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捐纳”和“议叙”
2019-01-09夏冬波
夏冬波
1927 年11 月30 日《上海画报》报道了一则林屋山人(步凤藻)《缶翁临病记》:“初三日,缶翁夜起,溺器忽坠,侍者入问,翁言他无所苦,唯觉左偏麻痹,及合目复睡,渐似昏厥,不复知人,水浆也不能入。初四日夕,尚未少瘳。是夕王一亭先生见余言之,盖甫自翁家视病归也,言时颇有忧色,因翁年事已高,猝患此症,殊可危惧耳。余既欲往视,而俗有‘夜不探病’之忌(亲属门人别论)。因先草此稿付报,此后何状,候探悉补记也。”步凤藻(1874-1933),字章五,号翰青,自号林屋山人。善医术。据这则报导记载吴昌硕于1827 年十一月三日(11 月26 日),夜起小便,忽然昏迷不醒的情况,据症状推测实患中风。从初三日夜发病,到初四日晚上也未好转。除吴昌硕家人外,知交王一亭、步林屋等也予看望,因缶翁年事已高,昏迷不醒使他们十分担心。到了十一月六日(11 月29 日),缶翁终未能起复,病逝于沪上家中。
吴昌硕去世后,灵堂设在上海北山西路吉庆里923 号。讣告内容为:“诰授中宪大夫、御赐福寿字、四品衔、江苏补用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县、署安东县知县、附贡生吴昌硕”,这长长的文字,表述的是吴昌硕官宦生涯的诸多职衔和一生哀荣。而对吴昌硕在诗书画印有诸多荣誉如:西泠印社社长等反映书画艺术成就方面却只字未见,反映当时官本位的旧时代观念。对于吴昌硕这样长长的职衔该如何去解读呢?
吴昌硕的官衔主要由“捐纳”和“议叙”二途得来。“捐纳”是指通过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议叙”是指清代官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吴昌硕的官衔职位有通过捐资纳粟“捐纳”得来,也有通过勤苦因功“议叙”得来。
首先谈谈吴昌硕的“学历”。
吴昌硕的学历是附贡生。“附贡生”是吴昌硕于同治四年(1965)二十二岁时,安吉县补行童子试,在塾师潘芝畦的强曳之下应试入学,补考咸丰庚申(1860)科秀才,取为附贡生。这个学历对于像吴昌硕这样有修齐治平抱负和仕途情结的传统文人来说非常重要。吴昌硕有了这个“附贡生”身份,就无需再通过纳粟、捐赀等捐输形式取得出身,从而有了晋升之阶。直到晚年,吴昌硕还诙谐、自嘲、无奈而又不满地刻了一方“同治童生咸丰秀才”的印章。
其次谈谈吴昌硕的“捐纳”。
吴昌硕通过“捐纳”形式多次加捐。从捐纳未入流的“典史”,帮办宁波北门厘局差做起,到捐升“从九品”的“巡检”,“调松太牙厘局差”;再到光绪十三年(1887)在友人资助下捐纳正八品的上海“县丞”,长期奉委在浦东严家桥厘卡当差;直至捐纳“候补知县”一步步往上攀升。
吴昌硕捐纳“候补知县”的时间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花了两千多两银子。这个细节可从吴昌硕写给他的好友吴保初的一封书信里探得消息。
光绪十八年(1892),名公子吴保初由北京南下上海拜访吴昌硕,请其刻印,引出了吴昌硕向其借资捐升候补知县的故事。
吴保初(1869—1913),字彦复,号君遂,安徽庐江人。淮军名将吴长庆之子,与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并称“清末四公子”。吴保初是通过吴长庆军幕幕僚朱铭盘写给他的一封信而引发他到上海访晤吴昌硕的。
……有安吉县人吴俊卿,字仓硕,刻印宗汉法,冠绝当时,渠往为潘伯寅尚书刻甚多,论者以为超过赵伪叔矣。足下即欲觅此人刻者,可寄上海也。……
