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民族性及音乐特色分析
2019-01-08阎冰
阎 冰
[内容提要]《南国印象》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以西南少数民族音调为基础而创作的一组钢琴组曲,蕴含深邃的民族特性,具有非常卓越的艺术价值。基于此,本文在简要分析《南国印象》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钢琴组曲《南国印象》的演奏特色。
组曲是音乐作曲家创作钢琴音乐时较常使用的一种曲式结构,而钢琴组曲的创作技法伴随着钢琴音乐领域的不断发展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朱践耳先生创作的钢琴组曲《南国印象》主要包括五个乐章,是对五个少数民族民歌的性格化处理,分别是《花之舞》、《哄娃娃调》、《童嬉》、《情歌》和《阿哩哩》。钢琴组曲《南国印象》的创作融入了多调性叠置、非三度叠置等西方和声处理技法,展现出一幅意境深远、形象生动的唯美画卷。钢琴组曲《南国印象》的准确演奏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传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南国印象》的民族性分析
朱践耳先生于1992年结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音调和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而创作的钢琴组曲《南国印象》,主要是由《花之舞》、《哄娃娃调》、《童嬉》、《情歌》与《阿哩哩》五个乐章组成,涉及的主题材料包括我国西南地区五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是对少数民族民歌的性格化、艺术化处理,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体现在组曲的主题旋律、节奏等多个方面,也是对我国少数民族风情、民族语言的充分展现。
(一)主题旋律的民族特性
钢琴组曲《南国印象》的创造基础是我国西南地区五个少数民族的原始歌曲,《花之舞》是《南国印象》的第一乐章,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国贵州地区布依族的民歌《好花红》,主要是在《好花红》主题旋律的基础上添加了旋律加花、装饰音等变奏,融入了复调运用、迷糊调性等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花之舞》乐章的主题是以上行四五度的大跳紧接下行小三度旋律开始,而在演奏过程中,声部织体旋律变奏的丰富变化、大二度的装饰音与空五度柱式和声织体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布依族的民族韵味和音乐的壮丽、委婉。
例1.《花之舞》主题片段
《花之舞》片段:
从例1来看,《花之舞》乐章的主题旋律融入装饰性润腔,主要是借助倚音来实现,是对民歌演唱中润腔的模仿。乐曲的第二变奏是由21小节开始,乐曲旋律主要是采用固定旋律变奏。在乐曲演奏过程中,第二变奏主题旋律的声部是以左手声部为主,右手保持“锣鼓”旋律的间奏。同时,“锣鼓”旋律主要是采用大三度和小二度、小二度和纯四度的和弦结构,左手声部以纯四度音程进行交替。
《哄娃娃调》的创作主要是对佤族原始民歌《摇篮曲》的改编,整个乐章主要是采用平稳圆润的音乐旋律,旋律跨度较小,以级进为主,具有强烈的佤族民族风味特色。在演奏过程中,左手下方声部需采用柱式和弦固定音型交替演进,不需出现四五度的大跳。
例2.《哄娃娃调》旋律片段
从例2来看,《哄娃娃调》旋律的第二次陈述依然是以固定旋律变奏为主,不同之处在于音区的改变。在旋律第二次陈述中,音区从高音区降至中音区小字2组的音区,而且与旋律第一次陈述时的演奏相比,旋律第二次陈述时左手伴奏音区也降低一个八度。
