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盂肾炎

2019-01-09梁鸿雁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肾盂肾炎尿路尿路感染

梁鸿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沈阳 110032)

1 概述

尿路感染是指有细菌、真菌、病原体、衣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异常繁殖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微生物感染中常见的临床类型之一。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以及尿路畸形者。以女性更为多见。依据感染的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是指累及肾脏实质和肾盂的感染,属于上尿路感染,后者为膀胱炎。

2 发病机制

2.1 感染途径

2.1.1 上行感染 约95%为上行感染,致病菌经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再至肾盂引起感染。其依据为:①常见致病菌都为肠道内平时寄生的菌群,正常情况下阴道前庭和尿道口周围定居着少量肠道菌群,但并不致病;②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肾盂肾炎的发生率特别高,这是由于女性尿道口接近肛门和阴道,且女性尿道短而宽,细菌易于进入;③如果经常使用抗生素或居住在疗养院和医院内,肠道的菌群会发生变化,导致这部分患者发生肾盂肾炎的致病菌种也发生变化,大肠埃希菌减少,变为相对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种,如铜绿假单胞菌、变形菌属等;④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定居在结肠的大肠埃希氏菌,易于被带入尿道引起感染。由于肾髓质血流供应较少,处于高渗状态,致病菌返流至肾盂后,吞噬细胞和补体的活力均受环境影响,局部杀菌能力较弱,细菌容易在髓质生长繁殖,造成感染。

2.1.2 血行感染 指病原菌通过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其他部位引起的感染,多见于有慢性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占泌尿系感染<3%。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种、沙门菌种、铜绿假单胞菌种和念珠菌种。大肠杆菌引起的菌血症导致的血行尿路感染十分罕见。此外,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粪球菌偶可经血流引起肾盂肾炎。能促进血源途径感染的因素有尿流阻塞、药物导致的肾小管损伤、肾静脉或动脉狭窄、失血性低血压、高血压、失钾性肾病、止疼药肾病、肾脏挤压伤、多囊肾及应用雌激素等。

2.1.3 淋巴道感染 下腹部和盆腔器官与肾脏,特别是升结肠和右肾的淋巴管相通,病原菌可从淋巴管感染泌尿系,导致肾盂肾炎,较为少见。

2.2 机体的防御功能首先是正常的阴道菌群,特别是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可以通过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减少大肠杆菌的寄居;通过空间占位或其他机制,干扰尿路中大肠杆菌等病原体的黏附;能够产生过氧化氢等物质,与阴道的酶和卤化物相互做用而杀伤大肠杆菌。

其次泌尿系对于细菌的入侵也有一系列防卫机制:尿液的冲洗可以将大约99%的细菌从膀胱里清除,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减少细菌上行感染的机会;尿道上皮细胞可以产生杀菌分子,如有机酸、IgA及酸性糖胺聚糖,阻止细菌黏附并杀灭致病菌;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尿素,并且其高渗透压及低pH值的环境,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膀胱黏膜可分泌抗体,对抗细菌入侵;男性前列腺液具有抗革兰氏阴性肠道细菌的能力;位于输尿管及膀胱连接处的活瓣能够防止尿液及细菌返流至输尿管,阻碍上行性感染的发生。

2.3 易感因素

2.3.1 尿路梗阻 是造成尿路感染及尿路感染易于上行的重要原因,包括前列腺增生、结石、肿瘤、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排尿不畅,引起细菌不易被冲洗清除。部分梗阻造成尿路组织受压,影响局部的血供和正常生理功能,降低泌尿系黏膜的抵抗力,使局部细菌得以大量繁殖导致感染。

2.3.2 生理结构 女性尿道短而宽,距离肛门较近,尿道口开口位于阴唇下方,且性生活时可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压进尿道引起感染。

2.3.3 避孕用品 如杀精剂、避孕套和口服避孕药物等均可诱发尿路感染。

2.3.4 绝经后易感因素 女性阴道、尿道细胞及膀胱三角区黏膜表达丰富的雌激素受体,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阴道黏膜萎缩,尿道口受牵拉,暴露尿道黏膜,尿道闭合性降低。同时,阴道黏膜变薄,阴道内糖原消失,pH值升高,菌群改变,局部抵抗力下降,诱发绝经后尿路感染。

