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普通高校《歌曲旋律写作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
——以贵州大学音乐学院为例

2019-01-09韩宜芳贵州大学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作曲旋律创作

■韩宜芳(贵州大学音乐学院)

歌曲旋律写作基础课程是为本科所有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创作课程,这个课程帮助学生在分析作品时,对作品的结构、创作思路、对演奏演唱的把握有很大的提升。通过对6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本课程找到了课程的关键点:如何学会听,如何把脑海中的旋律能够准确记谱记录下来,对非作曲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综合运用学科的课程。学生在实际写作能力提高等方面,经过仔细地调研分析,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背景

歌曲旋律写作基础课程是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针对大学本科各专业的同学在各自专业能力学习上,从作曲角度出发,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作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多样的特色选修课程。在大学3年级第2学期到4年级第1学期开设,课程设置为2 个学期,共72学时,针对学生们的学习培养方案,在教学中综合衔接前期课程。

■教学实践

《歌曲旋律写作基础》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展开的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知识的深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重点讲:

(一)旋律写作技巧分析与写作

学生想要学习创作,首先要能够对已有的优秀的作品的旋律进行有效分析,掌握各种作曲技术和特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考察学生在前期的作曲理论基础中,最基本的乐理,视唱练耳的综合运用,二是想要写,首先要知道有哪些技巧可写,作品中怎样运用可供学习模仿。所以在第一学期课程中,重点就是旋律写作技巧的学习。通过对旋律线的分析,掌握旋律音程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相互表达的内在关系。例如旋律的开头几个音的关系,就像作品动机展现。然后是旋律发展技巧的学习。

教学模式分为2个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旋律的敏感度来自于听觉和视觉2个部分,听得懂、能唱、能记住是非常重要的。给学生精选不同的旋律,从听旋律线,音程动机,旋律线条的发展,旋律的曲式结构,节奏风格。在听的过程中,不会被视觉干扰,很好地锻炼对旋律的敏感度,建立了对旋律的基本认知。每节课针对不同的技术点,准备例子。当完成听觉训练部分,学生对旋律的已经在心中建立了自己的架构,再进行第2部分,分层次讲解不同旋律写作发展的技术并且进行写作训练。这就是视觉部分的学习,首先是学会模仿,熟悉谱面写作技巧。许多非作曲专业的学生,除了视唱练耳课上能够运用五线谱写作,能够综合练习五线谱写作的课程并不多,有的学生甚至会混淆拍号和调号的位置,所以旋律写作课程帮助学生进行了综合训练。例如讲解旋律发展手法中的“重复”技术时,针对不同的重复特点,同头变尾,同尾变头,音调改变节奏重复等,通过实例分析和现场创作练习,对乐思如何发展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知。

实践证明,通过对旋律听觉和视觉的训练,对旋律的写作技巧,发展手法,动机设定等都有了有理论依据的认知。针对不同专业的同学,鼓励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的旋律,进行技术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旋律线的音程关系、走向,节奏节拍的运用,发展的写作技巧,对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分解的技术形态掌握后,可以进行创作练习。从模仿开始,逐渐自己创造,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有逻辑和技巧地写作动机和发展动机。

(二)旋律结构分析与布局

好的音乐是需要好的结构,这是作曲家们在创作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如何合理布局。旋律结构的分析与曲式分析异曲同工,只是对旋律结构的分析在一个单一线条的布局,而整体曲式会涉及和声的布局,是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此可见,旋律写作的架构布局是包含在整体曲式结构中,将旋律看做是整体作品的一个结构的缩影,对学习有传统曲式结构的作品分析有着非常具体的促进作用。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结构的基本概念,更系统的解读整体曲式结构、主题、形象、节奏等。

(三)和声结构与分析

在基础的旋律横向线条的基础上,引入纵向的和声结构是很重要的。旋律线的写作分类是非常细致的,例如《怒吼吧,黄河》中最后的部分“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这一句意义深远的口号,旋律在F音上持续了四个乐句,和声声部从降B调的T-t-dtIII-D,第一个和弦降B大调I级,第二个和弦大小调式交替到降b小调I级,第三个和弦降b小调III级,第四个和弦D和弦(同主音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属和弦相同)的变换,推动着对这句歌词不断的呼喊和递进,虽然是同音,但听觉上并不单调。这些非常优秀的作品实例,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旋律与和声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思考

