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教师团队成长的“跟进式”校本教研

2019-01-08尹红梁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研员组内校本

尹红 梁瑛

“跟进式”校本教研,即在教研过程中形成团队合力,实现教师的个体成长,是“研训一体”教师培训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学校开展“跟进式”校本教研,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教研模式。

1.“跟进式”校本教研的形式

“跟进式”校本教研,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形成教研团队,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需求,聚焦研修主题,在反思跟进中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个体与团队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变“更进”为“跟进”,从个体提升到团队发展。“更进课”重在个人更进,目的是促进教师在研究中修正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形式不易形成研究面,不利于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于是,我们变“更进”为“跟进”,采用同课异构和同课跟进的形式,强调群体研究,共同探讨。

确定专题,三轮跟进,变教研为科研,形成研究闭环。第一轮,选择研究课题,集体研讨优化。以组内每位教师的研修需求为基础,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以区学科教研专题为引领,结合本学科教学要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研专题。通过组内讨论,明确教研任务,制定研修方案。第二轮,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讨论改进。上课教师会从目标的设定、方法的选择、课堂的效率、作业的反馈等多个环节进行反思;跟进教师会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基点。第三轮,组内总结梳理交流,多维反思改进。从研修专题的制定到跟进课的开展,从课内到课外,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指导和帮扶的作用。此外,学校还会定期邀请教研员参与教研活动,关注研究过程,提升研究的高度和精准度,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凸显教研活动的贯通性,变内部交流为开放性学习。原有的跟进课由各组报研究课题,只是在组内小范围交流,缺少学科大组教研的意识。本学期,我们开放了每个年级的跟进课。在不同年段,骨干教师布局设点,一带一,点对点,点点相连,发挥辐射作用。这样,以老带新,贯通培养,让每个青年教师都有所提高,从而提高整体教研水平。

2.“跟进式”校本教研的特点

建立教研共同体。为提升学校教研水平,学校定期聘请教研员和专家参与到教研团队的建设中。专家不仅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为教师答疑解惑,在课堂教学中切磋交流,让理念落地;汇集优秀的实践经验和智慧,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

聚焦困惑,专题教研。在新課程实施中,从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的落实出发,收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共同困惑,形成研究专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解决教学困惑,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家引领,深度互动。教研员、外聘专家通过传授新的教学理论,引导教师关注学科本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并从新的视角对现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引领教师群体教研。以解决学科问题和教学策略问题为核心的深度讨论和实践性活动,有利于每位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认识,在教学改进中提升能力。

实践内化,反思加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将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自我内化、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实践后的反思,能让教师及时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同时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经验分享,持续跟进。教师分享经验的过程,使教师培训由专家单向输出、教师“被培训”转变为团队成员多向互动、教师“主动参与”的教研活动。教研员或专家与教师持续地深度沟通,把握教师的困惑、对理念理解的深度、实践时的心态,为教师分析实践中的疑问,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3.“跟进式”校本教研的反思

“跟进式”教研模式以主题课例为载体,从中发现教学问题,梳理出主要问题进行研究,促使每一位教师在纵向对比中有所进步和提高。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真正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跟进式”教研关注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具有研究计划性强、目的明确、前后连贯、逐层提高的特点,通过反思改进,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团队的科研能力。“跟进式”校本教研的推进,从某一个年级、某一个学科的小团队研究拓展为全学科的开放型学习,从单一的教研发展为系统的主题培训,提升了“跟进式”校本教研的内涵,有效促进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教研员组内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