吴保初没有邮寄上海请吴昌硕刻印章,而是及时南下沪上。光绪十八年(1892)年七月,二吴在上海见面。吴保初在上海呆了数月,便回老家安徽庐江了。其间,吴昌硕给吴保初写过一封请求借赀捐官的书信。吴昌硕希望能加捐知县。这个时期,他在进行多方面的筹款之后,还缺少四百两银子,于是写信给刚刚新交的朋友吴保初:
……弟碌碌无可短长,以酸寒尉终身,即亦已矣。乃不自知其酸寒,而人视之者代为酸寒;二三知己竭力怂恿,劝以加捐县令。盖弟捐有县丞,且乐为之助,现集款已至千五百之谱。
查县丞捐升知县,须实银二千五百余两。刻托徐子静观察,由厦门炮台捐上兑,再打八三折,只须实银两千有奇。夙蒙雅爱,当亦以此举为然。唯是七级浮图,尚赖大功德为之结顶,可否慨借朱提,数唯四百;计完赵璧,期在三年。倘蒙许我,敬乞五月中旬赐汇沪寓。因急上兑,局促如是……
这封信据时间推算应该在光绪十九年(1893)上半年。从信中“盖弟捐有县丞”“县丞捐升知县”字样,可知吴昌硕这时是“县丞”。查县丞捐升知县,打八三折后还需要两千多两银子,现在还差四百两,借期三年,请吴大公子援手。这个数额可不是小数,不是一般关系的朋友所能开口的。吴保初是否借了,未见明文。但作为吴昌硕印章的索刻者和收藏者,且是互为欣赏的朋友,吴保初想必是出了大力的。比如吴保初本人请吴昌硕刻印就给过非常丰厚的润笔费,这个还不包括吴保初购买收藏的。果然,时间不长,吴昌硕捐升知县如愿以偿。
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吴昌硕捐升候补知县成功。十月初六日…… 五品顶戴试用知县吴俊卿,浙江人,自严家桥厘卡来禀知捐升知县到省藩辕牌示照得。
这是吴昌硕捐升“候补知县”的首次报到履职。不久,吴昌硕被差委海运津通局,开始了他新的官宦生涯。
最后谈谈吴昌硕的“议叙”。
“江苏补用直隶州知州”是吴昌硕于光绪二十年(1894),由于在调运物资分海运案内有功蒙保补缺后,以“同知直隶州用”。这个官职虽为候补,但却是吴昌硕因功迁升得来的。
光绪二十三年(1897)《申报》报道:
知县吴俊卿、姚守彝均禀谢二十年、分海运案内蒙保补缺后以同知直隶州用。
这就是吴昌硕具有“直隶州知州”身份的来源,吴昌硕因功获得晋升的时间在光绪二十年(1894),升职原因是因为吴昌硕分海运案内蒙保补缺所得。当时海防、江防吃紧,大量粮食、物资由内河而改由海运,每年完成任务都会为参加输运的人员论功请赏。这个“同知直隶州用”职衔是吴昌硕因组织海运有功经保举擢升的。这个升迁是对吴昌硕多年往来江湖海上,奔波劳顿的慰藉。而之前吴昌硕自1892 年开始到1893 年捐得候补知县也很重要,为这次升迁搭建了平台。
“四品衔”是指吴昌硕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海运案”保举吴昌硕升职衔为四品。四品衔是品级。
“中宪大夫”是阶官,为文官散阶,正四品。
“御赐福寿字”是吴昌硕在民国十二年(即1923 年,吴自称为宣统十四年)因宣统皇帝大婚礼成,宣统皇帝赐给吴昌硕的“福”“寿”二字。反映出当时旧时文人(一批保守派政治文化精英)的传统观念。吴昌硕有“遗老”之志,他一生留有小辫子,入殓时所衣者,仍为清时服式。
至于吴昌硕通过丁葆元等私人关系得到“举荐”而代理“安东县令”,既非“捐纳”,也非“议叙”,则又当别论。
吴昌硕“署安东县知县”是指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十六日(12月18日),经前署淮扬海道道员丁葆元举荐,代理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一个月,迄止十二月十七日(1900 年元月18 日)交卸,前后整整30 天,即所谓“一月安东令”。
从“捐纳”和“议叙”的考察中,可以窥视艺术大师吴昌硕颠仆不顺的官宦生涯和坎坷多艰的风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