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研究
2019-01-08王志辉
王志辉,赵 铮
一、教育科研信息化发展背景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教育事业改革的奋进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科学研究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1]在服务教育决策、探寻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2]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科研机构,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其职能的发挥需要提升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走向科研现代化,而“科研信息化是科研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
(一)教育科研机构的转型发展
通常教育科研机构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其研究领域可分为两个方面:在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事业,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法规、教育经济等教育社会现象;在微观方面研究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校课堂教学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社会组织教育活动等微观教育现象。教育科研机构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教育科研及其管理、教育政策研究和教学研究及其管理”。[4]目前,我国教育科研体系大致上包括: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或部门,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市级地方教育科研院所和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区县教育教学研究科室;高等院校设立的教育研究机构和从事教育研究的社会团体等。由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组成的教育智库为教育咨政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教育智库建设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科研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机制,加强教育智库建设,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强化教育政策储备研究”。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成为“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支撑”,成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5]教育科研机构正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改革步伐,通过管理和科研创新驱动自身发展,向“新型教育智库”转型发展。
(二)科研信息化的发展进步
科研信息化(e-Science)是“信息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实践,其实施内容可概括为科研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在科研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持与服务环境,产生新的科研模式。[6]英国在2000年最早提出e-Science概念并实施e-Science计划“以改变科学研究方式”。[7]国内媒体将e-Science称为“明天的科学研究环境”,[8]这一环境带来传统科研手段和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提升了科研成果质量与水平。e-Science也被解释为“信息化的科学研究”,[6]要求为科研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科研协同研究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通过科研信息化来实现“科研生产关系的信息化”,[9]在科研生产中采用信息化的技术与方法,辅助开展科研,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加快科研生产力的改造和升级,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研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引擎”,[9]将会随着在科研活动中信息化应用的普及而逐步深化,伴随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而不断发展,并终将对科研本身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近年来,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正在深度融合到各个社会发展领域。信息化浪潮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成为人们的切身感受和广泛共识,“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成为国家战略选择。2016年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和“加快科研信息化”重大战略任务,开展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提升科研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科研手段数字化进程,构建“网络协同”科研模式,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与跨地区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方式转变。教育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得到快速推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信息化与科研的融合促进了科研方法的创新和科研效益的提升。新型教育智库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助推。在科研管理方面,有研究者指出“没有信息化的管理,是落后的管理;没有管理投入的信息化,是无效的信息化”,[10]信息化应用与科研管理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得到共同发展。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学者提出:要做好这种新型教育智库的转型需要打造数据信息平台,加快“教育决策模拟系统、大数据中心、调查研究平台等”[11]支撑硬件建设,需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增强大数据时代研究能力”。[12]也有学者基于对科研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考察后,指出了当前科研信息化发展的不足:科研信息化成为“我国唯一没被‘叫响’的信息化领域”。[9]
