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诗文特质的主问题教学设计策略

2019-01-08陈红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主问题古诗文

陈红

【摘要】本文从古诗文的基本特质入手,论述主问题教学设计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量体裁衣,因材制宜设计主问题;知人论世,因人制宜设计主问题;借助注释,因情制宜设计主问题。

【关键词】古诗文 基本特质 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84-02

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这套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古诗文选篇高达124篇,占教材所有选文的51.7%,从古风、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可谓是丰富多彩,这一变化意味着古诗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但审视当前的古诗文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浅层化、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手段应试化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制约了学生对古诗文美感体验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其实,文言文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文”融为一体的,言与文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互为依傍,相得益彰,任何只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师根据古诗文的特质和具体篇目的风格,采用“主问题”教学法,以简驭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也许会走出古诗文教学的困境。

一、量体裁衣,因材制宜设计主问题

古诗文体裁丰富多彩,有神话、寓言、传、序、记、书、说、表、铭、散文、骈文等,每一种体裁样式都有其特定的范式,作者在创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明白了这一规律,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依据体裁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確定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两篇文言文《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在编排时将它们归在了一起,并且在预习提示中有明确的要求:“查找资料,说出几篇属于这两种文体的文言作品。”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两篇文言文的学习,能够区别“铭”和“说”的异同。体悟“铭”和“说”的特点理应成为这两篇短文教学的重点。

据此,笔者在进行《陋室铭》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设计时,就紧扣“铭”的文体特点,依据文体规律,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体悟铭文的文体特征和行文的精妙;二是在品析文本的过程中,读懂刘禹锡这个人。笔者围绕“铭文”的文体特征这根“线”,设计了四个版块的教学过程。

一是读出铭文的韵味。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一是读准字音和节奏;二是找出韵脚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明确铭文押韵的特点;三是韵文韵译,进一步让学生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

二是读出陋室的雅味。这个环节还是紧扣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的特点进行设计,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文本品读体味作者的“德馨”。

三是读出构思的妙味。笔者紧扣铭文篇幅短小的特点,让学生运用删减法体悟“铭”的构思精巧,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比兴、类比、用典的妙处。

四是读出诗人的豪味。由一篇文读懂一个人,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链接了作者的生平,重点突出他被贬的时间。同时,还链接了他被贬生涯结束后的一首诗,让学生明白“诗豪”的个性。最后,自然得出这篇课文和这个人给予读者的感悟。

整节课基于铭文的特点设计主问题,反复叩问,一咏三叹,可谓是简洁明了,环环相扣,逐层推进,渐入佳境。细究其缘由,其精巧就在于打破常规,设计了有牵引力的主问题,遵循了古诗文教学的规律,以“文”带“言”,“言”“文”结合,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语用训练,真正将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落到了实处。

其实,教材中其他体裁的文言文也各有特色,我们按照其固有的特质进行设计,很多困惑都会迎刃而解。如《爱莲说》《马说》的体裁均是“说”,“说”这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其本质是托物寓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这一点,带领学生分析物的特点,体味作者寄托的寓意。《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同为书信体,都是写给朋友的山水骈文,均是写美景抒志趣,但两篇文章又同中有异,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比较异同,从而理解“书”的特点。而对于游记散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记”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所以,顺应古诗文各自的特质,巧设问题,会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知人论世,因人制宜设计主问题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因此,知人论世不失为古诗文教学设计的又一个重要抓手。因为只有熟悉作者的创作个性,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在学习其作品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对其作品的深入理解。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刘禹锡的《秋词》是文人伤春悲秋中为数不多的意境豪迈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句中可以看到,刘禹锡虽然被贬,但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敢于抗争、永不服输的性格是一致的。白居易曾赞他:“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豪”由此得名。

因此,教学这首《秋词》时,笔者从知人论世入手,抓住诗人雅号“诗豪”进行主问题的教学设计。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豪”字进行理解,让学生明白“豪”有“豪气、豪爽、豪杰、豪情、豪放、豪迈”等意;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秋词》,试着读出作者的各种豪情;然后,抓住“自古”“我言”,引导学生品出诗人的豪迈气势,同时,补充“鹤”这一豪放意象,咂摸“排”这一豪放动作,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刘禹锡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英豪之气。诗人性情豪,则诗句处处豪,以“豪”为线索设计贯穿课堂的主问题,结构紧凑,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理,教学《竹里馆》《使至塞上》,抓住“诗佛”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教学《雁门太守行》,抓住“诗鬼”李贺诡谲的想象和瑰丽的色彩;教学《如梦令》,抓住李清照语言的婉约;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抓住辛弃疾的豪放之气……教师因人制宜,设计主问题推进课堂教学,既便于课堂的有效驾驭,又抓住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举重若轻。

猜你喜欢

主问题古诗文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