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在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1-08杨丽红
杨丽红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变化较大,导致我国脂肪肝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沿海发达地区发生率高达20%,现已成为威胁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第二大肝脏疾病[1]。长时间的肝内脂肪蓄积易形成肝纤维化,诱发肝硬化,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肝衰竭而导致死亡。因此,对脂肪肝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实施有效治疗十分重要,了解脂肪肝病情发展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纤维化[2]。本研究旨在探讨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对脂肪肝患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脂肪肝组,另选40例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
1.1.1 纳入标准 无认知障碍和语言障碍,能够进行良好地沟通。
1.1.2 排除标准 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造血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和器质性疾病。
1.1.3 伦理学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8-12),所有受检者均知情同意。
1.2 检测方法 嘱所有受检者素食3 d,于第4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5 mL,分离血清,-20 ℃保存待检。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4]检测血清学指标,其中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1.3 观察指标 比较脂肪肝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80例研究对象。肝硬化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34~72岁。健康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5~72岁。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对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
2.2 两组受检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脂肪肝组患者的ALT、AST均明显升高(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受检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受检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s)
注:空白表示无此项
组别 例数(例) ALT(U/L) AST(U/L)健康对照组 40 26.13±1.21 39.22±1.34肝硬化组 40 54.65±1.02 80.98±1.17 t值 113.98 148.47 P值 <0.05 <0.05
2.3 两组受检者血脂指标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脂肪肝组患者的TG、TC均明显升高(均P<0.05),HDL-C、LDL-C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受检者的血脂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受检者的血脂指标比较(±s)
注:空白表示无此项
LDL-C(mmol/L)健康对照组 40 1.02±0.21 4.13±1.67 1.22±0.54 2.87±1.14脂肪肝组 40 2.69±0.31 6.99±1.64 1.20±0.02 2.85±1.02 t值 28.21 7.73 0.23 0.08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例)TG(mmol/L)TC(mmol/L)HDL-C(mmol/L)
3 讨论
在临床肝脏疾病中,脂肪肝十分常见,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而引起的病变[5]。脂肪肝是威胁我国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易引发隐蔽性肝硬化,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研究显示,脂肪肝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若迁延失治或经久不愈,易导致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纤维化,在临床受到广泛重视。脂肪肝的临床症状因人而异,对于病情较轻者,可无其他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病情加重[6]。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治愈率,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治愈率的关键,能够促进患者疾病恢复。
脂肪肝发病隐匿,其发病机制较多,如过多食用肥肉、体内脂质代谢异常、过度肥胖、滥用药物和酗酒等,其中酗酒为主要因素。对于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其明显标志为TG增加。糖尿病所致脂肪肝的发病人群多为成年人,其发生机制与肥胖密切相关[7]。对于肥胖性糖尿病脂肪肝患者而言,其多数存在酒精性脂肪肝,若戒酒不及时,易导致疾病加重,逐步发展为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的发生机制主要为多种因素所致的肝脏细胞对脂肪酸的利用率减少、合成增加,导致脂肪酸出现排泄或分泌障碍,促使其酯化为TG并在肝细胞内蓄积,进而形成脂肪肝,血脂水平不断升高[8]。
肝内脂肪主要来源于两条途径,即食物的纳入和外周脂肪组织的蓄积。食物内的脂肪主要经水解酶在体内完成消化,待消化完成后的乳糜微粒经人体小肠上皮进一步消化吸收入血,再通过血液运输至肝脏,到达肝脏后,由肝窦枯否细胞将其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在人体肝脏内,肝细胞一旦吸收脂肪酸,部分脂肪酸存在于线粒体内,后逐渐被氧化进一步分解,并释放能量;另一部分脂化,同时进一步合成磷脂、胆固醇酯、TG。正常情况下TG结合载脂蛋白,进而转化为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VLDL-C)进入人体血液中运送至全身。一旦机体出现异常情况,如TG增加超出人体肝脏承受范围,易导致TG在人体肝脏内大量蓄积,最终形成酒精性脂肪肝。若脂肪肝形成后脂肪继续增加,易使糖异生增加,进而诱发脂肪代谢障碍,形成高血糖。若脂肪肝治疗不及时,病情可发展为不可逆的肝脏损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早期检测患者的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十分重要,能够及时发现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目前,临床对于脂肪肝的诊断方式以肝穿刺活检病理为主,但该种检查方式易增加患者感染和肝脏创伤性出血的风险,特别对老年患者而言,易导致其无法耐受,临床应引起重视。由于脂肪肝早期的临床表现无典型性,临床通常以实验室指标或影像学检查为主。本研究应用肝功能与血脂指标检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能够及时发现肝功能和血脂水平变化,进而实施针对性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
本研究数据显示,脂肪肝组患者的ALT、AST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G、TC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的HDL-C、LDL-C比较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肝功能与血脂指标检测对脂肪肝患者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