2.3.5 尿路畸形和结构异常 膀胱输尿管黏膜的功能完整性可以阻止膀胱含菌尿液上行至肾脏。肾发育不全、多囊肾、马蹄肾等功能或结构异常时,使尿液逆流至输尿管、肾盂,造成感染。

2.3.6 代谢因素 包括慢性失钾,导致肾小管病变而易继发感染;血钙增高、酸碱代谢异常及高尿酸血症,导致钙质或尿酸在肾脏沉着,易诱发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出现无症状性菌尿,且易合并肾乳头坏死、肾周脓肿等并发症。

2.3.7 器械的使用 使用器械检查尿路,不但会把细菌带入尿道和膀胱,且易造成尿路损伤,引起感染。导尿、留置导尿、膀胱镜检查和逆行性肾盂造影,均可诱发感染,需严格掌握指征。

2.3.8 妊娠 妊娠期间,孕妇孕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输尿管蠕动减弱,膀胱输尿管活瓣关闭不全;妊娠后期子宫增大,压迫尿路,导致尿路不畅容易诱发感染。

2.3.9 不良生活习惯 性生活频率、性伴侣过多、男性包茎、包皮过长均是强烈的危险因素。性生活时可将阴道周围细菌挤压入尿道引起感染。此外,憋尿及延迟排尿,饮水较少导致排尿次数减少也增加感染机会。

2.3.10 遗传 宿主的基因影响尿路感染的易感性。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的有家族史的妇女,阴道及尿道黏膜细胞存在具有特异性的更多数目的受体,部分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与基因突变有关。

2.3.11 其他 慢性肾脏病引起肾实质瘢痕、尿流不畅及血流不足,易合并感染;尿路周围炎性病灶,如尿道异物、旁腺炎、细菌性前列腺炎等,易引起感染;重症肝病、长期卧床、晚期肿瘤、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全身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感染。

2.4 病原菌的致病力细菌进入泌尿系后能否引起感染,与其致病力有关。大肠杆菌表面抗原特征即与其致病力有关,菌体抗原存在于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中,其中80%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有此型引起。大肠杆菌的荚膜抗原见于70%的急性肾盂肾炎。大肠杆菌可以通过菌毛将菌体附着于特殊的上皮细胞受体,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6、IL-8,诱导上皮细胞凋亡或脱落,还可产生溶血素等抵抗人体杀菌作用的物质。

3 临床表现

急性肾盂肾炎:除有尿频、排尿困难、尿痛等症状外,全身感染症状明显,表现为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肋脊角、输尿管压痛点压痛阳性,肾区叩痛炎性。部分可表现为急性腹痛及胃肠功能紊乱、肾绞痛,需与急性胃肠炎、阑尾炎及尿路结石鉴别。

慢性肾盂肾炎:全身及泌尿系统症状多不明显,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仅以无症状性细菌尿为表现。无症状性细菌尿是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常在健康人群体检或其他肾脏疾病做细菌学检查时发现。多数患者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此后出现反复尿频、间断低热、腰部酸痛及肾小管功能受损等表现,如病情持续进展可出现肾衰竭。

4 辅助检查

尿常规检查:尿液颜色可清或浑浊,也可表现为脓尿,镜检白细胞>5/HFP,可有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可有微量白蛋白。

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关键性手段,如发现真性细菌尿,均可诊断为尿感。真性细菌尿是指:①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②导尿细菌定量培养≥106个/mL;③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105个/mL。如尿细菌定量为104~105个/mL,为可疑阳性,多见于中段尿收集不规范、尿液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及实验误差等,需复查;如<104个/mL,则可能为污染。尿标本可取自清洁中段尿、导尿及膀胱穿刺尿,中段尿标本及导尿留取的标本易于污染,膀胱管穿刺尿的细菌定性结果较为可靠。如临床上无尿感症状,则建议两次中段尿培养,细菌数均≥105个/mL,且为同一菌种,才能确定为真性细菌尿。

