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验使用常规化学法和尿分析仪的效果研究
2019-01-09刘联
刘 联
(沈阳市辽中区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200)
尿常规检验是医学检验中的常规项目之一,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参考价值;在检验中它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尿液颜色、酸碱性与尿糖定性进行检测。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检验都是常用方法,而不同方式对于尿常规检查效果都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该次的研究分析中,将针对尿常规检验使用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的效果比较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22.5)岁,并分别给予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检验;所有患者及家属对该研究皆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取所有患者晨尿各2份,每份10 mL装至试管中,并作为检测标本。常规化学法:将所有患者的10 mL晨尿放置在离心管中进行5 min离心处理,设置转速为1500 r/min,然后将其上层清液倒掉,保留0.2 mL沉渣,并涂抹在定量计数板中,采用沉渣镜检法分别放置在低倍镜与高倍镜下检测,对红细胞与白细胞数据进行记录。同时需注意在检验过程中确保尿液沉渣留置时间在1 h以内[1],以免影响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尿分析仪:选用尿液分析仪,并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步骤严格操作,采集患者新鲜晨尿后取3 mL尿液,在放置尿液的离心管中插入试纸,然后取出滤纸,并做好清洁,调节好尿分析仪对其行尿液检验;记录所有患者检测后的红细胞、白细胞及尿蛋白情况。
1.3 观察指标:对比所有患者在经不同方式检验后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与尿蛋白指标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该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6 0例患者在不同检验方式下的结果比较:所有患者经不同方式检验后,常规化学法检验红细胞阳性14例(23.3%)、白细胞阳性13例(21.7%)、尿蛋白阳性17例(28.3%);尿分析仪检验红细胞阳性15例(25.0%)、白细胞阳性14例(23.3%)、尿蛋白阳性15例(25.0%)。计算结果:红细胞(χ2=0.079,P=0.779)、白细胞(χ2=0.073,P=0.786)、尿蛋白(χ2=0.279,P=0.598)。因此以上两种检验方式对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的阳性率检出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6 0例患者经两种方式联合检验后的准确性:所有患者经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联合检验后,对红细胞检出准确性为98.3%,1例为常规化学法检验显示假阴性;白细胞检出准确性为96.7%,2例经常规化学法检验显示假阴性;尿蛋白检出准确性为96.7%,2例经尿分析仪检验显示假阴性。
3 讨 论
尿常规检验作为一项初步检查方法,它主要是对患者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及尿蛋白指标进行检验。在对红细胞进行检验时,因其中所含有的血红蛋白自身有较为明显的氧化氢酶样活性,且能够对实际中邻甲联苯胺行氧化处理,从而发生颜色变化。在对白细胞检验中,因其中性粒细胞有特异性酯酶,能够在试剂间发生反应,进而变为紫色;且随着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其颜色更深。在对尿蛋白检验中则运用指示剂误差原理完成检验,在指示剂中溴酚阴离子能与尿液蛋白结合[2],从而发生颜色变化。因此通过对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与尿蛋白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检验能够对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依据。
在尿常规检验中所采用的常规化学法,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行沉渣镜检,该方式能够对红白细胞进行直观检验,使细胞的有形成分充分显示,以提高红白细胞形态与数量的真实性。但操作步骤比较复杂,检查效率较低;且在检查中试纸条、标本及仪器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其检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尿分析仪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检验方式,它在检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尿量更少,操作简单,能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出尿检结果;同时尿分析仪法具有标准化与程序化特征,因此能有效提高检验效率的同时确保其准确性;且随着临床报告模式逐渐转变为半定量模式,该方式的应用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该方式作为化学定性过筛法,在行尿常规检验中不能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球蛋白等指标顺利显示,且在检验中由于菌尿、易热酶、肌红蛋白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假阳性情况增多。在该次的研究中,所有患者分别行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检验后,对红细胞、白细胞与尿蛋白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不大,且在两种方式联合检查后,对红白细胞、尿蛋白的检出准确性分别高达98.3%、96.7%、96.7%。由此可得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检验方式,而两种方式的联合应用则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行尿常规检验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不同检验方式的优势选择,若将两种方式联合则能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诊治与预后提供可靠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