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少年所思所想与教育建议
——基于433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

2019-01-08陈兴安赵丽霞郭志英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中学生青少年

曹 瑞,麦 清,陈兴安,李 勇,赵丽霞,郭志英

一、问题提出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时代的特点使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多样、多变、多元的时代,个人的能力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但人与人的关系也在这种拓展空间下变得更为复杂,使得当今的青少年德育工作举步维艰。有研究指出,当今青少年身上表现出三多(宠爱多、包办多、惯养多)倾向、三少(经受风雨少、锻炼少、关心他人少)和三差(吃苦差、自理差、心理素质差)状况。[1]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发展状况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同志对新时期贯彻教育根本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有转化为每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才可能融入现实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是价值观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节点。然而,就总体而言,对于当代青少年所思所想我们了解得还不够清楚,因此,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实际,有助于我们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措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受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和天津市教委德育处共同完成了本次调研。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负责问卷的研制、数据的输入分析以及报告的撰写工作,天津市教委德育处负责问卷的发放、测试工作。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市区、县镇和农村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本研究结果为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

本研究在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研制、专家评定、反复修改、预测等几个环节,制定出“新时代青少年所思所想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爱国情怀、理想与梦想、价值观状况、个人品质、学习感受、课余生活感受、家庭生活感受等几个维度。整个问卷的专家效度达到了4.5以上(5点量表打分,每个题目最高分5分)。问卷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两个版本,小学版由60道题目组成,中学版由70道题目组成(其中60道题目和小学版相同,新增10道题目)。问卷还包括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居住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构成等人口统计学变量。

(二)调查对象

根据分层抽样原则,在天津市城区、县镇和农村分别选择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本研究共选取了22所中小学校(包括完中校),发放问卷4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00份,其中小学1303份,中学2997份。调查对象情况组成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样本组成(N=4300)

三、调查结果

(一)当前中小学生思想素质和身心发展总体状况良好

生活满意度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经历多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重大变化。生活满意度这个概念是理解青少年时期应对发展与挑战时心理变化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总体水平较高,92.8%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有较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83.1%的学生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78.8%的学生认为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生价值观整体发展较好,精神风貌比较积极正面。85.5%的学生认为生命并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还属于家人、朋友。青少年在闲暇休息时,思考最多的事情是“个人前途、未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人生意义、价值和信仰”等。91.7%的学生愿意在学习之余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学生在选择朋友时最看重的依次是人品、性格和兴趣爱好,88.4%的学生能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和惩罚。总体上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生活态度积极,学生们希望变得更爱学习,更加聪明,更善于交往和积极乐观。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有较好的个人基本文明素养,能够做到爱护环境、遵守规则、语言文明,能够做到利他助人、诚实守信和宽容友善。

调查发现,学生对家长既有肯定也有期待。总体上学生对父母比较认可,9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以身作则,能够成为自己心中的榜样;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民主型的家长;学生最希望父母“成绩不好时不骂我,而是帮我分析原因”,最不希望父母做的事情是“吵架”。

(二)小学生思想素质和身心发展状况值得关注的方面

1.偶像崇拜值得关注

偶像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对自我理性化人格的一种投射,反映他们的自我理想以及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调查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榜样/偶像依次是:父母(30.1%),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16.4%),老师(16.2%),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14.6%),游戏、电影、动画片或书中的虚拟人物(7.9%),科学家(7.0%),其他(4.0%),技术人员(1.6%),商界名人或企业家(1.4%)。进一步调查发现,当问及“对于你喜欢的明星,即使有负面报道或者违背道德观念的行为,你也是会支持他们的”时,学生选择“完全符合”的占17.7%,选择“基本符合”的占21.9%,选择“不太符合”的占22.7%,选择“很不符合”的占37.8%。近四成的小学生即使喜欢的明星有负面报道或者违背道德观念的行为也是会支持,说明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缺乏足够的理性。

2.小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值得关注

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都拥有手机,只有12.5%的学生没有手机。小学生用手机做的最多的事情依次是:学习或查资料(32.2%),听音乐、看视频(20.1%),看小说、玩游戏(15.6%),发微信、上QQ(6.5%),打电话(5%),看新闻(4.4%),其他(3.2%)。

