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芯和废棉牛粪栽培双孢蘑菇高产技术
2019-01-08田忠科邢秀龙
田忠科邢秀龙
(1山西省阳泉市应用技术研究所,山西阳泉045000;2山西省阳泉市农业委员会,山西阳泉045000)
近年来,山西省阳泉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食用菌生产面积已发展到56万m2,年产值达3495万元。食用菌已经成为阳泉市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栽培食用菌有平菇、香菇、杏鲍菇、双孢蘑菇、黑木耳、秀珍菇等,其中双孢蘑菇栽培面积少,生产基地分布较散[1],工厂化生产程度低。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双孢蘑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试验总结出了一套玉米芯废棉牛粪床栽双孢蘑菇的高产技术,生物学转化率高达60%,并在阳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有效地带动了阳泉地区双孢蘑菇生产的发展。现将该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1 选用双孢蘑菇菌株
双孢蘑菇菌株W2000(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杂交新品种),原种经扩繁成麦粒栽培种备用。
2 栽培料配方
阳泉市种植大量的玉米,玉米芯资源丰富。玉米芯有机质含量为91.3%,可溶性碳水化合物51.8%,碳氮比为90∶1[2],而适合双孢蘑菇生长的碳氮比约为30∶1,这就需要加入废棉、牛粪和尿素来提高栽培料的营养及含氮量。用于双孢蘑菇生产栽培料配方为(按50 m2栽培面积计):玉米芯1000 kg,牛粪1000 kg,废棉200 kg,尿素10 kg,石膏粉75 kg,过磷酸钙50 kg,饼肥50 kg。
3 场地选择及菇房搭建
3.1 场地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靠近水源,环境干净,远离污染源的地方搭建菇房。
3.2 菇房搭建
菇房坐北朝南,每座菇房长度为10 m×20 m,内设4层栽培床架,架层间距60 cm,架宽1.4 m,架间过道80 cm,菇房设有对流窗口。每座菇房栽培面积约500 m2。
4 栽培料堆制发酵
4.1 前发酵
4.1.1 预湿
选无霉变的干燥玉米芯,经对辊粉碎机挤压破碎呈4瓣(条状)。玉米芯、废棉和牛粪建堆前3 d进行预湿,目的是使其充分吸水。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先用石灰水把废棉浸湿,干废棉不易吸水,加水时要踩踏使其充分吸水,再把玉米芯和预湿废棉铺在底层,上面盖牛粪。根据场地大小堆制成高1 m,长宽不限的大堆,堆上面淋pH 8.5石灰水,直到底部有水流出为止。
4.1.2 建堆
发酵场地选择地势较高、场地硬化、近水源而且靠近菇房的地方。建堆时,底层先铺15 cm左右厚,宽2.0 m玉米芯,然后铺废棉、牛粪,依次上堆,堆高度1.5 m,然后翻堆使玉米芯和废棉牛粪应尽可能混合均匀。堆料时要进行调水使料含水量为65%~70%,以用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最佳。建堆后第2天开始测堆温,正常情况下堆温在第2天可升到70℃。
4.1.3 翻堆
为保证培养料完全腐熟、混合均匀,翻堆应在料温达到70℃左右不再上升保持2~3 d料温有下降的趋势时,立即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的原则是上下内外交替。第一次翻堆要把尿素等辅料全部撒入料内混合均匀,根据料的干湿适度喷水。翻堆过程中可见料内有大量白色放线菌,属正常现象。要注意培养料pH保持在8左右,料偏酸可用生石灰或石灰水调整[3]。前发酵总共需时25 d,发酵结束后,优质培养料呈黑褐色,质地疏松,无黏滑的感觉,废棉纤维易断,无氨味、酸臭味,含水量在70%左右。
4.2 后发酵