亚硝酸盐还原实验:应满足致病菌含亚硝酸盐还原酶、体内有适量亚硝酸盐存在、尿液膀胱内停留>4 h的条件,利用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将尿内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与Griess试剂反应生成红色偶氮色素的原理,改良后的还原实验敏感性为93%。

血常规:白细胞可轻度或中度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分数增高,伴有核左移。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急性肾盂肾炎偶有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B超及X线检查用于排除结石等梗阻,感染急性期不建议做静脉肾盂造影,该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是否存在需外科手术纠正的易感因素。男性在排除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后均应行尿路X线以除外解剖及功能异常。儿时起即反复感染的患者,需行排尿期膀胱-输尿管返流检查。

其他:肾小管上皮细胞受累,可出现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升高。慢性肾盂肾炎可有肾小管功能异常,表现为低比重尿、肾性糖尿及肾小管酸中毒。

5 诊断

肾盂肾炎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尿路刺激征、发热、腰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包括感染的诊断和定位诊断。

感染诊断:①新鲜中段尿沉渣革兰染色后油镜观察,细菌>1个/视野;②新鲜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105个/mL;③膀胱穿刺尿培养阳性。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者可诊断尿路感染。

定位诊断:急性肾盂肾炎常有发热、寒战甚至毒血症症状,伴有腰痛、输尿管压痛点、脊肋点压痛阳性及肾区叩痛阳性等。下列情况均提示肾盂肾炎:膀胱冲洗后尿培养阳性;尿沉渣镜检可见白细胞管型,同时除外间质性肾炎、狼疮肾炎等;尿NAG升高;尿渗透压减低。

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史,具备下列条件前两项任何一项加第三项即可诊断:①肾脏外形凹凸不平,大小不等;②静脉肾盂造影见肾盂肾盏变形及缩窄;③持续的肾小管功能损害。

6 治疗

治疗目标是以较低的费用、副作用小和避免细菌耐药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急性期多饮水、碱化尿液、勤排尿,促进细菌及炎性分泌物的排出。发热的患者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及富维生素的饮食。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去除。嘱患者改变生活习惯,注意排便习惯及避孕方法。

6.1 抗菌药物在无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之前,建议选用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因大多数由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引起,故首次发作的患者多数可治愈。抗生素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原则:应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因肾盂肾炎是肾实质深部的感染,抗菌药在尿液和肾脏浓度要高,宜选用杀菌剂;建议应用肾毒性小的药物;联合用药仅限于重症感染,其指征为:单一用药治疗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耐药菌株出现。肾盂肾炎患者建议用药14 d。轻中度患者推荐口服治疗,疗程10~14 d,首选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非复杂性急性肾盂肾炎,建议使用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疗程5~7 d。氨基甙类疗程建议疗程<5 d。重症肾盂肾炎推荐静脉应用抗生素,疗程10~14 d,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当药敏结果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时,推荐选用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体温正常3 d后调整为口服用药,总疗程14 d。社区获得性急性肾盂肾炎且有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厄他培南,其他如碳青霉烯类药物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作为次选。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推荐丁胺卡那霉素或磷霉素钠。

6.2 再发的处理分为复发和重新感染。对女性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重新感染和复发的症状,多饮水、性交后排尿,避免穿着过紧衣物、坐浴等,注意个人卫生。重新感染是指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性,停药6周后再次出现真性细菌尿,菌株与上次不同。再发是指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转阴后6周内再次出现,菌种与上次相同。

初次治疗的方案与单纯性尿路感染相同,反复发作的感染需依据病原学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复发的原因可能是尿路不畅、抗菌药物选用不当、剂量疗程不足、病灶内抗菌药物浓度不够等。对于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反复发作的患者,可给予持续抗生素治疗,如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呋喃妥因、头孢氨苄等1次/d,此后逐渐减至每周3次,口服6~12个月至停药,再评估病情。

猜你喜欢

肾盂肾炎尿路尿路感染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上尿路结石微创术后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女性多喝水尿路感染风险小
尿路感染 用药不同
尿黼引起的急性梗阻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分析
老年急慢性肾盂肾炎的护理措施
探究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
三金片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