考察科研信息化的发展应用状况,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建设早、发展快、应用广,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在e-Science提出以后,社会科学信息化(e-Social Science)的概念也被提出,但研究和应用成果相对不足,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对教育科研信息化的研究和领域应用也比较薄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为社会科学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为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建成上线,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科学信息化应用。从2018年开始,自然科学基金委增设“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基金,下设10个研究方向,以支持和引导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研究范式去研究教育科学问题,教育科学研究成为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得以扩充,恰好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这一交叉特性在教育发展需要所催生的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上予以体现,开展该领域的教育研究更加需要教育科研信息化建设来支撑。
(三)教育科研信息化急需推进
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教育决策方式的变革,教育智库转型发展的驱动,教育科研活动对信息技术的渴求,都对教育科研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面对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需要超越计算机化、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应用、孤立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结合自身优势,关注核心科研业务,建立适应新时代技术条件的科研信息化建设框架,推动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生产力的提升和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
最为迫切的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研究方法工具日益丰富完善,如教育智能决策支持系统[13]、面向云服务的科研协同平台[14]、教育网络舆情监测[15]等,但受限于发展理念陈旧、建设机制不畅、技术门槛较高、研究范式转变迟滞等因素,教育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进程明显落后于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还没有达到广泛普及。故而急需开展教育科研领域的科研信息化研究,快速推进教育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框架
分析教育科研机构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构建教育科研信息化模型,确定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基础框架,从而为教育科研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教育科研机构的现实需求
教育科研机构主要开展教育科学领域的知识生产和教育智库咨询服务,多为公益性社会组织机构。在管理方面,教育科研机构基本为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其管理层次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决策领导层、业务管理层、执行操作层三个层次,决策领导层负责党政管理和科研业务决策,业务管理层负责分管领域工作任务的组织实施,执行操作层负责具体的业务落实。在业务主体方面,主要有教育科研机构本体、机构所属各类别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服务对象等三类业务主体,其中教育科研服务对象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机构或社会群体。各管理层的业务实施和各业务主体的业务流程需要信息化手段予以支撑,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重新设计原有业务流程,实施内部机构改造,达到更精简、更有效、更合理的预期。
1.信息化基础设施需求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环境条件,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需要在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基础上,建立“满足科研活动需求、提供共享服务、支撑科研活动的软硬件系统和环境”。[9]在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科研机构需要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底层支撑技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为基础,部署网络接入、数据中心机房、智能楼宇系统、网络终端设备等基础设施。网络接入包括互联网公网接入、教育科研网接入、电话通讯网接入、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覆盖等。数据中心机房部署应用服务器集群、数据库服务器集群、数据存储中心、网关路由、核心交换等设施,网络服务策略、安全监控等软硬件配置实施,空间环境、电力保障、安保消防等辅助设施。智能楼宇系统包括光缆电缆骨干线路、通讯视频音频线路、安防监控线路等强电弱电线路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终端设备包括满足桌面办公、科研会议、学术交流需要的计算机、移动终端、智能终端、演示设备、录播设备等。
2.信息化科研辅助需求
教育科研信息化为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业务活动提供科研文献资料、科研数据采集、大数据挖掘分析、科研团队协作、科研知识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学术研究交流等信息化辅助。教育科研机构需要围绕科研中心业务建设期刊文献资源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教育政策法规信息库、教育科研成果数据库、教育数据交换系统、教育数据中心、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平台、科研课题项目管理系统、网络协同科研平台、专业科研软件工具、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教育研究特色专题网站、学术交流宣传平台等。
3.信息化业务应用需求
信息业务应用主要指教育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业务应用。教育科研机构以信息化建设推进业务流程重构和内部控制建设,满足机构改革要求,提升管理效益,保障科研中心业务健康稳步发展,增强机构科研综合实力。当今,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信息技术应用形态层出不穷,信息化应用已经融入到社会活动和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非信息化方式,或初级的零碎分散的电子化手段,根本不足以应对科研机构管理需要,成为限制单位事业发展和阻碍人力资源潜力释放的重大瓶颈约束。在目前阶段,教育科研机构需要构建信息化环境支撑下的各项业务数字化应用,主要包括门户网站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预算收支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后勤保障平台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的业务应用一定是建立在本机构自身已有的业务流程规范基础之上,并结合改革重点和信息化管理模式特性,进行业务流程重构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优势。
