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芦笙种类调查与研究

2019-01-09杨正平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音苗语芦笙

■杨正平(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笙族乐器中分为竽、汉笙、芦笙、葫芦笙、排笙、牙笙、角笙等,芦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苗、侗、水、瑶、畲、彝、拉祜、等民族最古老的簧管和声气鸣乐器,流传于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等省区,东南亚国家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的苗族地区也均有芦笙、胡芦笙。其种类繁多,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舞蹈多姿多彩,芦笙词生动,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性符号,又是苗族在娱乐、祭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神圣乐器。

■芦笙音列分类

芦笙主要是通过气流冲击笙斗内有固定音高的簧片并通过笙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的乐音,由笙斗(也称气箱)、笙管(笙苗)、簧片,共鸣器与吹管组合而成。由于流行地域和各民族的不同以及苗族之间支系的不同,芦笙在传统中六管六音最为盛行,属五声音阶,音列有:2356·(·5)·(·5),612356,6123#56,561235,其中各类芦笙各组音列中有两个音是同一个八度音。另有六管七音,音列为(56)12356,其中有和66是同一个八度音,左手食指按的第一管发出两个音56,这类芦笙流传于贵阳市乌当区。还有七管八音,音列为(56)123561,其中有55,66,1·(·中)是同一个八度音,同样左手食指按的第一管发出两个音56,这类芦笙流传于贵州大方县和织金县。再有七管八音,音列为35(61)2356,其中有33,55,66是同一个八度音,此类芦笙流传于纳雍县,右手中指按第三管发两个音61。

■芦笙形制分类

芦笙种类从其角度和形状、形制大致分为3类,一类是笙斗与笙苗之间小于90度以内的角称为锐角芦笙,通常是40度至60度角,锐角芦笙上端发音孔套有2至3个共鸣筒。第二类是直角芦笙,也就是笙管与笙斗之间形成90度角,这类芦笙大多数没有共鸣筒,但有些上端套有葫芦或牛角作为共鸣作用。第三类是笙斗与笙管之间大于90度的角称为钝角芦笙,钝角芦笙上端配有葫芦作为共鸣器,有五管六音,五管七音,五管八音等。

(一)锐角芦笙,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和黔南的三都,都匀以及广西的融水、三江等地,锐角芦笙从区域和形状,形式与调式可分为:

1.芒筒芦笙,是流传于贵州丹寨,雷山,都匀,三都等地的苗族、水族地区的村寨,苗语称为“给懂”,“给”指的是芦笙,“懂”指的是芒筒,是由芦笙和芒筒名称组合而得名。一般由高音芦笙(苗语称给莱)、中音芦笙(苗语称给楂)、低音芦笙(苗语称给娄),三支六管芦笙和若干个芒筒组成一套,每支芦笙的3、5、·(·支)音管上端套有竹制共鸣筒,芦笙音列为2356·(·5)·(·5),芒筒是用楠竹作为筒,在竹管下端镶嵌簧片插入竹筒,都为2音,分有高音(小号,苗语称为懂嚎嚎)、中音(二号,苗语称为懂尚我)、通低(次中音,苗语称为懂舍干)、低音(苗语称为懂农)、倍低音(大芒筒,苗语称为懂丹),芒筒一般作为芦笙伴奏之用,通常吹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才使用芒筒作伴奏,其音乐丰富多彩、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气势恢宏、调式各异、舞蹈粗犷豪放,舞步变化多端,时而蹬地跳,时而向左转又向右转,时而向里跳又向外跳,跳芦笙舞时,吹奏大芒筒者聚于中央,芦笙手领舞,众舞者随后,一字排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舞,舞步有二步,三步、四步,五步,六步,七步不等以及组合动作等,缓缓前移,根据音乐节奏舞者以脚蹬地,发出整齐的脚步声,代表节目有《芒筒芦笙祭祀乐舞》。

