越。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熟期
在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七大这个阶段,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得到多方面的展开和深层次的发展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历史实际,与时俱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中,不仅文本上首次开设专门章节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上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总体认识趋于成熟。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是提出新地位的论断,即“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9],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确立新理念,即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本遵循;三是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要求,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0];四是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略,强调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一是在原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中增加了“美丽”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略中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2]二是作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提出通过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四方面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3]
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前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索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变化了实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外延、地位描述、目标要求、实践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走向成熟。
二、新中国70年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的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通过坚持正确思想指导、把握坚强领导力量、构建制度保障、遵循核心原则、开创现实路径、保持全球视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前行。
(一)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以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武装和教育全党,进而指导实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4]。也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二者具有辩证的内在统一性。同时,面对人类改造世界所取得的诸多成就,恩格斯特别强调:“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往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5]。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于中国实际的过程中,基本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发展。譬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绿化祖国”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先后提出“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等观点,又创造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認识和探索逐渐成熟,提出和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显然,新中国70年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启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美丽中国,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因为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保证实践的科学,才会让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自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争取早日建成美丽中国。
(二)政治保证:持续发挥党的领导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6]。可以说,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从我国国情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超级大国,如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直接影响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这种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力量来带领和组织全国人民积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此来保证人民在自然可承受的限度内最大化地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要。从新中国历史看,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一直扮演着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的角色,从环境保护写入宪法到协调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再到“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党章,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际行动表明他们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力量。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要继续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工作,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看待生态问题,积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提升党员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和能力,持续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优势,加快美丽中国建设。
(三)制度保障:加强顶层设计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7]在7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过程中,我国从“保护环境”写入宪法,到构建关于管理和保护水、空气、土壤、草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再到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再到现代化强国目标外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改革完善生态文明体制,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同时,我们党还与时俱进地建立并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架构,制定了一系列实体法律法规,形成了合理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可以说,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地构建各项制度、完善各项法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划底线、定标准、找方法,才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能稳步推进,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立足不断变化的实际,着眼长远,兼顾当下,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始终走法治道路,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处于正确的位置、遵循科学的方向、具备可操作的路径、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久久为功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取得新发展。
(四)核心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政治本色,也是70年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历程中遵循的一条核心原则,即中国共产党始终着眼于增进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人民的需要是物质生产,是解决温饱的问题。因而我们党主抓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强调要勤俭节约和克服浪费,以此来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春风吹向全国各地,我国经济一度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民生产生活也受到影响。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关注生态文明问题,强调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生态文明,提升环境效益,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熟期,针对仍较为严重生态文明问题,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切实利益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和制度设计,努力打造环境良好的国家,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党的十八大以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满足,而美好生活需要开始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出全面部署,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及优质生态产品,切实提升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增强人民在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感。
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始终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切实为民谋福祉,为民谋未来。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做民之所愿;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程度地让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更多优美生态文明及优质生态产品。
(五)现实路径: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在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中,我们从忽视生态文明保护,走粗放型发展道路,逐渐转变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阶段,再到新的绿色发展阶段。这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告诉我们,在生态文明问题困扰全球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那种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须被摒弃。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中国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相互促进。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去,在发展中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在政治领域,我们要将绿色发展视为政治任务和国家战略,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体制,加强党对绿色发展的领导和引导,实现政治政策、制度体制的生态化、绿色化,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在经济领域,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生产全过程、各方面的绿色变革;在文化领域,倡导绿色发展文化,提高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良好语境和文化氛围;在社会领域,加强生态文明保护和环境权利主题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广大社会主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公。最后,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各方面发展的内在统一,开启绿色发展新时期。
(六)全球视野:坚持对外开放,共谋全球生态文明
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2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我们要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生态的经验教训,去芜存菁,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继续奋力前行,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新思想、新理论,开始走向国际舞台中央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始终面向全球,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努力在生态问题上达成一致共识,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总之,新中国70年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由浅及深的认识过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由分散到系统、由懵懂到成熟的发展逻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的演化历程,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好路,是实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0、65.
[3][5][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12、12、12、14.
[4][8][9][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21、15-16、21-2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
[12]陈延斌,周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J].中州学刊,2015(3):86.
[13][14][15][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24、24、24.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獻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7.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19][20][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31、31-32.
[22][23][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24、50-52、20.
[24][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457.
[11]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7][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9、127.
责任编辑:彭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