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新要求*

2019-01-08芦千文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现代农业服务业

芦千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重要特征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需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韩长赋,2018)。对此,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部署。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变化,特别是2018年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重要产业路径,赋予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更多职能。既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也为其在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新作用提出更高要求。

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要把农业摆在突出位置。目前,农业发展问题主要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按照十九大、2018年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要求,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发展质量、效率及动力变革,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及经营体系。因此,需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技术及主体支撑。

一是为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提供支撑。持续性农业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取决于耕地质量,基础设施、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技术储备和应用水平等。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虽不可替代各级政府在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方面投入,但可促进各级政府加快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发挥耕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和信息化投资、新技术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作用。把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服务、农业基础设施管护运营服务、农业装备和信息化应用服务、新技术推广服务等作为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业务,通过服务链接型规模经营破解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和新服务进村入户的难题。如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现全程机械化,克服小农户规模障碍,将大型农机装备与小农户生产方式结合;通过为深松深耕、秸秆还田等作业服务提供补贴,培育上述环节作业服务业,可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资源利用技术在小农户生产中的推广。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方面拓展服务、创新服务、提高质量,为形成可持续性农业生产能力提供支撑。

二是为破解农业创新驱动瓶颈提供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也是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农业创新主体与农业创新应用主体分离①受农业产业特性和保障农业安全重要性的影响,多数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一般性的技术创新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公益性,决定了农业创新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机构。一般性的农业技术创新,多数也需要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而农业创新应用主体主要是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需完善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作为支撑。农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一直是农业创新驱动的瓶颈,导致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率低、农业创新需求传递不畅。要破解此瓶颈,需要以更贴近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成果转化应用率更高的服务,完善农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如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面向涉农企业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创新服务体系(网络)、创新公益性技术服务与经营性服务业务的结合形式等。要求把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健全完善农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体系结合,提高到建设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高度。需要大力支持发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领域的专业服务,培育农业创新服务主体,畅通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创新主体的需求传递渠道,增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协作,推动关键性、自主性、前瞻性、原创性、实用性和引领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的产业支撑(姜长云,2019)。

三是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建成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农业为服务对象,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能力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围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其发展质量。通过优质服务的集群集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推动农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助力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通过解决关键性、区域性服务短板,克服制约农业转型升级障碍,如发展废弃物资源化集中利用服务、标准化生产和质量信息追溯服务、仓储物流和产销衔接服务等,打通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路径。同时,通过发展品牌、金融、营销、设计和中介等高端服务业务,借助互联网、电商等新兴手段,提高农业发展层次。最终,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紧密贴合的农业服务链,发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助推器”的作用。

四是为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基础上,构建家庭、集体、合作及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未来,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通过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丰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成员构成,也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衔接现代农业提供渠道、创造条件。农业经营主体的加速分化,推动分化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需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层分类和网络联结发展,同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协同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须重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也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多支撑。如处理好服务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与服务小农户的关系;创新发展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拓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务,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通过打造高效、便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平台或网络,创造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错位竞争、分工协作、网络联结的环境,为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创造条件。

二、为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提供源头活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要“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因此,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服务于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助力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成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新引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新时代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把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作为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新动能的主要抓手和切入点。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作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重要措施②综合文件原文内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乡村新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包括“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提质增效,从农业附属地位成长为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量,从乡村产业体系薄弱环节成长为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的增长极点,成长为城乡产业融合、要素互动的“催化剂”“加速器”“润滑剂”。努力形成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引领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格局,推动农业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完善,为乡村各次产业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成为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的粘合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繁荣富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是农村各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增值和受益,需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载体打通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联结断点,推动城乡和农村内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在打通产业联结瓶颈、促进要素渗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芦千文,2019)。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过程,服务于培育乡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产业融合的新载体、新模式。其业务拓展,应注重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深入挖掘农业农村资源的新功能和新价值,如生态涵养、休闲娱乐、健康养老、观光体验等,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以新产品、新服务催发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农产品和乡村资源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其产业创新,应瞄准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服务体系,集中在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绿色技术、共享经济等领域,加快涌现融合渗透能力强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链下沉,改变农村只卖原料的格局。同时,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集成服务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性集成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和组织,为农业产业延伸、功能拓展和价值提升、业态创新等提供新平台、新载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