多数小学生使用手机受到限制,但是也有部分学生随时可以用手机。调查显示,小学生自己有手机,时间受限制的占36.3%;基本上不用手机的占26.9%;用父母的手机,时间受限制的占19.5%;自己有手机,随时可以用的占13.6%;用父母的手机,时间不受限制的占3.2%。

3.小学生上网偏好综艺、动漫等娱乐视频,并开始涉足网络游戏

近几年综艺节目占据荧屏,其内容也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热点。小学生最喜欢的网络视频以娱乐类为主,其中占据第一的就是综艺节目(30.2%),其次为动漫类(18.8%),影视剧类(18.6%),新闻类(15.6%),体育类(9.6%),其他(7.1%)。

小学生不仅开始涉足网络游戏,有少部分小学生经常玩。调查显示,小学生玩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的情况是:对网络游戏一直不感兴趣的占33.3%;有时会玩玩的占21.8%;很熟悉,并且经常玩的占14.7%;以前曾经玩过,感觉就那么回事的占14.6%;没玩过,但是有机会倒想试着体验一下的占9.3%;其他的占6.3%。

4.父母最关注方面仍然是学习,对心理健康和品德修养关注不够

父母关注是指父母对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学习、交友、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品德修养的哪个方面。当问及“你认为父母最关注你的哪个方面”时,小学生选择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45.7%)、身体健康(24.7%)、品德修养(19.6%)、心理健康(4.5%)、交友(3.2%)、其他(2.3%)。总体上父母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面,其次是身体健康方面和品德修养方面,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交友方面。

5.存在学习惰性,学习毅力略显不足

调查显示,50.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学习处于“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但总是难以战胜惰性”的状态,33.6%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处于“不需要别人提醒也能自觉学习”的状态,10.1%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处于“需要身边的人不断鼓励、鞭策”的状态,3.5%的小学生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当问及学生“你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总是先找简单、容易或者自己喜欢的科目内容来做吗”时,13.5%的小学生选择“总是这样”,24.0%的小学生选择“多数时候是这样”,39%的小学生选择“偶尔这样”,23.4%的小学生选择“从不这样”。

(三)中学生思想素质和身心发展状况值得关注的方面

1.家国情怀方面,公民责任感略显不足,时政素养有待加强

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当问及“如果祖国需要你服兵役,你又符合要求,你是否会报名参军”时,49.6%的中学生选择“毫不犹豫去报名”,22.0%的中学生选择“如果硬性要求也会参加”,24.4%的中学生选择“拿不定主意”,3.9%的中学生选择“想办法逃避”。选择“毫不犹豫去报名”的中学生还不及一半,有两成多的中学生选择“如果硬性要求也会参加”,说明学生虽然有较浓厚的爱国情感,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则有待加强。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时政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是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的有力体现。当问及“你平时收看(听)新闻吗”时,16.9%的中学生选择“经常收听(看)”,36.9%的中学生选择“有时收听(看)”,36.1%的中学生选择“偶尔收听(看)”,10.1%的中学生选择“从不收听(看)”。对于十九大的召开,28.1%的中学生表示“很关注,每天看新闻”,41.9%的中学生表示“没有刻意关注,只是课上听老师讲相关信息”,23.6%的中学生偶尔关注一下,6.3%的中学生从未关注过。经常收听(看)新闻的学生不及两成,显示出当前学生时政素养方面有待加强。

2.偶像崇拜存在一定偏差,是非观念和价值观教育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中学生最喜欢的榜样/偶像依次是: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25.5%),父母(20.4%),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17.9%),游戏、电影、动画片或书中的虚拟人物(15.5%),老师(9.0%),科学家(4.5%),其他(4.1%),商界名人或企业家(2.2%),技术人员(0.4%)。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对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的崇拜更加突出。

审美价值观是个体对美的追求和理解。调查发现,当问及“我们正处在一个靠颜值和刷脸生存的时代,你认同这种看法吗”时,学生选择“完全认同”的占12.8%,选择“基本认同”的占33.5%,选择“不太认同”的占40.1%,选择“很不认同”的占13.6%。有超过四成的中学生认同或基本认同“我们正处在一个靠颜值和刷脸生存的时代”的观点,体现了青少年审美和社会价值观的偏颇。

