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习体验 优化学习进程

2019-01-08赖小玲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体验学习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的策略,提出开展体验学习应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设计活动体验,掌握顿悟体验,领悟反思体验等,灵活地呈现、再现、还原学习内容,优化学习进程,加速知识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学习 优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96-02

体验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对应的数学现象,感知相应的数学信息,从而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促使问题本质得以凸显,实现问题的突破。因此,教师应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灵活地呈现、再现和还原学习内容,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亲历活动过程中理解知识、获得智慧,发展积极的情感,使数学学习变成一种顿悟和艺术熏陶的体验历程。

一、设计活动体验,丰富学习感知

引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知,积累必要的学习研究素材。厚实的学习体验,还能促进学习的深入,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深入浅出地解读活动体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导入活动:课件出示一年四季美丽的风景图,春天里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夏天里荷叶盛开,秋天枫叶正红,冬天里晶莹剔透的雪花飞舞……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些漂亮的画面的你想说些什么?”……真实的视觉感受,会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更能助推数学思考的深入。

操作活动:教材第107页也有这3个物体的图形,请剪出其中的一个,并和你的伙伴深入研究剪出的图形,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进行剪纸、观察活动,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很漂亮”“很工整”“两边是一样的”“可以对折,发现两边是一样的”等。此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再度实践操作,验证部分同学的猜想,以获得更真实的实践感知,为后续深入地研究和学习“轴对称图形”提供必要的储备。

反思活动:“刚才我们折纸发现这类图形具有特殊之处,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诱使学生再次观察图形,反思和总结图形的特征,使轴对称图形的表象逐步清晰。

创作活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们已经分析出来了,你能根据理解去设计、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教师的点拨促使每位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尝试着:有的学生在画画,有的在折纸,有的在剪纸……

“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但老师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做法,请大家判断一下这样的操作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活动的实景(直接在彩纸上剪出一个松树图形、剪出六瓣花等)。学生在观察后议论:“直接剪出,会变得一边大一边小,不能构成轴对称图形。”“应该先把纸对折,再画出松树的一半,然后剪出来,这样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创作活动与评析活动的有机融合,有效地拓展了学习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学习感知,使认知的建构更趋完整。

欣赏活动:“你能找出自己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吗?”欣赏学会根据学习理解去探寻生活中轴对称图形。“向日葵”“喇叭花”“海星”“蝴蝶”“彩虹”“月亮”“故宫”“伦敦塔桥”“京剧中的脸谱”等,学生运用知识再度审视自己的发现,进而促进了轴对称图形的深刻理解,使学习变得更具神韵。

欣赏图形,不只是简单地寻找,而是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过程,更是理解与领悟交互深入的过程。同时,在欣赏中深化了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渗透了美育教育,实现了数学教学与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

活動体验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详实,也更富灵性。对活动的深度体验,实现轴对称图形由模糊的印象状态逐步地走向清晰。如开始部分的观察活动不仅丰富了学习感知,更有助于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放在一块,它们会不会有什么共同点呢?”使观察学习变成了思考现象。又如折纸反思、创作评议、欣赏辨析等活动体验,使轴对称图形的特性在层层递进中逐步明晰,实现了知识积淀不断加厚。同时,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艺术的熏陶,让学生学会从艺术的视角去体验轴对称图形,使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外延得到有效拓展。具体详实的体验活动,也诱发了学生内心的体验生成、发展和持续,从而加速学生自身的数学思想、思维经过等体验的积累进程。

二、掌握顿悟体验,积累学习经验

学习不是接受,而是主动内化的活动。因此,掌握合适的时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感悟,形成可靠的数学学习体验,就一定能实现数学学习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嬗变过程。营造诗意般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演变为一种灵感突发、顿悟开化的神奇境界。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学生顿悟的实际,那么就一定会使数学体验积累愈加丰盈,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中,为凸显其思维含金量,教学时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一系列学习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思维开花,从而提增思维的活性,让感悟得以深入,促使“间隔排列”的规律不断得以深化。

首先,创设“夹球”游戏活动。让一组男生排成一列,在每两个学生的中间放置1个篮球,让他们用胸脯和后背夹起球来。此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人数与球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讨论和交流后能够感悟到球的个数比人数少1。此外,教师还组织“夹手帕”活动,让学生通过在夹起手帕(彩色的方形餐巾纸)等实践活动中领悟和深化夹子与手帕之间的联系,找出对应的规律。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归纳总结,得出“首尾相同的一列物体,间隔的物体个数总比两端的物体个数少1”。科学的顿悟引领,让数学学习更加有趣,也洋溢着灵性。

其次,设计“站圈”活动,让学生按照1男1女的方式手拉手站成一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说说自己的感悟。同时,再次引导学生深度解读这种排列方法,比一比“它与上述的夹球活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差异”。学生在思考和评析中逐步发现,夹球是以列的方式的排列,而站圈则是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进而总结出夹球类与站圈类的本质差异。

再次,尝试“站队”活动,按照1个男生1个女生顺序站下去,引导学生分析站队过程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在研究中领悟这类排列的规律,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这种一一间隔排列,每种物体的个数是一样的。

最后,引导学生尝试“植树”活动,画出20厘米长的线段,指导学生按每4厘米植树,会有多少种植树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研究之中,但由于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想出一种,有的想出两种,也有的想出三种。

因为活动经验的积淀以及先前活动体验过程的积累,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会生成更多的顿悟。也正是这些突发性的顿悟,让数学课更具思维的含金量,学生才有更为真切的、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使数学学习的精妙之处得到最大化的绽放,数学学习也就演变成快乐的体验。

三、领悟反思体验,扩充学习经验

反思是数学学习最有力的利器之一,也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最根本的措施之一。教师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学会把不同的思维过程进行解剖,以形成一次次学习体验,促进思维的提升,促进数学学习向纵深漫溯。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真实的活动中去,并通过不同的围法的介绍、评析,获得更多的学习感知,再利用自主反思、合作辨析等多重活动让学习走向深邃。

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围多边形活动。要求学生一边围,一边数出围成图形边上的钉子各有多少枚?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等,把学习研究的结果填入对应的学习表格中,再与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其次,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围成的多边形,并解释自己的思考,简要地阐述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

再次,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发现围图的特征,从而学会分类。学生思考后得出:①当多边形内只有1枚钉子时,用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用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那么S=?②当多边形内只有2枚钉子时,又会是什么样的规律存在呢?如果是3枚钉子等还能总结出其他的发现吗?

活动不是简单地做,而是要将做与思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学习的突破。在上述的学习体验中,学生会很自觉地从钉子数、面积之间寻求关系,再拓展到多邊形内有1枚钉子、2枚钉子等实际问题,不仅使研究过程更加明朗化,而且有利于思维语言的清晰化,更有利于学习反思的深入,使规律的发现变得更加理性。

学习体验是学生积累、积淀经验,发展思维的有效举措。教师要细化学习氛围营造,创设诗意般的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研究学习、探索反思中,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领悟知识的本真,加速知识的建构,从而让数学学习闪烁着生命的本色。

作者简介:赖小玲(1980— ),女,广西容县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体验学习小学数学
基于省级精品教材多元自主学习平台的螺旋上升学习研究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应用研究
漫谈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新课堂上的体验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