2.四滴水芦笙,也称锦鸡芦笙和笋壳叶芦笙(苗语称为给纳哈或给拉):流传于贵州的丹寨、雷山、榕江、都匀、三都的苗族、水族地区的村寨,四滴水芦笙以倍低音(特大号)、低音(大号)、中音(中号)。高音(小号)四支规格不同的芦笙为一套,每支芦笙的2音管上端都有用笋壳叶制成喇叭式的扩音器,3、5音管上端也是共用一个共鸣筒,高音·(·上)管下端也是套有共鸣筒,其音管内空是直通下端底部,笙管末端不封闭,音列为2356·(·5)·(·5),和612356,其音乐节奏有序、欢快、流畅,优美动听,曲调丰富,音质委婉悠扬,似若高山流水之声,苗语称之“给拉”,意即如行云流水、舞蹈优美、典雅、奔放自然,代表节目有《锦鸡舞》 《跺月亮》.

3.高排芦笙,流传于贵州台江、剑河、雷山、凯里、)由5至9支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组成一套。每支芦笙的3音管和高音·(·和)上端套有楠竹制作共鸣筒,音列为2356·(·5)·(·5),有六管六音,六管五音,六管四音,六管三音,六管二音,六管一管。最长的有5米多,最短的也有3米之多,高排芦笙声音宏亮,气势恢宏,舞蹈粗犷,舞步主要有八步、四步和两步,代表节目有《踩桥》。

4.母子芦笙(苗语称为给孟代),是流传于贵州的凯里巴拉河沿岸以及雷山、丹寨等地的苗族村寨,由3至6 支中的高音、中音、低音组成为一套,其中每支芦笙的3音管上端和下端都套有竹制共鸣筒,3音管内空直通笙管底部末端(不封闭),高音·(·音)上端也套有共鸣筒,音列为2356·(·5)·(·5)。

5.姊妹芦笙(苗语称为给几耳),流传于贵州凯里、雷山、麻江、丹寨等地的苗族村寨,是由一支次高音和一支中音芦笙组成一对或一套,音列为2356·(·5)·(·5)。

6.公母芦笙,也称夫妻芦笙、双芦笙、对芦笙,分布于贵州凯里、雷山、麻江、丹寨等地苗族村寨,由两支同音区芦笙组成,音列为2356·(·5)·(·5),母芦笙与公芦笙的区别在于公芦笙的高音·(·芦)音管上端处有竹节,母芦笙高音·(·上)音管上端处没有竹节,公芦笙声音宏大、响亮,母芦笙声音相对小,3音管和高音·(·和)上端发音孔套有竹制共鸣筒。其中,高音·(·,)共鸣筒是全音筒。

7.大芦笙,苗语中称为“给兄”,流传于雷山、黄平、施秉等地的苗族村寨,由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五或六支六管芦笙组成,3音管和高音·(·和)上端发音孔套有竹制共鸣筒,倍低音芦笙只有一管一音,音管直通笙斗下方并套有木筒(用木头挖空而成)以作共鸣之用,音列为5612#45或5b61245。

8.侗族芦笙,侗族分为南侗和北侗,侗族芦笙实际是指分布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以及广西三江等地的侗族村寨,由五支以上的特高音(当地称为最高将领)、高音(当地称为将领)、中音(当地称为首众将)、低音(当地称为次众将)、倍低音(当地称为老帅)的芦笙和一个低音芒筒组成,音列为612356,612音管上端套有竹制共鸣筒,主要用于侗族芦笙会与节庆活动。

9.瑶族芦笙,瑶族主要分布于贵州黎平、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瑶族芦笙是由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四至五支芦笙和芒筒若干个组成。最长的4至5 米,因为芦笙长与重,演奏时笙斗下方用两根竹子捆绑竖立作为支架用,短的约80厘米,音列为612356,其612音管上端套有竹制共鸣筒,其声音宏大,舞蹈主要以逆时针圆圈行进四步舞,芦笙向左右摆动,形制与侗族芦笙相近和相似。