3.意志力和耐挫力明显不足

调查显示,58.2%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学习处于“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但总是难以战胜惰性”的状态,2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处于“不需要别人提醒也能自觉学习”的状态,1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处于“需要身边的人不断鼓励、鞭策”的状态,5.9%的学生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当问及学生“你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总是先找简单、容易或者自己喜欢的科目内容来做吗”时,16.9%的学生选择“总是这样”,40.0%的学生选择“多数时候是这样”,31.5%的学生选择“偶尔这样”,11.6%的学生选择“从不这样”。

当问及“当遭遇挫折、痛苦或者不幸,情绪异常低落时,你有过消极厌世甚至轻生的念头或想法吗”时,55.7%中学生选择“从来没有”,19.2%的中学生选择“有时有”,21.2%的中学生选择“偶尔会有”,4%的中学生选择“其他”。当遭遇挫折、痛苦或者不幸,情绪低落时,有超过四成的中学生产生过消极厌世甚至轻生的念头或想法,中学生的耐挫力堪忧。

4.健康生活方式没有形成,课余生活缺乏户外运动

运动与健康观是个体对待运动和健康的态度。调查发现,学生对于食品最关注的依次是:“口感、味道”(49.4%),“营养价值”(41.8%),“价格”(4.4%),“无所谓”(2.7%),最不关注的是“颜色、包装等”(1.6%)。学生课余生活最喜欢做的事情依次为: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46.9%),学习、看书(19.2%),户外运动(17.9%),刷手机(9.5%)。

当问及“你觉得自己每天的运动时间够吗”时,学生选择“足够了”的占16.7%,选择“基本上够了”的占31.5%,选择“不太够”的占32.6%,选择“不够”的占19.2%。

当问及“你觉得自己每天睡眠时间够吗”时,学生选择“足够了”的占20.6%;选择“基本上够了”的占34.6%;选择“不太够,有时感到困倦乏力”的占31.6%;选择“不够,经常感到困倦乏力”的占13.3%。

当问及“你觉得自己每天精力充沛吗”时,学生选择“很充沛”的占25.1%;选择“多数时候感到充沛”的占43.7%;选择“不太充沛,有时感到疲倦乏力”的占23.8%;选择“不充沛,经常感到疲倦乏力”的占7.3%。

5.过重课业负担的压力依然存在

当问及中学生“你在学习方面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时,中学生选择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书包重、作业多、考试难,学习成绩不理想(40.5%);想看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时间,也害怕影响考试(34.3%);没有烦恼(16.7%);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想玩没有时间(8.4%)。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感到最不开心的事情依次是: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太多,自主支配时间太少;音乐、美术、体育和活动类课程偏少,文化知识类课程过多;课程多、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压力大。学习方面最烦恼的事情是书包重、作业多、考试难。

当问及学生“回想你的学校生活,让你感到最不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时,学生选择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太多,自主支配(如自习、自由活动)时间偏少(48.6%);音乐、美术、体育和活动类课程偏少,文化知识类课程过多(41.9%);课程多、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压力大(28.8%);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23.8%);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老师太少(15.5%);其他(8.0%)。当问及学生“回想你的学校生活,让你感到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时,学生选择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有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74.6%);做好人好事或者自己取得进步时,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表扬与肯定(66.2%);考试成绩优良,赢得同学羡慕和老师的赞扬(53.6%);有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43.9%);其他(3.7%)。

6.师生关系隔膜,学生不愿意对老师说心里话

当有了烦恼,超过五成的学生首先想到的诉说对象是同学(57.2%);其次是父母(26.7%);而愿意找老师诉说的只占2.2%,不及网上陌生人(2.9%);还有11%的学生选择“没有人可以诉说,憋在心里”。不愿意对老师说心里话的原因,一是对自我的不接纳,二是对老师的不认可。调查显示近二成的学生对自己外貌或者体型表示不满;近四成的学生认为老师们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会有些偏见。

7.手机网络的影响不容小视

中学生用手机做得最多的事情依次是:听音乐、看视频(32.3%),看小说、玩游戏(19.7%),发微信、上QQ(18.8%),学习或查资料(15.6%),看新闻(4.2%),打电话(2.0%)。没有手机的占3.9%,选择其他的占3.6%。

