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寿山石雕的发展及审美演变

2019-01-09林朝斌

天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

[摘 要] 寿山石雕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方面的发展,涌现出众多的艺术风格。雕刻者在斑斓的色彩中,融入不同的创意、感知以及人文情怀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寿山石雕凭借着自身绚丽的色彩与工匠们丰富的技法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玩石藏家的青睐,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文化艺术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经千年,随着人们审美的演变,寿山石雕在各朝代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在当今社会寿山石仍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演变,也是文化交流的艺术桥梁。

[关键词] 寿山石雕;审美演变;收藏价值;时代精神

寿山石雕作为中华艺术瑰宝,是目前较为火热的收藏品,同时也是不少商人争相投资的门类之一。寿山石雕早在南朝时期就已出现,凝聚了先辈的辛劳和智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无到有,逐渐建立并不断发展、演变,在各时代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形成了具有福州民间工艺特色的手工艺品。

寿山石雕造型是寿山石雕外在的艺术语言,是人们对寿山石雕的欣赏与对时代文化的理解,充分反映出了不同朝代的思想文化与审美变化。在这过程中,寿山石雕刻者们不断地对雕刻技艺、创作题材与艺术风格进行探索,而收藏者们的审美也在随发展而变化着。

一、寿山石雕的历史渊源

经考证,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中,最古老的为南朝墓葬中出土的石猪。由此也说明了1500多年前的南朝就已经开始使用寿山石作为雕刻用材,并将寿山石雕作为陪葬品。

二、寿山石雕的发展过程

唐代时期,太平盛世,经济繁荣富强,佛教随之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发展。僧侣们就地取材,利用寿山石雕刻佛像、香炉、念珠等佛具供寺院使用,并将寿山石佛具作为礼品馈赠香客,使得寿山石在民间广为流传,此时的寿山石雕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宋朝时期,统治者“重文轻武”,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也促进了寿山石雕的发展。此后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从业队伍以及寿山石开采队伍。从福州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并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宋朝时期的寿山石雕艺术发展已趋于成熟。雕刻题材也逐渐丰富,不仅有人物、动物,还有器皿。各式寿山石雕刻品刀法简练、造型丰富各异、品类齐全,主要以写实作风居多,人物或动物作品各部位的比例也比较协调。此时的雕刻品高度多在10至20厘米之间,雕刻手法相对来说也比较简洁粗狂,大多为圆雕技法。镂雕技术虽未普及,但已有应用,浮雕手法在动物类雕刻中也有使用。

南宋作家梁克家撰写的《三山志》中就有记载寿山石“柔而易攻”, 同时还记载到,宋时福州已大量开采寿山石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玩物,大件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件者则成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字里行间反映了南宋时期寿山石雕的发展概况,说明了当时的寿山石已由民间的世俗文化,跨入了宫廷官府的大门。

元明时期,画家王冕使用花乳石雕刻印章,开启了石章雕刻的时代。此后许多文人开始争相效仿,寿山石篆刻艺术自此迅速发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钮饰艺术也随之发展,钮雕题材广泛应用于古兽、花果、博古、人物等。寿山石凭借“柔而易攻”的特性成了首选印材,寿山石章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

清代是寿山石雕艺术飞跃发展的鼎盛时期。可谓是高手云集,名家辈出,寿山石雕被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康熙年间的杨玉璇、周尚均、奕天等人的作品至今还保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此后,雕刻技艺渐成风格,出现了以潘玉茂为代表的西门派以及以林谦为代表的东门派。西门派以制章为主,用兽钮、薄意、浮雕、博古等手法。而东门派雕刻题材广泛,多为表现吉祥寓意与民间故事的题材。除印章雕刻之外,还包括人物圆雕、山水圆雕、花鸟圆雕、浮雕摆件等。作品精致华丽,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别有韵味。

清末民国时期,薄意雕刻得到文人墨客的赏识,出现了薄意大师林清卿。林清卿以刀代笔,将中国画的艺术布局与笔墨韵味带入薄意雕刻之中,使得薄意雕刻有了跨越性的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兴工艺美术,寿山石雕开始复苏,并且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雕刻创作者们纷纷推陈出新,雕刻技法出现了薄意、浮雕、高浮雕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进而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创作出许多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内容的时代作品。

20世纪80年代,寿山石雕行业迎来了春天。石雕艺术家们创作热情高涨,林寿煁、周宝庭等大师的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提升了寿山石在全国民间艺术文化中的地位。此时期,由于旗降石、荔枝石、汶洋石等陆续被发掘,雕刻艺人们在“巧色”的运用技艺上更加精进。东西方文化融汇交流,雕刻艺人取长补短,在技术上有了跨时代的进步。出现了大批寿山石雕刻名家,如冯久和、王祖光、林享云、林发述等。题材范围也更加广泛、丰富、新颖,出现了鸡、熊、天鹅、秋荷、螃蟹等。

三、壽山石雕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倾向

寿山石雕自出现起就是文化的象征与体现,蕴含中国玉石文化的光辉,具有独特的中国民间工艺特色、文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福州民间艺术载体的功能。

在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寿山石文化一直是重要的篇章。寿山石雕从简单粗糙的凿刻一直发展到如今的风格众多、异彩纷呈。从南朝时期的石猪;到唐朝时期大兴寺庙建筑,僧侣利用寿山石雕刻佛教用具馈赠香客、游人;宋朝时期,雕刻题材逐渐丰富,出现圆雕人物、动物、器皿,并在雕刻中应用镂雕技术以及浮雕手法;元明时期,进入石章雕刻时代;清代寿山石雕艺术发展昌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寿山石雕刻艺术全面发展,历经了千年时间的审美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国石艺术”。

纵观寿山石雕发展可以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审美观念与标准,进而创造的艺术也不同。雕刻者们不断探索、精进雕刻手法与创作题材,对寿山石雕神韵的挖掘,使作品的造型、技法、风格、观念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特征。可以肯定的是,寿山石雕文化与技艺都是更加丰富的进步的,符合时代最主流的审美样式的。从单一的简洁风格转变为多元、开放的多样风格,是雕刻艺术家们创造力呈现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创新的过程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革新寿山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近代寿山石雕刻艺术发展来看,收藏者们的审美与标准逐渐提高,从而对当代雕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寿山石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不仅点缀了人们的生活,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表达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寿山石雕文化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寿山石作品通过气韵的流变,展现出了不同时期审美标准的变化,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的光芒。

[作者简介]

林朝斌,1989年出生于罗源县,2007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技术学校,后进修于福建教育学院。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铨俤。现为二级技师、初级工艺美术师,擅长佛教题材观音、罗汉等人物。

(编辑:温子超)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
浅析播音主持的时代创新精神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时代精神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论《李尔王》中的“解体”与“重构”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论法律评价的三种精神
全球化时代抒情诗人盼耕诗歌的几个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