《童嬉》的创作是对哈尼族童谣《赶街去》的改编,生动演绎出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从旋律声部分析,《童嬉》的右手旋律声部与童谣《赶街去》相同,主要是由四声均等音阶构成,而童嬉形象的展现主要是依托纯四度和半音的叠置。从特征分析,《童嬉》中动机的表现主要是借助四度音程和倚音装饰音,并贯穿于整首乐曲的演奏中。乐曲和声采用核心音程、异调配置与双调性融合的设计,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我国少数民族的特性进行有机结合,具有现代性、民族性等特征。
例3.《童嬉》片段
从例3来看,在《童嬉》主题旋律的演奏中,左手伴奏主要是采用错音分割形式的分解音型,并融入了民族素材,创作手法较为新颖,是对现代音乐创作技巧与民族音乐风格的完美结合。
《情歌》的创作是对彝族民歌《阿妹歌声甜如蜜》的改编,颇富民族特色。《情歌》主题旋律中运用的切分与三连音节奏,是对我国彝族民歌个性化节奏特点的充分展现。《情歌》的创作并未大幅度改变山歌的基本音调,依然保持彝族民歌《阿妹歌声甜如蜜》的原有音调,旋律跌宕起伏。
例4.《情歌》片段
从例4来看,《情歌》乐章中每一句的开始都是采用一个长音,通过改变触键力度,创造出虚实对比跌宕起伏的音响效果。《情歌》演奏过程中,左右手不断重复分解和弦形式,但和弦高低有一定区别,而润色旋律则主要是对彝族男女相互逗趣场面的烘托。《情歌》的整体旋律较为完整,乐曲的主题旋律在不同音区声部间模仿呼应,而开放性结尾给听众留下联想、想象的空间。
《阿哩哩》的创作是对纳西族民歌的改编,乐曲的旋律变奏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阿哩哩》是在保持民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托卡塔式手法对纳西族民歌《阿哩哩》的改编,运用装饰性变奏,音乐形式简单明了,生动演绎出纳西族人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场景以及喜悦的心情。
(二)节奏的民族特性
钢琴组曲《南国印象》的旋律节奏因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保留,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征,并且5个分曲所体现出的民族特性有着明显差异。《花之舞》的节奏特点主要体现在间奏中的锣鼓和弦,在钢琴上模仿布依族人在热闹喜庆的节日击打铜鼓的声音以及铜鼓发出的声音(见例5)。
例5.《花之舞》鼓声片段
《哄娃娃调》的旋律节奏主要是采用节奏对空、交叉节奏的形式,节拍变化较为频繁,并且节奏节拍律动的变化较为自由,具有印象派的音乐特点。《哄娃娃调》中左手声部主要是采用固定音型在不同音区重复的形式,节拍频繁切换,充分展现出佤族人民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作为钢琴组曲《南国印象》中的一个重要片段,《童嬉》的节奏特点主要体现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交替演进。从整体上来看,《童嬉》整体节奏趋于平稳,固定音型的运用较多,节拍切换较少。特别是《童嬉》后半段主题出现的固定音型3/4节拍与民歌2/4节拍有很大差异,伴奏音型主要是采用3/4节拍,而在乐曲的旋律声部则主要是采用2/4节拍。《童嬉》再现部的节奏并未作出改变,依然沿用原来的节奏,生动刻画出儿童嬉闹的场景。
《情歌》的节奏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拍子的自由,具有较强的即兴性和变现力。《情歌》乐谱中并未标记小节线与节拍,整体节奏简练,具有山歌的节奏特点,给演奏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
《阿哩哩》的节奏特点是节奏较为规整,主要是采用前短后长、前紧后松的节奏型。《阿哩哩》引子部分的节奏音符随着乐曲演奏的进行,出现由多至少、由疏至密的变化,节奏由慢到快,以固定音型为主。对于《阿哩哩》的主题节奏音型,基于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与现代音乐创作技巧的有机结合,主要是采用托卡塔式的快速节奏音型,固定音型贯穿于整首乐曲。《阿哩哩》主题部分的节奏主要是运用左手三十二分音符配合右手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促使整首乐曲的音乐性大幅度提升,但也增加了乐曲演奏的难度。