和小学生相比,更多的中学生使用手机不受限制。调查显示,中学生自己有手机,随时可以用的占40.8%;自己有手机,时间受限制的占38.2%;用父母的手机,时间受限制的占12.7%;基本上不用手机的占6.4%;用父母的手机,时间不受限制的占1.9%。

近几年综艺节目占据荧屏,其内容也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热点。中学生最喜欢的网络视频以娱乐类为主,其中占据第一的就是综艺节目。中学生最喜欢的网络视频类型依次为:综艺类32.7%、影视剧类22.9%、动漫类21.5%、体育类9.1%、新闻类7.8%、其他6.1%。

8.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对二孩的接纳度不高

二孩态度是指学生对父母生育二孩的认可程度。大多数中学生二孩态度积极正面。当问及“假如父母准备要二孩儿,你的态度是什么”时,学生选择“很高兴”的占56.7%,选择“无所谓”的占27.5%,选择“不高兴”和“坚决反对”的占11.1%,选择其他的占4.6%。但是和小学生(66.8%)相比,中学生选择“很高兴”的比例减少了10.1%。

(四)群体差异方面值得关注的地方

女生的明星崇拜现象更为突出;家庭人数3人以下家庭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消极的特征;城市学生在生活满意度、责任感、是非观念、基本文明素养、对老师和家长教育的接纳力都不如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逊于非独生子女。

1.女生偶像崇拜问题更值得关注

调查显示,男生最喜欢的榜样/偶像依次是:父母(23.4%),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20%),游戏、电影、动画片或书中的虚拟人物(16.2%),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15.3%),老师(10.3%),科学家(7.0%),商界名人或企业家(2.4%),技术人员(1.2%)。女生最喜欢的榜样/偶像依次是: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30%),父母(23.7%),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14.2%),老师(12%),游戏、电影、动画片或书中的虚拟人物(10.5%),科学家(3.7%),商界名人或企业家(1.6%),技术人员(0.3%)。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是女生最喜欢的榜样/偶像,被男生排在第四位。男生和女生在涉及偶像行为的道德判断时也存在差异。当问及“对于你喜欢的明星,即使有负面报道或者违背道德观念的行为,你也是会支持他们的”时,女生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比例(42.4%)高于男生(36.3%)。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审美价值观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当问及“我们正处在一个靠颜值和刷脸生存的时代,你认同这种看法吗”时,女生选择“完全认同”和“基本认同”的比例(50.6%)高于男生(41.5%),女生选择“不太认同”和“很不认同”的比例(49.5%)低于男生(58.5%)。

上述结果说明男生与女生有不同类型的偶像崇拜对象,相对于男生,女生的偶像崇拜更不理性。

2.家庭人数3人以下家庭孩子的发展状况值得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发展影响因素,问卷设计了家庭组成人数这一人口统计学变量,设置的家庭人数为3人以下、3人、4人和5人以上。

调查发现,和其他人口数量家庭相比,家庭组成人数为3人以下的家庭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需要关注。这类家庭的孩子生活整体满意度低,3人以下家庭孩子和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χ2=14.19,df=3,p<0.01),具体表现在这类家庭的孩子对生活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88.6%)低于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92.9%),感到“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11.4%)高于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7.1%)。

这类家庭的孩子审美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偶像崇拜方面和其他类型家庭孩子存在差异。调查发现3人以下家庭孩子和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审美价值观存在差异(χ2=24.15,df=3,p<0.001),具体表现为3人以下家庭的孩子选择“完全认同”和“基本认同”“我们正处在一个靠颜值和刷脸生存的时代”这一观点的比例(55.7%)高于其他家庭类型的孩子(41.2%)。3人以下家庭孩子和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劳动价值观存在差异(χ2=16.60,df=3,p<0.01),具体表现为3人以下家庭孩子愿意做些力所能及家务的比例(84.8%)低于其他家庭类型的孩子(92.0%),认同“自己学习好就行,家务活让妈妈来做”的比例(8.2%)高于其他家庭类型的孩子。3人以下家庭孩子和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偶像崇拜存在差异(χ2=21.84,df=8,p<0.01),3人以下家庭孩子崇拜的榜样/偶像排在第一位的是游戏、电影、动画片或书中的虚拟人物(24.2%),其他类型家庭孩子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23.7%),选择虚拟人物的仅占12.8%。

