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分析
2019-01-09王德秋
王德秋
(大连市金州区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现代医学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导致的心脏缺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西医主要认为动脉内膜损伤导致内膜炎症纤维增多性反应,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即反应-损伤假说。中医则认为气虚血瘀、络毒蕴结、津凝痰结等都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冠心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绞痛、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均有可能引发冠心病,随着近年来冠心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冠心病的治疗和护理也更加关注,为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极为重要。本文就冠心病患者常用护理措施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如下简要综述。
1 病情观察
对于冠心病患者,护理人员应注意全方位了解患者情况,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呼吸、心率、意识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胸痛、胸闷等情况,观察患者的胸痛部位、性质以及持续时间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1]。在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发作时,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医师,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给予适当氧气吸入,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通过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患者输液畅通。
2 生活护理
保持病房干净清洁,限制探视,减少对患者的干扰,使患者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心肌耗氧量,以免加重病情。护理人员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给予适当的生活指导,叮嘱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加速胃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对于无糖尿病患者可通过腹部按摩和服用蜂蜜水等促进排便,嘱患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诱发肺梗死、心力衰竭等情况。有研究报道,患者定期运动、适当饮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冠心病患者病死率[2]。冠心病发生与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具有较大关系,通过调整饮食和降低血脂等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促进其恢复。所以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冠心病危害以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叮嘱患者禁烟酒,合理饮食,并适当进行打太极拳、慢跑等锻炼,促进患者脂质代谢水平改善,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指导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保障充足睡眠。有研究证实,通过有效的生活护理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3]。
3 心理护理
部分冠心病患者对自身疾病过于关注,对外科手术和死亡等存在恐惧心理,所以较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患者血小板活性水平升高,从而加重其炎性反应。所以,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通过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从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4]。通过给患者介绍临床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临床工作,减轻负性情绪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心理护理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能够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从而增强患者自信心。
4 介入治疗护理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实施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施全面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从而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有研究报道,在实施介入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给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等情绪,增强患者配合度[5]。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备齐抢救器械和急救药物,以免合并症增加患者手术风险。在接入治疗过程中,也应注意加强对患者血压、心率以及意识等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并实施有效处理。术中应多给予患者鼓励,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
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但患者术后仍有可能发生并发症,所以患者术后护理不容忽视。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注意有无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等情况发生,采取正确的穿刺点压迫方法,叮嘱患者应绝对卧位休息24 h,避免弯曲术侧肢体[6]。对于存在血肿或淤血的患者,应在停止出血后采用硫酸镁湿敷促进血肿吸收。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双下肢皮肤温度、感觉等变化情况,通过按摩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5 结 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冠心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冠心病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从患者的病情、生活、心理等方面出发,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康复效果。为提高冠心病护理效果,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冠心病护理方法的循证研究,采用多样化护理方法,促进冠心病护理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