三是成为乡村就业创业置业的新选择。建设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要把调动本地乡土人才和各类返乡、城市人才在乡村就业创业置业的积极性作为着力点,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关键的“人气”和智力资源。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为各类人才在乡村就业创业置业创造良好条件,为农民深度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支撑。需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抓紧推进服务联结机制的创新,加强信用、担保、保险、信息、资金、法律、知识、产权、劳动、技术、订单和交易等服务环节;抓紧发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返乡创业园等,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协调解决用地、信贷、招工、引智等难题,为各类人才和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渠道、便利和支撑。同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也要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优先选择领域,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真正发展成“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乡村价值”的富民利民产业。为此,必须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要素市场建设,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列为促进乡村就业创业创新的优先支持领域,给予更多财政、税费、用地等政策支持。

三、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提供桥梁纽带

党的十九大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此做出专门部署,把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重要路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出,“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作为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提出“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在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③该文件提出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拓展小农户增收空间、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小农户扶持政策五方面措施。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推进面向小农户产销服务、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提升小城镇服务小农户功能五条。其中,提升小城镇服务小农户功能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如提升小城镇服务农资农技、农产品交易等功能,合理配置集贸市场、物流集散地、农村电商平台等设施。,主要措施就是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出要培育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向小农户产销服务,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为小农户提供定制化、专业化服务。为此,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顺应未来小农户的分化趋势和发展需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一是发展小农户紧缺服务业务。小农户与规模化经营主体的服务需求内容、结构、层次明显不同。要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作用,必须为小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满足小农户服务需求。需要把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紧缺服务作为未来发展重点。紧缺服务业务包括优质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农机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初加工、产销衔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保险担保和资金服务等,以及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的单环节、多环节及全程化托管等服务领域。围绕紧缺急需的服务业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把建立面向小农户的服务体系作为提高发展质量的主要方向。

二是重视小农户服务成长路径。从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演变规律可知,农业服务户和农户型组织是农业产中环节的优势服务主体。农业服务户是中国农户群体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农户分化的重要方向(芦千文,2018)。目前,在农机作业、农资零售等服务环节,农业服务户仍是主要供给主体。说明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一直是小农户的重要成长路径。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充分发挥小农户在服务供给中的作用,重视培育和扶持农业服务户和农户型服务组织,让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小农户的重要成长路径和衔接现代农业的重要选择。应加大对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户及相应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为小农户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创造良好环境。把农业服务户列入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扶持范围,形成农业服务户、农户型服务组织与其他各类农业服务主体错位竞争、网络联结的发展格局。

三是适应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小农户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为中国主要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处理好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关系,适应小农户兼业化的经营方式、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零散化的服务需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充分考虑到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设计,应通过服务方式、服务机制、服务体系的创新,将现代农业要素和生产方式导入小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中,实现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近年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各类涉农服务平台④主要是在乡镇或村里设置服务站点的农业服务超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等。迅速兴起,适应小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现代化农业服务帮助小农户实现与现代农业的衔接(芦千文,2018)。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今后发展方向的选择,应注重探索发展适应小农户的服务方式,大力培育服务一家一户、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

四是创新小农户服务联结机制。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带动作用,也是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重要渠道。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介入小农户生产经营过程,可以全面掌握小农户的生产经营信息,提高其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提高小农户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采取有效的信息追溯奠定基础(芦千文,2018)。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以服务补充、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服务联结机制。今后不断创新与小农户的服务联结机制,将是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和着力点。因此,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注重丰富和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与小农户的服务联结渠道,尤其注重创新技能培训、素质提升等服务业务,把增强对小农户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带动作为服务联结机制创新的主攻方向。

四、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有效抓手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关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突破小农户分散化生产方式的障碍,化解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不经济、成本高、效益低等难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将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化为市场化、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以集中统一服务的方式,实现绿色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效益,是推动小农户转向绿色生产方式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方向与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结合起来。

一是发展促进农业资源保护的服务业务。有效保护和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提。可将农业生产活动的多重属性与农业资源的保护利用结合,为农业生产性服务向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延伸提供空间。如农业节水可通过发展用水协会、统一灌溉服务、水权交易服务等实现;耕地和林草保护可通过发展与轮作休耕、退耕还林还草等配套的服务业务,提高轮作、休耕、退耕的综合效益。通过提供服务支持,降低生产成本,也可将小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转化为资源保护行为,如保护性耕作作业与生物统防统治服务等。