(一)教学困境

首先,非作曲专业的学生学习创作,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学生专业不同,程度不一。例如一些民乐的学生常用简谱,如果不是经常使用五线谱演奏,识谱还存在不熟练的问题,所以常常有的同学,用简谱创作很顺利,如果要求用五线谱,思路就限制了。还有一些同学是学习键盘和其他,理论教学在进入课程中,学生会有抵触情绪,认为学习过程艰难用处不大。所以,教学的重点改革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从多方面感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改革探索

在2012年以前,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歌曲旋律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基于传统模式的创作过程,理论大课+教师一对一批改,停留在理论-谱纸创作的“纸上谈兵”,学生的作品没有机会演出实践。这样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音乐是主观的2014年,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首次举办了旋律写作基础课程的教学音乐会,鼓励非作曲专业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专业,创作自己的作品,教学内容和范围扩展探索,不局限于歌曲旋律写作,器乐旋律写作也很受学生欢迎。实际教学中,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的。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来进行分析、模仿、创作。课堂上,会有独立创作,一对一改题和分组创作,当堂表演,给团队平均分,第二种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团队创作气氛热烈。修毕考试是创作实践演出汇报的形式,鼓励学生独立创作或者以团队形式创作,可以是歌曲,可以是器乐曲,形式不限,编制不限,演奏演唱均由创作者自己完成,也可以邀请自己的同学来帮助演绎。

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对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索如下:

1.激发主动性。创作音乐就是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能够通过音符记录下来。音乐创作的过程需要提取自己学习的多方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就是在提高对学习全面运用的主动性,因为你要用,所以你要去弥补自己学习不足的地方。在课堂上,不局限于传统作品,将现代音乐、流行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剧的经典旋律,让学生听,模仿学习,这是教学改革探索的第一步,拓展旋律写作课程的风格探索,增强学生对于表达创作理念的想法的空间。

2.有声性。从美学观点看,音乐的一度创作就是作曲家对自己的乐思和艺术思想的展现,这是一切音乐历史发展的基础,首先要有作品,才会有历史。但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如果没有好的演绎,作品就永远只存在于谱面上,无法被记录在人的听觉认知中,作品就没有流传的空间。所以好的演奏和演唱就是二度创作的重点。教学目的从二度创作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被演出,将谱面上的音符真正在三维空间可以被听到,音符立体起来,学生会认可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创作,所以让作品体验有声性是教学改革的第二步。

3.观赏性。有了一度创作主动性和二度创作有声性的前期准备,三度创作就是如何观赏了。有了听众,艺术作品才有了被认可和传播的商业价值,因为听众不是被动的聆听对象,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认知能力,对音乐中体现的文化内涵,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的象征性有敏锐感受的群体。音乐的聆听可以带给人以一种特殊幻想和创造,在音响的包围和激励下,产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的过程。所以,作品一旦被演出,学生不仅是创作者和演绎者,还可以是观众,从三度创作的角度来分析和欣赏自己的音乐。如果自己创作的音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会极大提升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和兴致。

4.创造性思维。创新,这是对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词。音乐创作学习,就是让学生突破专业的局限思维,对自己的如何能更专业提供一个反向思维的方法。学习旋律写作,就是要学习作曲家的思维,从逆向思考出发,对音乐史中的历史脉络,能有更深刻的见解和理解。好的演奏家,演唱家,一定会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懂得作品的基本结构,和声的配合,配器的相关性,能够从更深的知识层面来演绎作品。

综上所述,《歌曲旋律写作》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课程,从现阶段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作曲技术理论的简化教学,帮助非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能够将理论转化为艺术实践的能力,也帮助未来学生职业发展中,成为综合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作曲旋律创作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逐梦
邀你来我家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一墙之隔》创作谈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
7月,盛夏的旋律
创作随笔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