清理菇房,并用硫磺(10 g∕m3)熏蒸。将前发酵结束的培养料趁热运到棚内床架上,密闭门窗,通入锅炉蒸汽升温,当料温度上升到60℃左右时维持12~15 h,杀死大部分病原菌和虫卵,然后通入新鲜空气,使料温度降低到50℃左右时维持5~6 d,促嗜热放线菌繁殖,最后开窗降温,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及残留氨气。后发酵后培养料呈暗褐色,柔软富有弹性,无异味,料面分布有大量的白色放线菌,含水量在60%~70%,pH6.5~7.0。待料温降到30℃以下时即可铺料播种。
5 播种及发菌期管理
5.1 播种
播种前,先用甲醛1000 mL+硫磺2.5 kg∕100 m2对菇房熏闷24 h,用0.1%高锰酸钾溶液把所有的工具彻底消毒,同时把培养料抖松整平,一般厚度20~25 cm。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适时播种(山西阳泉地区一般在7月底8月初)。播种采用撒播加混播的方法,其具体方法为:先将总用量2∕3的菌种均匀撒在料面,然后将菌种翻入料中,深约4~5 cm,其余菌种均匀覆盖在料面,然后用消过毒木板轻轻压实,然后用薄膜覆盖,密闭门窗,进入发菌期。播种量为每平方米1.5~2瓶(500 mL)。
5.2 发菌
播种后,用0.5%的福尔马林、0.5%辛硫磷、0.25%多菌灵消毒菇房2次,通风口用纱网钉好,防止菇蚊、蝇进入。发菌1~5 d,以保温、保湿为重点,促进菌种尽早萌发定植;菌丝萌发7~10 d即可揭膜,此时菌丝已基本封面,以菌丝吃料程度,逐渐加大通风量;发菌11~15 d,当菌丝吃料到料层的1∕2时要及时打钎通气,增加料内氧气含量;当菌丝吃到料层的2∕3以上时,准备覆土。
6 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6.1 覆土材料选择
覆土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持水性和透气性好且无杂菌的贫瘠壤土。目前最佳的覆土材料是草炭土、沙壤土次之。
6.2 覆土前床面处理
覆土前,如果床面有杂菌应喷洒500倍杀菌剂,若床面培养料含水量低于60%,可细雾喷洒0.5%石灰水润湿料面,然后稍通风晾干,若料面湿度太高可提前通风,料面稍干后再覆土。
图1 出菇照片
6.3 覆土方法及覆土后管理
当菌丝快吃透料床时(约播种18 d),采用两次覆土方法覆土。第一次先覆3 cm左右厚的粗土,待菌丝长入粗土1∕3时再覆一层细土,厚度为1 cm左右,土的干湿程度以手握有水印,落地即散为宜。
7 出菇管理
7.1 促现蕾
菌丝开始爬土时要轻微喷水,随着菌丝爬土部位升高,逐渐加大喷水量并结合通风,当菌丝爬土距表面1 cm时,把水打足喷透土层,同时加大通风降温,料温控制在20℃以下,以便菌丝能有效扭结,当菌丝开始扭结现蕾时,再减少通风。
7.2 出菇期空气、温度、湿度的调节
菇蕾普遍长到黄豆大小时,要喷一次重水。喷水要按“少量多次、前期多喷、后期少喷”原则,菇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棚内温度应控制在14~16℃,经常通风,遇高温时加大通风降温。
8 采收
8.1 采收标准
菌盖长至3~4 cm时菇质好,应及时采收。采收过迟,菇体过大、品质下降,同时延缓转潮影响总产量。
8.2 采收方法及转潮喷水
采收第一二潮菇时,应采用先捺后旋再提起的采摘方式,不得带动周围小菇和菌丝,若双孢蘑菇子实体较密,应采取小刀切割的方法。第三潮菇后,特别是第五六潮菇,应采取拔起的方法采收,以利于拔掉老化菌索[4]。采收完一潮菇,及时整理床面,剔出菇脚和老菇根,并用细粒土将采菇留下空穴填平,及时喷水保湿进行转潮管理。
通过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利用玉米芯和工业废棉、牛粪覆土床栽双孢蘑菇,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料资源,成本低,省工、省时、省料,易于操作和管理;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快、菇形好、污染率低,产量高、品质好、生物学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可观。须要注意覆土时不得添加尿素,否则造成氨味过重,导致菌丝死亡,影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