二、钢琴组曲《南国印象》的演奏特色研究
钢琴组曲《南国印象》在保留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演奏者对《南国印象》的音乐层次、触键、踏板等各方面有很好的把握,以便增强演奏效果。
(一)演奏中的音乐层次的把握
钢琴组曲《南国印象》包含的《花之舞》、《哄娃娃调》、《童嬉》、《情歌》、《阿哩哩》五个分曲改编自不同少数民族原始民歌,在民族性、音乐性等方面有一定区别,需要演奏者充分了解、准确把握不同分曲的音乐层次,确保演奏者能够做到对《南国印象》组曲的完美演奏。其中,《花之舞》乐曲的整体结构主要是采用远—近—远的结构形式,以单声部开始,在间奏转入第一变奏过程中,演奏者应以右手为伴奏声部,而用左手弹奏乐曲的主题旋律。同时,在演奏《花之舞》过程中,演奏者应突出主旋律,注重不同声部中不同音色的表现,低声部模仿打击乐,中声部的卡农模仿弦乐器,高声部模仿木管乐曲,八度和弦模仿铜管乐曲,充分借助乐曲演奏中不同调性间的融合撞击营造出相应的乐曲情境,促使听众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现。
与《哄娃娃调》相比,《童嬉》更偏重于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也是对儿童奇思妙想、灵巧、活泼这一性格特征的形象展现。在《童嬉》乐曲演奏过程中,对不同音区的装饰音需一气呵成,注意情绪的内在统一,准确把握节奏的快慢与情绪的衔接,以便生动刻画出儿童嬉闹的欢乐场景。
根据例6可以看出,在演奏《童嬉》乐曲时,演奏者需注意左手伴奏节奏的均匀性,根据乐曲演奏需要,准确把握ff、fp、sff等力度强弱的变化,并且从24小节开始演奏者的右手要强调保持音的声部。对于《童嬉》引子结束部分的演奏,演奏者应运用速度较快的十六分音符ff强奏,充分利用ff、sff等力度强弱的改变描绘出儿童渐行渐远的嬉戏场景。
对于钢琴组曲《南国印象》中《情歌》乐曲的演奏,演奏者需准确把握乐曲中不同声部的音乐层次,强调声部间的关联性,注重声部的强弱需求,比如第一声部与次声部的同时演奏,演奏者需在准确把握两个不同声部的旋律节奏的同时,让第一声部强于次声部,把握好演奏力度,以便奏出空灵的音响,形象展现出彝族青年男女朴实纯洁的情感,生动刻画出彝族青年男女情歌对唱的场景。
例7.《情歌》片段
《情歌》第二句:
从例7来看,在《情歌》演奏中,对于第14小节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左手的保持音随着演奏的进行,保持音的时值逐渐由四分音符向二分音符变化,通过加大触键力度,促进保持音时值的饱满。为增强《情歌》演奏的音响效果,演奏者应准确把握倚音、装饰音与三连音的切换等演奏难点,设计好乐曲演奏的力度层次。《情歌》第二句主要包括一个五音叠置与二度的民族和声,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以右手演奏彝族民歌旋律,以左手伴奏和声,将倚音作为主题旋律的装饰音,借助小臂的力量弹奏主音,并且倚音装饰音的触键力度要小,离键速度要快。
《阿哩哩》的音色强调声音的颗粒性,需要演奏者在乐曲演奏中准确把握左手伴奏力度的均匀适度,促进演奏音色干净度的提高。在《阿哩哩》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准确把握引子部分弹奏时的触键力度,充分表现情绪的强烈起伏变化,突出旋律声部,并借助触键力度的加大,弹奏出饱满的旋律声部。对于《阿哩哩》乐曲中音色要求干净的部分,演奏者在乐曲演奏时触键力度要小、有弹性。对结尾部分的弹奏,需利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触键力度,借助肩膀的力量弹出fff力度。《阿哩哩》的主题部分在演奏时,主要是采用平稳进行的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要求演奏者的左手弹奏省略三音的阿尔贝蒂低音,平稳演奏主题部分的分解和弦,促进演奏音响效果的增强(见例8)。
例8.《阿哩哩》主题片段
(二)演奏中触键与踏板的把握
