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对艾滋病论治的启示❋
2019-01-09李春燕赵正阳徐立然
李春燕,赵正阳,徐立然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 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3. 河南省病毒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0)
艾滋病是一种因感染HIV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功能逐渐缺失,最终会出现多种类型的机会性感染,甚或是恶性肿瘤的发生。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发现艾滋病,30多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对艾滋病治疗应用最为广泛的是HAART疗法,在一些试点地区,同时配合中医中药进行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内经》是一部综合性的中医学专著,被誉为四大经典之一,书中提出了很多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对疾病的认识、诊断的方法和治疗的原则等,为后世中医学取得长足的发展及创造出辉煌成就奠定了扎实的理论根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气交变大论》等篇章即是为养生而设的专篇,其内容向来为历代医家所推崇。HIV病毒在人体大量繁殖之后,人通过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尚不能将病毒完全控制,免疫力反而会遭到破坏。本文通过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分析挖掘,探讨对艾滋病患者有益的论治方案,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1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作为一种现代疾病,与中医学“疫病”“虚劳”等相似,中医界对其病因病机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彭勃等[1]通过查阅文献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艾滋病病因是“艾毒”,病机是“艾毒伤元”,“艾毒”由外向内侵进人体之后不断壮大,体内的元气成为其主要进攻的目标,正与邪互相对抗,元气逐渐被消耗,终致元气衰亡。李发枝[2]认为,艾滋病“疫毒”首先伤及人的后天之本脾,脾脏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引起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亏虚;另一方面,湿邪之性重浊黏腻、湿邪生于内,不仅会阻碍气的宣降,同时也妨碍了脾主运化的生理特性,这些都会引起以痞满、腹泻等脾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徐立然等[3]进一步提出了气虚也是艾滋病发病的原因之一,这一理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演变、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王志威等[4]认为,毒邪(艾毒、疫毒、浊毒、湿热等)是艾滋病发生的外在原因,除了外在原因,还有以脾肾、气阴等正虚为主要表现的内在原因。谢世平等[5]认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艾毒,艾毒侵入人体机体之后主要的临床表现具有善于深伏、大多缓发、易伤元气、损害脏腑、虚损严重、转化复杂、变证较多等特点。李正[6]等认为,艾滋病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之气虚有直接关系,正气虚弱则艾滋病病毒易乘虚而入进而发病,或伏而后发终致肺、脾、肾三脏俱虚,正气衰竭。刘学伟[7]认为,艾滋病致病的主要病机为邪毒伤元,病毒在体内存活,损伤先后天之本,进而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受损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证。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即介绍了“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并阐释了其中的奥义,他们懂得“道”,此道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上古之人明白自然界中天地万物、阴阳偏盛的规律并能遵循,饮食有度,作息有律,不进行过度的体力劳动,所以能“度百岁乃去”。还能做到趋利避害,避开致病因素,同时做到心无旁骛、气机通畅,疾病就不容易侵及人体而导致发病,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述内容构建了一个养生框架,其作为一个总纲对现在的养生保健都具有指导意义。四时养生理论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加上长夏一时实为五时,即通过每一季节的致病特点、疾病容易发生的部位及疾病的时间特点来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调护。艾滋病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在各个系统都会出现病变较为难治,如能运用中医学养生理论在发病之前稍加干预,对病人的保护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将从该角度论述《内经》养生理论对艾滋病论证的启示。
3 四时养生理论与艾滋病论治的关系
3.1 春季当养肝
“春气者病在头”“春善病鼽衄”,这两句话主要阐释的是春季致病的特点。春季主要的发病部位是在头、面部,常常以鼻塞流清涕、头晕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到与春季相对应的位、味、志及所对应的脏腑,即“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东方与春季相对应,日出东方万物萌发,草木丛生,木能生酸,酸可养肝,所以五味中对应的酸味在情志则表现为怒,过怒反过来又能损伤肝脏。除此之外,《素问·脏气法时论》还讲述了肝病发病的时间特点:“病在肝……禁当风……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脏有病,春季应当忌风,并且患者晨起时症状感觉不明显,下午、傍晚时会加重,入夜便趋于平静。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我们可以参考上述相关理论内容,结合患者的相关临床表现及情志变化。艾滋病患者基于对疾病自身的恐惧、家庭及社会的舆论压力等,其情志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表现,或抑郁,或狂躁,出现肝气郁结或者肝阳上亢的临床表现相对较多,此时可以疏肝理气为主要治疗方法对艾滋患者进行救治。“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同时适当加入甘味药物,并结合发病的缓急程度来调整用药时间、次数及剂量等。
