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民间 立足创新①
——“赵季平音乐创作国际学术高端论坛”述评
2019-01-09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向 华(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喻馨怡(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徐 倩(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2018年10月21-25日, 由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赵季平音乐创作国际学术高端论坛——暨赵季平音乐作品经典系列黑胶唱片全球首发仪式”在长沙枫林宾馆与湘西凤凰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伍国栋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韩新安、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次炤教授,以及西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体教师,以及《中国音乐》《人民音乐》《民族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黄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音乐探索》《音乐文化研究》《上海文汇报》等学术媒体人莅临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以“新时期中国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为主题,由“赵季平音乐创作学术高端论坛、赵季平音乐作品经典系列黑胶唱片全球首发仪式、湘西田野采风”三个环节组成。活动各个阶段,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对赵季平音乐创作进行了深入的评价与讨论,在进一步了解赵季平音乐作品创作特色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新时期中国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应走向何方”的深入思考。
一、勤于积累:理论与实践功底扎实
与会者们认为,赵季平的创作经验首先来源于他的勤奋学习、长期积累和不懈思考。如果没有他从西安音乐学院附中至大学七年间的勤奋刻苦学习二胡、打击乐,并跟随郭石夫、屠冶、饶余燕等老师系统学习作曲,就不可能有他对中西方作曲技术与理论的全面掌握;如果没有他在陕西戏曲研究院扎根工作二十一年,跑遍关中、陕南和陕北,苦苦钻研不同地区、不同剧种和民间器乐;勤于积累、善于琢磨,就没有他对相关地方戏曲音乐整体结构规律、本质特征的深刻感悟。他常对学生们说:“对于年轻音乐人,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就是‘在传统音乐里泡着’,慢慢积淀出精湛深厚的音乐原则和文化内涵”。
赵季平的勤奋善思在他的日常言行中随处可见。在本次论坛的湘西田野调查环节中,他亲临田野调查现场,从仪式发布、学术研讨和田野考察三方面对湘西土家族打溜子、苗歌、苗鼓、文武茶灯、湘西阳戏等非遗项目进行了观摩与调研。他认真观察民间艺人的演出,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没有半点专家教授的架子。赵季平常说:“作曲家必须思维开阔,不能太匠气,很多看来不起眼的东西,积累多了,总有用的时候,有时用好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凡此种种,正如王安国在《今天他将给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所说:我国文艺界老领导这样评价赵季平:他没有狂妄自大的恶习,只有老百姓的事儿牵着走的朴素情怀!音乐作品首先是作品魅力的辐射,是美感享受和情感共鸣,是作品精神内涵引发的心灵震撼和文化家园的追寻与栖息。将赵季平这样一位声名显赫又朴实无华的大家立为新一代音乐学子的标杆,即是告诉我们“事业成就源于虔心学习、勤奋实践和刻苦劳作,社会荣耀出自人品、人格、境界的追求和创作成就”。
二、扎根民间:母语文化影响深远
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教授认为,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这片土壤,他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气韵融入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他的音乐作品中包含了音乐的气场、气质、气韵、气度和气象五个因素,如果相互间没得到很好的衔接,其音乐体验感便不会太好。走向田野、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地气相衔接,是赵季平作品的明显特征,这不是仅凭音乐技巧就能达到的,而是一种文化感觉下的情感表达。例如,电影《红高粱》配乐跟主题气氛十分协调,戏剧色彩浓厚,其音乐就具有这种气场力量。
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韩新安在其《从人民的情感出发》的主题发言中说:赵季平作为国内音乐创作领域的顶尖人物之一,秉承“为时代发声”之创作初心,坚持扎根民间生活、用母语讲好中国故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长期以来,通过在民间边听、边看、边感受,边悟透、接收最珍贵原始的素材,取其精髓,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源泉和根基,这是其很多作品能与广大听众产生共鸣的主要原因之一。
音乐评论人施雪钧认为,赵季平是一个了不起的“旋律大师”“调色大师”,他的作品充满信手拈来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无论是石破天惊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还是气势磅礴的“大河向东流”;无论是享誉世界的电影《黄土地》《红高梁》《霸王别姬》,还是经典的电视剧《水浒传》《大宅门》《乔家大院》的配乐等,其细腻郁豪放的情感表达能够触及听众的内心深处,而这些美妙旋律与经典作品始终离不开‘扎根民间’四个字”。与此同时,尚飞林认为,专辑《唐风古韵》的创作风格及深层内涵荡气回肠、婉转动人,恰当地体现了唐诗以及《诗经》作品的韵味。其中,《关雎》作为该专辑的压轴作品,音乐构思缜密、格局辽阔、大起大落,充满了博爱和赤诚,表达了赵季平创作思想与民间对天、地、人和大自然崇拜,以及人与生灵和谐共处的联系。
赵书峰在其《作曲家身份表达与文化认同的多层级建构——赵季平的音乐作品所引发的民族音乐学启示》中表示: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应该基于民族、地域、国家与政治等文化认同的多层级建构基础。只有具备以上特点,作曲家作品的文化蕴含才真正接近和实现“构建中国音乐创作话语体系,让世界真正听懂中国声音”。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首要的宗旨是艺术作品为社会现实服务、为国家政治服务。所以,当代作曲家首要的主旨是用自己真实地采风实践,用艺术化的语言符号呈现国家与社会的主旋律,即彰显作品旋律风格的政治与国家认同。赵季平的创作生涯及其丰硕成果,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一规律。
三、多元整合:“中西”技法运用娴熟