这类家庭的孩子宽容友善、诚实守信等品质有待加强。调查发现3人以下家庭孩子和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在宽容友善方面存在差异(χ2=14.11,df=3,p<0.01),在帮助了同学,同学没有说“谢谢”的情况下,15.3%的3人以下家庭的孩子表示下次不会再帮了,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的选择比例仅为7.8%。3人以下家庭孩子和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在诚实守信方面存在差异(χ2=18.04,df=2,p<0.001),当交作业时发现自己的作业没写完时,9.6%的3人以下家庭的孩子谎称“忘记带了”,其他类型的家庭的孩子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只有3.5%。

这类家庭的孩子课余时间学习活动少,刷手机多,无所事事的多。调查发现3人以下家庭孩子和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在课余做什么事情方面存在差异(χ2=15.15,df=5,p<0.05),具体表现为3人以下家庭孩子学习看书时间(16%)明显少于其他类型家庭孩子(26.7%),听音乐、看电视和玩游戏时间(41.7%)多于其他家庭类型孩子(38.5%),课余时间刷手机的(11.5%)多于其他类型家庭孩子(7.4%),无所事事的(3.8%)也多于其他类型家庭孩子(1.8%)。

这类家庭的孩子和父母沟通不好,父母也不能以身作则。调查发现3人以下家庭孩子和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在亲子沟通方面存在差异(χ2=33.67,df=3,p<0.001),具体表现为3人以下家庭孩子和父母无话不谈沟通融洽的比例(36.1%)低于其他类型家庭孩子(44.3%),基本无法沟通的比例(7.6%)高于其他类型家庭孩子(1.7%)。3人以下家庭的家长和其他类型家庭的家长在以身作则方面存在差异(χ2=13.13,df=3,p<0.01),3人以下家庭的家长做得很好的比例(44.9%)低于其他类型家庭家长(54.8%),做得不好,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比例(6.3%)高于其他类型家庭家长(3.6%)。

3.城市学生很多方面表现不及农村学生

城市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县镇、农村学生存在差异(χ2=32.73,df=6,p<0.001),城市学生对生活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91.9%)低于县镇(93.4%)和农村学生(93.7%)。

城市学生宽容友善、爱护卫生、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表现不及县镇及农村学生。调查显示,城市和县镇、农村学生解决矛盾的方式存在差异(χ2=53.00,df=8,p<0.001),当和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矛盾时,城市学生选择“冷静下来,主动跟他和好”的比例(81.3%)小于县镇(83.7%)和农村(86.1%)学生;选择“记恨在心,找机会跟他作对”的比例(2.9%)高于县镇(1.4%)和农村(1.1%)学生。城市和县镇、农村学生在宽容友善方面存在差异(χ2=185.37,df=6,p<0.001),在帮助了同学,同学没有说“谢谢”的情况下,9.8%的城市学生表示下次不会再帮了,这一比例高于县镇(8.2%)和农村(4.5%)。城市和县镇、农村学生诚实守信方面存在差异(χ2=137.08,df=4,p<0.001),当交作业时发现自己的作业没写完时,5.0%的城市学生谎称“忘记带了”,这一比例高于县镇(3.7%)和农村(1.3%)。

城市学生对二孩的接纳度和县镇、农村学生存在差异(χ2=127.61,df=8,p<0.001)。对于二孩的到来,城市学生表示“很高兴”的比例(52.6%)低于县镇(61.1%)和农村(72.5%),不高兴的比例(8.5%)高于县镇(7.7%)和农村(3.9%),坚决反对的比例(7.4%)高于县镇(4.5%)和农村(2.5%)。

城市学生对演艺明星的偶像崇拜更为严重。调查发现城市和县镇、农村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存在差异(χ2=24.15,df=3,p<0.001),具体表现为城市学生完全认同和比较认同“我们正处在一个靠颜值和刷脸生存的时代”这一观点的比例(43.7%)高于农村(34.9%)学生,和县镇学生基本相当(44.7%)。城市学生和县镇、农村学生偶像崇拜存在差异(χ2=124.16,df=16,p<0.001),城市学生崇拜的榜样/偶像排在第一位的是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县镇和农村学生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

