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提示语为切入点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2019-01-08丁梦冰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语文要素切入点

【摘要】本文论述提示语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应密切结合部编版教材特点,以读代教、以写代练的教学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提示语 切入点 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46-02

部编版教材注重语文要素的渗透,旨在让学生从小掌握各类语文要素,而提示语这一语文要素,更是部编版教材注重渗透的语文要素之一。提示语在部编版教材的体现中有三类:一类是单元导读的提示语,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提示语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一类提示语是课文中的泡泡提示,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雨》中,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旁边有一个泡泡提示语: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这两类提示语是针对整个单元或文章里的提示,对学生理解单元目标和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词语的意思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而第三类提示语——对话式提示语,则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下册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而特别浓墨重笔地设计、不着痕迹地渗透的一类提示语。学生学好对话式提示语,将能极大地提高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有助于发散思维,提高写作水平。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运用提示语的一些尝试。

一、抓住机会,加深印象

其实在小学的任何一版教材、任意一篇对话式文章中,提示语也都有出现,只是当教师没有特别说明的时候,学生可能不会关注提示语及其作用。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和提示语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对提示语有一个深刻印象,感受不同提示语在句子中、文章中的特点和魅力。部编版教材是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首次单独列出三种提示语的不同方式,让学生注意引号的用法:

*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照样子写句子,注意引号的用法。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这些提示语的不同用法,其实都来自本册一到四单元的课文,但事实上,当教材没有在园地四单独列出不同提示语的用法时,学生往往不会留意对话还有这样三种不同的形式。有了教材这样的单独设计,在教学三种不同的对话式提示语时,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观察以上对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区别,从而引出提示语在前、中、后的三种不同位置。在引导中,笔者也发现,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提示语的用法,因而不能一下子就说出不同点来,且他们还会往拟人的修辞手法上思考。于是,笔者就从标点符号入手,让学生观察不同。

从标点符号上来区分,学生找到了引号在不同对话描写中的不同用法,最终逐渐找出了区别,即提示语在前、中、后的三种不同位置。了解了提示语的三种不同位置仅仅是对提示语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加深了解提示语的作用,笔者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不同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作用。读不是单纯的读句子,而是把句子放到原文中,重新以提示语、引号作为关注点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和把握表达上的不同。例如: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回到文章当中,一起来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读出对话的语气来。

(生读略)

师:刚刚小A同学在读红头蟋蟀的对话时语气非常到位,尤其是读“救命啊!救命啊”这一句,好像小A就是那只遇到危险的红头蟋蟀了。我们请小A再读一次给大家听,大家仔细听,看听出什么来。

……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理解了提示语在三种不同位置的作用。最后,笔者用表格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表格如下:

二、以读代教,以写代练

在学生了解了提示语的不同位置之后,为了巩固认识,学以致用,笔者从三方面加强学生对提示语的学习与运用:一是从句子训练上着手,布置学生照样子写提示语在三种不同位置的句子,并注意引号的用法。二是从预习课文上着手,让学生预习有对话内容的《父亲、树林和鸟》《灰雀》两课,从中标出不同提示语的位置、用法及作用,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读出不同位置提示语的语气。三是从习作上着手,要求学生在有对话的习作中尽可能用上三种不同位置的提示语,并注意引号的用法。

经过一系列的练习,起初学生能写不同位置的提示语的用法,但往往是把对话随便拆分来放入不同位置,没有区分不同提示语位置在对话中的作用,提示语的用法没有用到巧处,对话内容仍没有丰富起来。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决定还是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加強认识,从朗读上理解和感受提示语的作用。

在课堂上,学生在朗读不同人物对话时,对于人物语气把握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读提示语在后的内容时,读出了第18段和第21段时父亲的快活和“我”的惊愕,完全不需要笔者加以引导。这说明学生更容易从感官上理解和把握提示语的作用,只是在运用上较为“迟钝”。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又想出一条妙计——以一个学生的作文为例,让全班学生帮忙添加提示语,并在添加后读出添加了提示语的语气来。果然,以同伴的作文为例,学生的学习兴致更高,个个跃跃欲试。在经历了“小老师”帮忙修改作文的流程后,学生对提示语的运用和体会更加深了。