韩新安先生说,守正创新是赵季平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既非固守传统也非全盘西化,而是在高度尊重音乐创作规律之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文艺政策,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音乐的本土特色融会贯通,在民族音乐风格上大胆求新。
崔炳元的发言对赵季平的新作《庄周梦》进行了重点分析:完成于2016年、被众多大提琴家先后演绎的作品《庄周梦》是一部单乐章协奏曲,该曲运用了奏鸣曲式与变奏曲式相结合的结构原则,笔触简练、织体严谨,具有丰富的乐思和奇妙的音响,已被国际一线演奏家频繁上演。马波的发言《从音乐创作实践看赵季平音乐创作思想特征》主要从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思想形成的因素、主要特征和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赵季平的音乐创作在技法上具有“中西合璧”、多元整合等特征。其音乐语言在纵向发展中常运用不同的音色重叠;横向元素中常运用不同音量、不同节奏的交错,在旋律上则讲究气息舒展平缓,往往通过单一性的线性乐思发展,融入多层面的乐思交织,其不少作品中中国特色民族乐器与西方交响音乐的表现形式相糅合,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和感染力。
与此同时,杨一博在发言中强调了“复合”一词,他认为,赵季平对中国音乐之“复合”运用,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掘、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形成了十分具有个性的“赵氏”音乐语言风格,而且体现在他把东西方音乐技法相互融合的个性化与时代特征等方面。他的音乐创作成果为后辈在当代音乐创作技法和可听性之间的平衡,以及探索用音乐语言诠释哲学、思想相关元素,提供了难得的经验。
四、尚中求新:创作与表演开拓者
董晓明在《赵季平80年代黄土风格电影音乐研究》的发言中谈道,赵季平每一部电影音乐的创作都是实地考察后的精心琢磨和巧妙组织,是在掌握了第一手素材、了解影片发生地独特的风土民情和典型音乐特征后的创作。因此他创作出来的主题音乐艺术性都很强,且能为不同影片场景的具体音乐提供很好的逻辑核心与发展可能;他在电影音乐领域逐渐脱颖而出,靠的是自己对影片剧本的深刻理解和对影片整体规划与具体安排上的清晰认识。他对音乐主题的艺术性、音乐画面感、音画结合效果的敏锐把握源自他的不断尝试、勤于沟通和合理变通。因此,他的电影音乐既能符合导演的具体要求,概括影片中心思想,又能完整表现故事情节,丰富人物与画面的二度表现。其20世纪80年代的黄土风格电影音乐创作手法和风格不仅为其后在电影音乐上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当代电影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具有中国音乐特色的努力与思考,对中国电影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梁红旗以《继承传统善于创新——赵季平艺术成就素描》为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赵季平出生于艺术世家,受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能承袭中国文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音画融合力;其二,赵季平的影视作品以深厚的民间音乐根底、精湛的作曲技术,创作深入生活,传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以及不断创新的基调使之成为中国影视音乐的巨匠;其三,2000年,赵季平为“丝绸之路”计划而创作的《关山月》能走向世界、感染世界主要原因是该曲的包容与超越性,具体体现在:曲名与中国古文化相关联,乐器运用上体现了中西融合及其包容的创作理念,作品对五声性旋律、燕乐雅乐调式的运用,主要音上依附小二度、半音色彩、不协和的增四度音程以及印度舞节奏等。
杨和平在其《超前意识与音乐神韵——简论赵季平先生影视音乐创作的两个支点》的发言中,高度评价赵季平先生的影视音乐作品对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技法,以及对传统乐器表演力所带来的促进,如《红高粱》中的唢呐、《霸王别姬》中的京胡等技巧演变,均反映了赵季平追求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作曲家个性的超前意识。不就能如此,赵季平在《大宅门》主题曲演唱录制时,根据音乐创作的特殊需要,选取了具有深厚戏曲功底的歌唱家胡晓晴,而《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他则选用了“民通唱法”兼收的谭晶演唱。此后,在电视剧音乐的基础上改编的民族交响乐组曲《乔家大院》,他更是亲临现场,斟酌每一个音乐片段和细抠每一个表演细节。正如王次炤在发言中说:“赵季平的音乐作品是对中国音乐改革开放40年以来进行反思的一个最好的回答;我们许多困惑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解决。他是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者,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音乐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优秀践行者”。
中国的儒家文化讲求“尚中”。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则以“中和”为准,即谈“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讲求平和[1]。赵季平教授在做人上追求恬淡平和之境,在音乐创作上也力求实现作品多产与质量求精、民间传承与时代记忆、扎根民间与走向世界、服务人民与守正创新的“中和之美”。但赵季平先生的“尚中”不代表止步不前,他一直在音乐听赏美上坚持“尚中”原则,但在音乐创作形式与表达上坚持“求新”原则。正是在这样的原则上,赵季平先生的音乐作品达到了音乐创作者梦寐以求的“量”与“质”“创”与“演”间的平衡。因此,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专门为其出版了赵季平音乐黑胶系列唱片。因为黑胶唱片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而本论坛期间全球首发的这套黑胶唱片(4个专辑5张唱片)又是对赵季平先生音乐创作中的精品进行反复筛选后的收录,因此无论是从音乐创作质量角度还是从音乐唱片制作工艺上来看,都甚具收藏价值,彰显了赵季平先生音乐作品的价值。
由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黄龙音乐季组委会、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赵季平音乐创作国际学术高端论坛暨赵季平音乐创作经典系列黑胶唱片全球首发仪式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本次论坛以音乐国际性传播的高瞻远瞩,以“作品+论文+田野”的新颖会议形式,结合多学科视角对赵季平音乐创作展开的深入讨论,不仅为我国音乐学理论研究推波助澜、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添砖加瓦,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之林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宝贵经验,积蓄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