10.改革芦笙,也称多管芦笙、改良芦笙,从20世纪50 年代末开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形势的需要,芦笙改革之路就从未停止过。在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音乐工作者在民间芦笙工匠和上海、苏州、北京等地民族乐器厂的乐器制作师的协助下,针对传统芦笙存在的笙管少、音域窄和不能转调等缺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改革。先后试制成功十一管音、十五管音、十八管二十一音、二十八音等等。

贵州省歌舞团芦笙演奏家、改革家,作曲家东丹甘先生率先发起芦笙改革的号角。东丹甘先生经过在贵州各地多次调研后,决定以丹寨苗族传统的芒筒芦笙2356·(·5)·(·5)六管芦笙为基础进行研制改革,先后改为11管、13管、15管,最后定型为18管21音开管式共鸣筒中音芦笙等8种不同音区、不同音色的系列芦笙,音列为6、1、2、3、4、5、6、7、b7、·(·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同时期黔东南州歌舞团芦笙演奏家,芦笙、芒筒改革家余富文先生也进行芦笙改革,研制出了22音芦笙,20世纪70年代末,广西柳州文工团朱国谋研制18 音(中音芦笙)和25音高音芦笙;80年代初广西歌舞团覃立兴先生研制出22簧41音;80年代中期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木主先生研制出了26簧加键芦笙(是在东丹甘先生研制出18管21音芦笙的基础上加管加键而成);1992 年广西歌舞团芦笙演奏家覃国伟先生研制出26 簧芦笙,覃大川、覃国伟并为此芦笙创作了《侗寨狂欢夜》;1994年贵州黔东南州歌舞团,韦祖雄先生研制出28管半音阶芦笙;1995年沈阳音乐学院孙友研制出30簧平均律芦笙;21世纪初叶,2005年笔者在当地芦笙师傅的协助下研制出27簧C调中音芦笙,具备了近关系调和远关系调转换的功能,并能演奏《西班牙斗牛舞曲》 《土耳其进行曲》等高难度乐曲;2019年笔者又在27簧的基础上发展为29簧芦笙,音列为5、6、1、#1、2、b3、3、4、#4、5、#5、6、b7、7、·(·为)、#·(·为)、·(·为)、b·(·为)、·(·为)、·(·为)、#·(·为)、·(·为)、#·(·为)、·(·为)、b·(·为)、·(·为)、∶(∶为)、#∶(∶为)、∶(∶为),采用加键、加管与加音研制而成,其音位安排科学合理,运用方便。

芦笙成功的改革与改良大大地推动了芦笙向前发展,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和新形势的需要,多管改良芦笙受到了芦笙手们的青睐。

(二)直角芦笙,笙斗与笙苗之间是90度的角称为直角芦笙,其笙斗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纺锤形状,另一种是白萝卜形状,直角芦笙分布在贵州的贵阳、毕节,六盘水,黔南州的贵定,惠水以及黔西南州的苗族地区村寨,黔东南凯里、黄平的革家寨,以及重庆、云南、和东南亚的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直角芦笙多数没有共鸣筒。

1.弯管芦笙,是流传于贵州贵阳的花溪区的湖潮,白云的都拉,乌当区的石头寨,贵安新区平坝县马场镇佳林村新寨坡组以及毕节的大方,黔西,黔南的惠水等地的苗族村寨,其音管中上方向内弯曲成弧形,其音色响亮,音质刚健,质朴,音列为561235。其中平坝马场新寨坡组的《夫妻芦笙舞》是最有代表的芦笙舞蹈,是老百姓农闲之余,自娱自乐、祈福祭祀时最自由的一种舞蹈表达。