城市学生和县镇、农村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差异(χ2=50.30,df=6,p<0.001),具体表现为城市学生愿意做些力所能及家务的比例(88.7%)低于县镇(93.5%)和农村的学生(95.4%),认同“自己学习好就行,家务活让妈妈来做”的比例(4.4%)高于县镇(1.9%)和农村的学生(1.7%)。城市学生和县镇、农村学生卫生习惯存在差异(χ2=116.29,df=6,p<0.001),在校园里看到垃圾,能做到随手捡起来放进垃圾桶的,城市学生(70.3%)不及县镇学生(79.5%)和农村学生(86.8%)。城市学生和县镇、农村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存在差异(χ2=68.18,df=6,p<0.001),当问及“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也没有车辆通过,你会怎么做”时,选择“闯过去”的比例,城市学生(10.6%)高于县镇学生(8.9%)和农村学生(3.3%)。

4.独生子女群体在个人品质发展方面不及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宽容友善、诚实守信、遵守规则等方面不及非独生子女。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宽容友善方面存在差异(χ2=15.17,df=4,p<0.01),当和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矛盾时,独生子女选择“冷静下来,主动跟他和好”的比例(82.5%)小于非独生子女(83.9%);选择“记恨在心,找机会跟他作对”的比例(2.7%)高于非独生子女(1.3%)。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的接受度存在差异(χ2=17.11,df=4,p<0.01),独生子女选择“全部接受,心存感激”的比例(22.6%)低于非独生子女(27.9%);选择“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很反感”的比例(4.1%)高于非独生子女(3.6%)。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存在差异(χ2=20.65,df=3,p<0.001),当问及“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也没有车辆通过,你会怎么做”时,选择“闯过去”的比例,独生子女(9.6%)高于非独生子女(7.0%)。

独生子女对二孩的接纳度和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异(χ2=136.33,df=4,p<0.001)。对于二孩的到来,独生子女“很高兴”的比例(55.5%)低于非独生子女(64.9%),坚决反对的比例(8.2%)高于非独生子女(2.7%)。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卫生习惯存在差异(χ2=44.5,df=3,p<0.001),在校园里看到垃圾,能做到随手捡起来放进垃圾桶的,独生子女(73.1%)不及非独生子女(80.6%)。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诚实守信方面存在差异(χ2=36.23,df=2,p<0.001),当交作业时发现自己的作业没写完时,4.8%的独生子女谎称“忘记带了”,高于非独生子女(2.7%)。

四、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榜样教育和价值引导,尤其关注手机、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根据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榜样和价值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榜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不是单单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够完成的,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才能完成。

青少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调查发现家庭和课余生活与青少年崇尚什么样的价值观、喜欢什么样的人密切相关。和家长沟通融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正向的价值观。调查发现,和家长沟通融洽的学生中,34.7%的基本认同“靠颜值和刷脸的时代”;在沟通困难和无法沟通的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62.2%和70.1%。和父母沟通融洽的学生中,也较少把演艺明星作为崇拜的对象;和父母沟通困难的学生更多地把演艺明星作为崇拜的对象。

当前,手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视。调查发现,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和价值观影响巨大。课余时间喜欢刷手机的学生70.8%认同 “靠颜值和刷脸的时代” ,喜欢看书、学习的学生仅有29.6%的认同这一观点;喜欢刷手机的学生37.4%崇拜歌星影星,喜欢学习看书的这一比例仅为12.5%。

文化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57.3%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的学生基本认同“我们正处在一个靠颜值和刷脸生存的时代” 这一观点,29.9%的学生把演艺明星作为偶像的首选;而愿意了解传统文化的学生只有38.6%的学生认同这一观点,把演艺明星作为偶像首选的比例为21.3%。调查还发现平时喜欢看新闻的学生中,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当作自己的榜样/偶像的比例最高。因此健康、正能量的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指引作用,家长通过发展孩子健康的阅读与欣赏,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理性的人生价值观。

在对青少年进行价值教育时,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挥思想品德课主渠道作用,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提高青少年辨是非、知对错的能力,使其可以甄别正向能量的大众传媒信息,学会在鱼龙混杂的信息化社会中自我保护、免受伤害;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时政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学校教育应关注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意识和心理需要,创新德育方式方法