最后,在提示语的带动下,笔者发现,学生对朗读更感兴趣了,也能读活人物对话了,甚至还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人物特点。习作中的人物对话再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了。这就是提示语的魅力,给学生带来了改变,也让课堂熠熠生辉。

三、承上启下,逐步提升

语文学习从来就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学了之后就放到一边不再使用,恰恰相反,语文学习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并且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犹如学习“武功心法”,一步步提升“内力”。提示语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门“武功心法”,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继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提出的提示语的不同用法之后,三年级下册的提示语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如第二单元的《陶罐与铁罐》,本篇课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其中有11个自然段是对话内容。在这些对话内容中,提示语在后的用法有4段,提示语在中间的用法有7段,11段对话中没有提示语在前的用法。在预习时学生根据提示语的位置就已经能了解和把握这是一篇语气丰富、故事情节起伏的课文。但是,提示语的作用仅仅在于此吗?学生只需要理解对话语气,把对话读活就可以了吗?非也。上《陶罐与铁罐》这一课时,笔者深深感受到教材编者的用心。在这个教材设计中,编者不但出示了提示语的不同位置,让学生把握朗读,了解不同位置提示语的作用,还在提示语中增加了神态的描写,如傲慢、谦虚、恼怒,却又在第七自然段中留白,没有提示,目的是让学生发散思维,可根据说话内容填写恰当的形容词进行提示。有了前面不同位置提示语的作用及神态描写提示语的铺垫,学生在括号里填写“陶罐(  )地说”时就容易多了。在填写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思考,理解、把握对话,从而加深对课文、对话、人物角色性格的理解。

韩红在《提示语教学的关键艺术》中也提到:读对话,要学会体会提示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读透了提示语才能把握人物性格的脉搏和心理。[1]在这篇课文中,其对提示语的描写在整个三年级的提示语知识点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打开学习提示语的新篇章,进入学习提示语的下一个环节——以提示语为切入点,深刻把握文章要点,掌握提示语更丰富的写法。

四、抛砖引玉,对照学习

金小霞在《关注提示语,简单学语文》一文中表示,关注文本提示语,能让学生轻松抓住文本的关键,还能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发散思维。[2]正如前面所说,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对提示语的学习只是一个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学会从提示语的位置上理解对话内容,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陶罐与铁罐》中的神态描写的提示语也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点,让学生在巩固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作用、读好课文对话的同时,学会从神态描写上把握人物特点。但是,提示语的描写方式及其作用不仅仅限于此。

在《陶罐与铁罐》的下一课《鹿角和鹿腿》的第四自然段中,提示语的描写方法在神态描写上有了更加具体的描写: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难看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这是带有动作和神态的提示语描写,也就在这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在词句段的运用部分,教材以这个句子为例,请学生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习题如下:

他      :“你真是急死我了!”

“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啦!”姐姐

有了前面提示语知识点的铺垫之后,在这个填空上,笔者再次进行拓展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能纷纷理解,原来提示语的描写还可以加上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笔者也根据这些提示语的不同用法汇总成一个表格,帮助学生理解。

经历了两次与提示语的“亲密接触”,学生再理解课文和朗读课文,甚至在写作文时,在对话的描写方面进步很大。根据上文两个有关提示语使用的表格,学生对照表格学习课文,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提示语作为语文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可以作为学生深入学习文章的一个切入点。掌握这个切入点开展对话式课文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它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要义,读懂课文,也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韩红.提示语教学的关键艺术[J].新课程(综合),2016(10)

[2]金小霞.关注提示语,简单学语文[J].内蒙古教育,2016(11)

注: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7C27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梦冰(1991— ),女,壮族,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古诗词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能力语文要素切入点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研究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