(二)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框架
通过对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现实需求分析,科研信息化建设内容可以细分为“科研环境的信息化、科研手段的信息化、科研资料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科研人员的信息化”[16]等多个方面,借鉴基于BRP的改进框架RST(Research-Space-Technology,研究-空间-技术)[17]教育科研单位智慧环境建设模型,坚持以人为本、技术为人服务的理念,支持教育科研人员体验取向,构建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基础框架。本研究提出的建设框架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之上构建信息化建设核心内容,包括科研管理信息化、科研活动信息化和科研资源信息化三个主要模块,辅以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广持续性发展。
图1 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基础框架
1.科研管理信息化
科研管理是“对科学研究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运筹的复杂活动”。[18]教育科研管理包括以科研项目流程为主线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如科研主题规划、科研项目立项、科研信息发布、科研经费分配使用、科研设备配置、科研成果统计分析、科研方向分析决策等内容,还包括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管理、内部控制管理、行政事务管理等内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管理内容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分析决策系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档案资料管理系统、财务资产合同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流程、管理方式、信息交流等业务应用的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科学化,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规范化水平,保障科研中心业务高效运行。
2.科研活动信息化
科研活动即教育科研机构的中心业务活动,教育科研人员依据科研任务或科研方向开展的科研数据收集、发掘教育问题、虚拟团队协作、网络协同研究、学术交流讨论、组织教育实验、教育决策咨询、教育实践服务等一系列教育科研活动。科研活动信息化建设要以教育科研人员为中心,对接机构业务流程,对接信息技术服务。围绕科研人员需要的专业软件工具支持、文献资料及数据分析处理、团队网络交流、网络协作编辑、学术宣传交流等科研辅助服务需求,构建支持教育科学质化和量化研究的工具库;建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收集处理、可视化分析平台,形成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决策系统、教育舆情分析系统;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发挥其集成网络交流、网络共享、协同创作功能;建设教育科研机构与政府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企事业组织等多类型协作和转化支撑平台。通过科研活动信息化释放教育科研人员的科研潜力,提升科研成果质量,提高科研服务水平。
3.科研资源信息化
教育科研的科研资源主要有文献资源、数据资源、专题知识库、专题科研情报以及机构内部知识。教育科研人员确定研究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需要学习和利用已有成果、国内外研究进展,持续查阅资料、综合分析,形成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科研资源信息化不仅要以图书、文献为主要内容建设数字图书馆,也要在图书文献的电子化和传统业务数字化基础上,进行专题知识库建设、科研情报追踪分析、科研发展趋势预测、知识图谱和文献分析培训等人性化服务。更进一步,科研资源信息化需要引入“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理念,除对前述显性知识进行管理,也要收集、存储、传播和共享教育科研机构自身生产的学术文献数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保存机构知识资产和支持知识开放共享”。[19]利用平台充分共享科研人员的差别知识,将个人知识提升为组织知识,“收集、整理与研究紧密相关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源”,[20]将机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有效促进机构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充分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获取对工作有价值的信息”,[21]提高机构内部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打造教育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4.科研信息化环境基础设施
以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需求为导向,建设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以综合科研应用环境为根本的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接入、高速骨干线路、有线无线一体化是网络化应用的基础条件,安全可靠的软硬件防护是各类信息化应用稳定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
5.科研信息化保障机制
信息化建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规划初始就要谋划保障机制,如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信息化建设阶段性规划、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应用推广机制、运行维护服务体系等。
三、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实施建议
教育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要秉持“需求导向、平台支持、科学规范、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设计理念,建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予以实施。
1.先基础后扩展
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均从最迫切的基础功能开始推进,按统一设计方案,预留后期扩展空间和接口平台,逐步完善硬件环境和软件功能模块,不盲目贪大贪多、求新求全。
2.成熟产品应用为主
在硬件产品选型和数字化业务应用解决方案选择上,充分考察市场,按照教育科研机构实际需求,以行业成熟产品应用为主设计,尽量选择既有的安全稳定产品,减少自主开发项目。
3.适度超前实用为本
结合远景建设目标,关注最新信息化行业发展动向和国家政策引导方向,根据建设和运行经验,适度超前设计,调整建设规划,满足一定时间内需求增长和持续发展要求。
4.管理机制配套跟进
从项目规划阶段开始,就要充分考虑各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对接主管部门,快速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引进和培训信息化管理人员,保证硬软件系统的良好运转,发挥信息化建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