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位病性法在老年性尿路刺激征中的应用
2019-01-08赵敏
赵 敏
老年性尿路刺激征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以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不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因为泌尿系统疾病、精神神经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如Reiter综合征、Behcet综合征等。老年性尿路刺激征临床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尿路刺激征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非感染性尿路刺激征是经检查确切排除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病症。
刘宝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首批全国名中医,独创性地提出病位病性中医论治理论,旨在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发展。笔者跟师多年,老师运用病位病性辨证法治疗老年性尿路刺激征,临床疗效显著,简单易学,病位病性辨证论治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
1.病位病性辨证法
中医传统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病因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刘宝厚教授通过对中医传统辨证方法的剖析研究,认为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明确疾病的部位(病位)和辨明疾病的病变性质(病性),如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表里;六经辨证中的三阴、三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气、血;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都属于病位辨证的范畴,寒、热、虚、实、风、痰、燥、湿、瘀、毒等都是属于病性辨证的内容。把病位与病性辨证结合起来,实行病位病性辨证法,是对传统辨证方法的整合和升华,能达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给学习中医提供了一种通俗易懂、易于掌握、便于交流、实用性强的辨证新方法[1]。
2.病位病性法论治老年性尿道综合征
老年性尿道综合征是以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适为主要特征,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老年女性。中医认为,该病多因膀胱湿热所致,以实证居多,迁延日久,亦可表现为虚中夹实之证。初期或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多属实证;病情迁延或素体虚弱,因脾肾亏虚所致者,多属虚证。就病程而言,一般新病属实,久病多虚,但虚证患者常因外感、情志等因素而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等证。我师刘教授认为,对于感染性尿道刺激征需采取中西药有机结合治疗,将西药的杀菌、抑菌作用和中药的扶正祛邪药物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仅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复发,并根治。我师在治疗时,对于实证者,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为主;对反复发作者,应当扶正祛邪,特别是反复再发的尿路感染,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治疗既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又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复发。
临床具体分型如下[2,3]:(1)膀胱湿热证:①症候:发病急剧,尿频尿急、排尿灼热刺痛,甚或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往来,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②本病病位在膀胱,病性属湿热。③治则:清热利湿通淋。④方药:清热通淋汤加减。(2)气虚湿热证:①症候:尿频、小便淋漓不尽,排尿不适等症时轻时重,遇劳即发或加重,夜尿频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病程缠绵,舌淡,脉细弱。②病位在脾、肾,病性属虚实夹杂,气虚+湿热。③治则:补益脾肾,清利湿热。④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3)肝郁气滞证:①症候:尿频、排尿不适,少腹胀满,胸闷不舒,烦躁失眠,舌红苔白,脉弦细。②病位在肝,病性属气滞火热。③治则:疏肝行气,泻火清淋。④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4)冲任不调证:①症候:尿频、排尿不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面部潮红,背部畏寒怕冷,舌红苔白,脉弦细。②病位在肾,病性属阳虚冲任不固。③治则:温阳固肾、调理冲任。④方药:二仙汤加减。(5)阴虚湿热证:①症候:尿频、尿急、尿痛,尿色黄赤,手足心热,腰酸腿软,咽干唇燥,舌红少苔,脉细数。②病位在肾、膀胱,病性属阴虚+湿热。③治则:滋阴补肾,清热利湿。④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3.病案举偶