“立德树人”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当今教育中“人”的迷失是德育实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德育存在内容上脱离学生年龄实际、道德实际、生活实际的倾向,方法上存在单调、僵化的弊端,这些都缘于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认识不够。在当今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要想提高德育实效,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所思所想,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要热爱和关心每一位学生,做到对他们一视同仁。学校要了解当前青少年的需要和特点,努力构建新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变单向灌输、权威式教育方式向双向互动、尊重接纳转变。

学校要注重加强学生时政素养的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学校要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梦教育、人生规划教育。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提高青少年对于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保护和完善自我。

德育工作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因性施教。针对女生价值观的迷失、单亲或者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城市学生问题、独生子女等不同群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增强德育实效。

(三)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中小学生正常休息、睡眠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娱乐时间偏少,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过度焦虑、抑郁、厌学等情绪,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有研究发现,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课业负担重;(2)家庭教育失误;(3)身心发展不平衡。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许多学生经常感到头晕、乏力、睡眠不足、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心理压力大。[2]课业负担不仅仅是学业负担,也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负担”。因为在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学生无暇顾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容易导致责任感缺失,会使学生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无法发展健全人格,从而很容易陷入价值观迷失、道德判断能力低下的状况。

有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的结果显示,首先,从家庭层面看,父母冲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经济水平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在压力因素中,未来信心水平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期望的压力和学业压力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着想,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应注重培养青少年对未来的积极预期和自信心,而不宜设立过高的教育目标,使其承受过重的学业压力。群体因素不仅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调节作用,间接影响其他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强度。群体因素会对心理健康产生“马太效应”,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并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3]只有切实“减负”,才能真正实现育人为本的目标。让学生在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发展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四)加强对课余生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和引导

调查显示,中学生课余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听音乐、看电视和玩游戏,然后是学习、看书,其次是户外运动。在课余生活方面,从小学到中学存在三个较为显著的变化趋势:第一,课余时间最喜欢学习读书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减少;第二,课余时间最喜欢户外运动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减少;第三,课余时间最喜欢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刷手机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增加。

超过四成的学生觉得每天的运动时间不太够、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超过三成的学生觉得每天的精力不太充沛,经常使用手机和经常玩游戏的同学更显精力不济。大量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生活方式越健康,心理就越健康。[4][5]良好的生活方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保证,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发展与完善。[6]因此,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教育,保证学生的睡眠和锻炼时间,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五)重视青少年互联网环境社会共建机制的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中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手机,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比例也接近九成。学生运用网络的普及程度、熟练程度以及对网络运用的认知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学生对网络内容的娱乐与求知需求并存。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 年6 月,我国网民10-19 岁群体占比已达到19.4%。[7]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和参与社会过程中已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何发挥其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作用,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8]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和睦程度,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媒体素养有着正面的影响。学生在上网过程中,虽然有着一定的学习型倾向, 但依旧存在着以娱乐为主的现象,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家长要运用科学方法对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加以正确引导。一方面,应允许孩子适当使用手机,但要进行适当监督引导,对利用的方式、内容、时间等要有具体约定。另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在要求孩子不玩手机、不玩游戏的同时,自己尽量不要玩。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通过谈话聊天、户外运动、集体活动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扩展孩子的生活空间,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过度依赖新媒体、沉迷于网络世界中。

为了抵御手机、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学校应该为父母或监护人提供家长网络教育计划,以便在家庭里能更好地指导青少年的上网活动。研究机构或专业组织要协助家长制定家庭网络教育计划,包括如何共同使用新媒体,怎样辨别不良和虚假信息,如何保护个人与家庭隐私等。

此外,应积极推动青少年网络环境的社会共建机制,让网络成为青少年发展和成长积极促进因素。在国家监管、行业自律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形成国家监管、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的互动机制,提供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相关行业应结合当前青少年的新媒体使用特点,可以尝试推出相关的青少年专属智能手机设备和手机应用系统,设立青少年专属网站,规范网站内容,强化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也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设立网络行为规范,指导人们的上网行为,净化网络环境。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双刃剑效应日益显现,因此,全社会必须协同一致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教育、引导和监督,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注青少年所思所想、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新时代需要全社会共同完成的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使命。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中学生青少年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青少年发明家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