3.2 夏季当养心
“夏气者病在脏”“仲夏善病胸胁”这两句话主要阐释的是夏季致病的特点。夏季主要发病部位是心下、胸胁部,常常以胸痛、气短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到了与夏季相对应的位、味、志及所对应的脏腑,即“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南方与夏季相对应,夏季阳气最盛,阳热盛则可生火,火能生苦,苦可滋心,所以五味中对应的苦味在情志则表现为喜,过喜反过来又能损伤心脏。除此之外,《素问·脏气法时论》还提到了心病发病的时间特点:“病在心……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脏有病,忌过热的食物以及过厚重的衣物,并且白天感觉不明显,入夜时会加重,到晨起又重新归于平静。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肺为相傅之官主气,由此所致的冠心病、肺部感染等心肺疾病在艾滋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夏季如艾滋病患者出现胸痛、气短等心肺症状者可参考于此。“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可以适当加入酸味药提高疗效。
3.3 长夏当养脾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这句话主要阐释的是长夏致病的特点。长夏顺接于夏,此时多为雨季较为潮湿,长夏的主要发病部位是在脾脏,可表现为呕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形体消瘦等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到了与长夏相对应的位、味、志及所对应的脏腑,即“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中央与长夏相对应,长夏最为潮湿,土能生甘,甘可入脾,所以五味中对应的甘味在情志则表现为思,思虑过度反过来又能损伤脾脏。除了上述两条,《素问·脏气法时论》还提到了脾病发病的时间特点:“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脏有病,忌食热性的食物以及饮食过饱,远离潮湿的环境及衣物,且日出时感觉病情加重,午后神清气顺,到了太阳西下时便趋于平静。这段话主要论述的是长夏时节脾病的注意事项及疾病的规律。艾滋病患者夏季出现呕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消瘦等脾湿症状或思虑过度者,我们可以参考。“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治疗上可以燥湿健脾为主,增加苦燥药物的使用。
3.4 秋季当养肺
“秋气者病在肩背”“秋善病风疟”这两句话主要阐释的是秋季致病的特点。秋季主要的发病部位是在肩背部,可表现为发热、咳嗽、汗出、皮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到了与秋季相对应的位、味、志及所对应的脏腑:即“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西方与秋季相对应,秋季最为干燥,金能生辛,辛可入肺,所以五味中对应的辛味在情志则表现为悲,过度悲伤反过来又能损伤肺脏。除了上述两条,《素问·脏气法时论》还提到了肺病发病的时间特点:“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脏有病,忌生冷的食物以及单薄的衣物,并且中午时感觉病情加重,傍晚时感觉神清气顺,到了半夜便趋于平静。以上主要论述的是秋季肺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及发病时间特点。秋季由于天气变化多端,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对寒冷空气变化更为敏感,故发热、咳嗽、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较突出,治疗上我们即可以润燥清肺止咳为主,“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适当辅以苦味药物。
3.5 冬季当养肾
“冬气者病在四肢”“冬善病痹厥”这两句话主要阐释的是冬季致病的特点。冬季主要发病部位是在四肢,多发痹厥之症,以四肢关节痹痛、神疲乏力、厥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到了与冬季相对应的位、味、志及所对应的脏腑,即“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北方与冬季相对应,冬季最为寒冷,水能生咸,咸可入肾,所以五味中对应的咸味在情志则表现为恐,过度恐惧反过来又能损伤肺脏。除了上述两条,《素问·脏气法时论》还提到了肾病发病的时间特点: “病在肾……禁犯淬热食,温灸衣……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脏有病,忌火烤过的食物和衣物,且辰、戌、丑、未4个时辰感觉病情加重,半夜时觉得精神好转,到了傍晚便趋于平静。这段话主要论述的是冬季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及患病缓急的发作时间。寒性收引,冬季气候寒冷,故多发四肢关节拘急痹痛、伸展不利、神疲乏力等症状,对于此类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我们可以参考上述相关理论内容,结合患者临床相关症状和情志变化,辨证论治。“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适当应用辛味补肾药物以辛温之品润之。
4 结语
随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的开展及多个重大课题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艾滋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内经》养生理论中较为经典的四时养生的探析,发现这一理论对艾滋病人的治疗和预防有很大启示,期冀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有更新的发现,减轻艾滋病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