病案1:朱某某,女性,61岁。2018年7月27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当地医院诊断为“尿路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1周后,复查尿常规正常,患者症状消失。2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刺痛,自服“左氧氟沙星胶囊”后上症无缓解,故来门诊就诊。症见尿频尿急、排尿灼热刺痛,少腹胀痛,口苦,腰部不适,舌红,苔黄,脉细数。尿检:白细胞(+++),亚硝酸盐(+),细菌(少量)。西医诊断:急性膀胱炎。中医诊断:淋证,证属膀胱湿热。病位在膀胱,病性属湿热。治当清热解毒,利湿通淋。药用:清热通淋汤加减。组成:忍冬藤30g,萹蓄15g,瞿麦15g,乌药10g,益智仁10g,柴胡15g,黄芩10g,金银花15g,生地榆20g,龙葵15g,海金沙15g,滑石15g,甘草6g。3剂,水煎,早中晚服用。
二诊:服中药剂后,尿频、尿急、尿痛及少腹胀痛感均明显减轻,口苦不明显,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将上方调整为:黄芪30g,当归15g,忍冬藤15g,乌药10g,益智仁10g,柴胡15g,黄芩10g,生地榆20g,龙葵15g,红景天15g,甘草6g。6剂,水煎早晚服。
三诊:再次服中药后。患者上述症状均消失,无明显不适,复查尿常规正常。二诊原方3剂巩固疗效,此后再未服药,病情痊愈。
按语:该病例病位病性辨证论治,病位在肾、膀胱,病性属下焦湿热,气化不利,根据病位病性确定治则为清热利湿、固摄通淋。方中忍冬藤、滑石、金银花、生地榆、龙葵、海金沙清热利湿,萹蓄、瞿麦通淋利尿,乌药、益智仁温肾固摄,柴胡、黄芩、甘草和解少阳,梳理气机。二诊减清热利湿用药,加黄芪、当归、红景天益气养血、补肾固精。全方配伍严谨,加减灵活,临床疗效显著。中药治疗尿路感染有一定优势,特别对一些已经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尤为适宜,而且中药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患者受益匪浅。
病案2:党某某,女性,56岁。2018年5月16日初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下腹部不适感,经当地医院诊断为尿路感染,抗感染治疗后上症有所缓解。之后患者反复出现上症,患者均未行相关检查,自行口服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及三金片后缓解,但仍反复发作,遇劳后则加重。近半月,患者劳累后上症再次加重,遂入我院治疗。症见面色晦暗,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尿频、尿痛,排尿时下腹不适,小便短少,夜尿增多,舌淡略胖,苔白,脉细弱无力。尿检示:白细胞(++),蛋白(-),细菌(-)。西医诊断:泌尿道感染,中医诊断:淋证,证属脾肾气虚,湿热留恋。病位在脾、肾,病性属虚实夹杂,气虚+湿热。法当补益脾肾,清利湿热。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45g,当归15g,党参15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生地榆15g,乌药10g,益智仁10g,龙葵15g,海金沙15g,萹蓄10g,瞿麦10g。5剂,水煎早晚服。
二诊:服中药剂后精神佳,疲乏无力感减轻,尿频、尿急、排尿不适感明显缓解,舌质淡,苔白,脉细微弱。复查尿检:白细胞(-)。将上方调整为:黄芪30g,当归15g,党参15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生地榆15g,乌药10g,益智仁10g,龙葵15g,海金沙10g,炒谷芽15g,焦山楂15g,红景天15g。5剂,水煎早晚服。
三诊:患者面色明显改善,疲乏无力感明显好转,尿频、尿急、排尿不适感完全缓解,食欲好转,夜尿较前减少,上方调整为:黄芪30g,当归15g,党参15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生地榆15g,乌药10g,益智仁10g,菟丝子15g,继服5剂。病情基本痊愈。
按语:该病例病位病性辨证论治,病位在脾肾,病性属脾肾亏虚、湿热下注,根据病位病性确定治则为补益脾肾、清热利湿。方中黄芪、当归、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取补中益气之意,补中益气,乌药、益智仁温肾固摄,生地榆、龙葵、海金沙清热利湿,萹蓄、瞿麦利尿通淋。二诊、三诊加强补肾力量。用药层次分明,攻补兼施,相得益彰。刘宝厚教授认为该病迁延日久,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为湿热,治疗不及时不得当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故对于反复发作者,应用中药辨证论治,即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又可以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