2.葫芦笙,是彝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黎族、纳西族、苗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传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安顺地区的苗族村寨,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村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地。葫芦笙由于用葫芦作为笙斗而得名,利用小葫芦的腹部作为笙斗,其细长的柄端接一根细竹管作吹口,笙管多用海拔千米亚热带地区的凤尾竹或黄枯竹制作,有五至八管不等,环列插于葫芦斗中,管底微露于外,用蜡固定,每根管在靠近葫芦处都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在插入葫芦内的竹管部分镂刻出一个长方形的竹制簧片或装有一个铜制簧片,笙管下端管口通透为底部按孔,葫芦笙分有高,中,低音三种,形式各地大同小异,高音笙管长9厘米至16厘米,中音长21厘米至40厘米,低音长40厘米至90厘米。

3.六管直角芦笙,分布于贵阳花溪、高坡,清镇一带的苗族村寨芦笙,贵定新铺乡谷撒村的苗族长衫龙芦笙,笙苗粗长,毕节和六盘水的苗族绝技芦笙舞《地龙滚荆》或《滚山珠》用的芦笙,云南文山的苗族芦笙,重庆的彭水,酉阳,秀山等县的苗族芦笙,以及黔东南凯里龙场,大风洞,和黄平重安的革家芦笙等,直角六管芦笙笙斗样式有两种,其中贵定长衫龙芦笙、凯里、黄平革家芦笙、清镇苗族芦笙是纺锤形状,安顺、六盘水、黔西南州、云南等地是“白萝卜”形状,一般2支为1套,音列有612356,561235。六管直角芦笙声音小,圆润,舞蹈具有蹬、跳、跨、旋转等特征。

(三)钝角芦笙,是笙斗与笙苗之间角度大于90度以上的称为钝角芦笙,一般是90度角至110度角,钝角芦笙主要是指五管芦笙:流传于贵州金沙县的苗族村寨,有五管六音笙,音列为12356·(·3),大方县,黔西县的苗族村寨,有五管六音笙,音列为12b356·(·6),纳雍县的苗族村寨,有五管六音笙,音列为561235,水城县南开乡的苗族村寨,有五管七音笙,音列为3561235,黔西县的苗族村寨,有五管七音笙和五管八音笙,音列分别为123567·(·3)和56123567·(·3)。

五管芦笙形制是:笙斗木制,呈葫芦形,置五支长短不一的竹制笙管,插入笙斗的笙管尾端微露于斗外。需发两个音笙苗,底端不封闭形成开管笙苗,这样,一支笙苗就有了可发出两个音的按音部位,按笙管的音孔发一音,按闭底端使管内气柱增长就可发出比上孔音低小二度、大二度或小三度的音,从而形成一管双音。笙管右三、左二两排并行排列,在笙管的一管或一、二管的顶端安置一葫芦为共鸣器(如图)。演奏时,双手中指和手掌持笙,左食指、拇指、无名指和右食指按五支音管的本音孔,右拇指专门负责开管笙苗底端的按闭。演奏方式方法与六管芦笙有很大差别,音色近似六管直角芦笙。

总之,芦笙种类繁多,因地域,民族,支系、居住之间的差异而特色各一,各有千秋。其具有独特的竹管音色色彩,曲目丰富,舞蹈的多样性,各民族服饰的色彩斑斓与华丽,五彩缤纷的芦笙文化特色,代表着南方苗、侗、水、瑶、彝、拉祜等民族丰富、优秀的民族芦笙文化呈现于人世间,为我国乐器文化增光添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相信芦笙文化事业在新时代的招唤下,苗、侗、水、瑶,彝等民族将继续迈出新的步法,阔步前进,走向新的征程,将芦笙吹出新的华美的乐章。

注:本文系基金项目,受2015年度贵州甲秀文化人才资助课题《民族芦笙文化传承与教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5C 16。

猜你喜欢

中音苗语芦笙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陡寨苗语音系及其语音特点
岜沙芦笙节
次中音号在小乐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你好,芦笙
声乐教学中声部划分及训练的要点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