《花之舞》是融合民族旋律和西方创作手法而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要求演奏者准确把握演奏中的触键和踏板等方面,突出乐曲旋律的歌唱性。对于《花之舞》主题部分的演奏,演奏者需利用内在的力量弹奏出空灵的音色,强调21小节开始后左手声部旋律的连贯性。对于从58小节开始的再现部分,演奏者需在演奏时将再现部分的主题旋律移高八度,双手以指肚触键,而乐曲演奏过程中则是以手腕带动手指弹奏,准确把握ff、sff、pp等力度强弱的变化。在尾声部分演奏时,演奏者需利用手臂的力量进行触键,保证结尾和弦强奏的强有力。在演奏《花之舞》的第一变奏部分时,演奏者应注意和声的纵向变化与线性运动,左手部分以双音级进(见例9)。基于《花之舞》的整体音乐风格,演奏者应保证踏板部分的连续性,合理把控踏板交替的频率,中间和弦乐段的踏板要干净利落,以便弹奏出空灵、干净的音响效果。
例9.《花之舞》第一变奏部分
《哄娃娃调》的音色触键特点体现在连贯性,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哄娃娃调》时,利用柔软的指腹连贯弹奏旋律。对于《哄娃娃调》主题的表现,演奏者要以指腹触键的轻柔方式进行弹奏,手指不能垂直下键,否则演奏音色会极为生硬干涩。在演奏时,演奏者应采用四度级进交替的节奏弹奏左手声部,左手触键双音要轻柔整齐,触键力度要把握好,采用分手弹奏整首乐曲中五个乐句的主题,以便深刻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见例10)。
例10.《哄娃娃调》乐句片段
《哄娃娃调》的第一变奏部分是从12小节开始,紧张的和声部分与急剧变化的音区增加了演奏难度。为保证乐曲演奏出的音响效果,要求演奏者把握好触键力度,深入研究朴实连贯音响效果的弹奏技巧,合理控制左右手音的奏出时间点,左手柱式和弦伴奏的触键要轻柔,弹奏要饱满,以便生动刻画出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安静场景。
对于乐曲《童嬉》的演奏,需注意主题第一次陈述、左右手触键等几个重点的把握,保证乐曲弹奏的音响效果。在《童嬉》主题第一次陈述过程中,演奏者应注重左手与右手在旋律节奏上的错落交替,把握好触键力度,保证演奏中音色颗粒感的适宜,采用分手单独弹奏旋律,左手旋律要干脆且有弹性,准确把握左右手弹奏的合并以及弹奏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形象刻画出儿童灵敏、活泼的性格特征(见例11)。
在乐曲《情歌》演奏中,演奏音色要明亮轻巧,要保证声部间的主次分明,把握好节奏的自由度。要求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需保证右手旋律音色的缥渺空灵,模仿声部的音响要弱于旋律声部的音响,把握好轻柔的左手伴奏音色与双手的自由节奏,合理把握旋律节奏的收放自如,避免弹奏中出现赶节奏或节奏拖沓等现象,以便生动刻画出青年男女互生爱意却矜持有度的场景。同时,在演奏《情歌》时,演奏者要注意左右手琶音的流畅,把握好不同声部的弹奏音效,随着旋律节奏的演进,合理控制踏板的层次,分句分手强化练习分声部的弹奏,控制好左手声部的和声变化,把握好演奏中情绪的改变,注意演奏中的小切分与装饰音,揣摩不同乐句所蕴含情绪、情感的变化,以便增强乐曲演奏质量。
在演奏《阿哩哩》的最后一段再现部时,演奏者需保证再现部弹奏情绪与呈示部弹奏的相同,增加织体厚度,把握好触键力度,借助肩膀的力量对再现部的和弦进行强奏,把握好情绪的转变(见例12)。
例12.《阿哩哩》再现部
对于《阿哩哩》这部具有浓郁南国风情的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奏者应准确掌握乐谱标记的音乐术语,深入研究乐曲的情绪意境,体会少数民族原始民歌的风格,挖掘乐曲的内涵,促使听众能够从中收获情感体验。
结 语
钢琴组曲《南国印象》的创作融合了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民歌风味以及现代的西方创作技法,是对音乐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通过研究和学习朱践耳先生的《南国印象》,有助于人们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担负起传承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