二是发展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服务业务。农业清洁生产是农业绿色生产的关键环节,包括农业投入品的规范化管理、减量化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模式的生态化等。小农户若想实现农业清洁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性服务结合是较有效方式。如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易实现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规范化管理、信息追溯、风险控制和减量使用,避免组织对接分散化小农户的高成本、低效益。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地膜和包装、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需建立完善的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才能克服小农户分散化生产方式的障碍,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益。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务结合的清洁生产方式,通过有效集成转化为种养循环一体化、农林牧渔融合绿色循环等产业生态化服务模式。

三是发展增加农业生态产品的服务业务。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可促进乡村生态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实现农业产业链拓展、升级和农业多重功能价值。此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发挥作用的领域。如为传统农耕活动向观光农业、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转化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为发展生态农庄、田园综合体、乡村生态产业链等提供区域性、系统性、综合性解决方案等。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业生态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个性化、体验化、订制化产品需求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技术和支撑作用要求更多、更高、更全,更需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拓展和业务创新。

总体而言,目前服务和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业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发展机遇和潜力所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具有较强公益性属性,服务主体和服务市场的自我发展较缓慢,需以政府优惠政策加速催发。在具体支持方式选择上,可整合相关政策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快推动相关服务主体和业务发展。

五、为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渠道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十篇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作出专门部署,明确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举措和优惠政策引导下,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优质资源要素迫切需要高效顺畅安全的下乡通道,以尽快形成全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选准突破口、切入点,构建有效的要素投入渠道,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效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和主要路径,具有较强要素渗透力、产业粘合力和辐射带动力,可为各类人才和要素对接产业、选择对象提供服务支撑,也可作为“中转站”“集散点”成为各类人才和要素下乡的承接主体。体现了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此,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着力满足作为各类人才和要素推进乡村振兴有效渠道的需要。

一是形成畅通资源要素下乡通道的完整服务链条。各类资源要素下乡从事涉农产业,需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决定流向。但目前,农村农业要素市场建设水平总体较低且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资源配置扭曲、要素使用浪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可改变这一局面。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业态、模式创新使其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点,可吸纳大量资源要素。涉农信息、法律、中介等服务业务的发展,助其对接各类涉农发展主体,为各类资源要素进入农业提供服务支撑,并引导其流向乡村振兴最需要领域。同时,加强不同环节服务的有效整合,形成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农村产业体系紧密贴合的服务链条,既可畅通各类资源要素下乡的产业通道,也可带动农业产业链下沉乡村,加快地区间产业转移,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因此,要成为各类资源要素下乡务农的产业通道,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必须抓紧补足城乡产业衔接和要素资源对接的服务短板,打造上联城市产业体系和优质资源要素、下结乡村经济体系的高效服务链。

二是搭建破解各类人才使用瓶颈的有效服务平台。涉农服务平台可以成为各类人才发挥支农兴农作用的舞台(芦千文,2018)。城乡各类人才来源广、范围宽⑤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农村专业人才队伍有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乡村教师、大学生村官、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各界人才有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若无有效的支点、载体,很难发挥应有作用。受农村经营主体散、弱、小影响,人才需求虽强烈,但一直存在“请不来”“用不起”“留不住”的问题。各类人才虽有服务乡村意愿,但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各类涉农服务平台的兴起,尤其是集成整合人才、智力、科技等创新资源的服务平台,为整合乡村人才需求,对接各类人才资源提供契机。上述服务平台的发展,使各类人才由直接面对单个主体转向面对整个区域,发挥作用空间得以拓展,降低单个主体人才使用成本。由服务平台整合使用各类人才,使单个主体选择范围扩大,灵活性增强,便于各类人才高效、快捷地服务乡村,提升智力下乡效率。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更要求智力资源“下得去”“留得住”,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要求涉农服务平台的创新发展,要注重各类人才汇集带来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乡村本土发展主体的发展能力。为此,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涉农服务平台,要加强面向小农户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服务,健全下乡智力资源向乡村发展主体能力的转换机制。

三是完善承接城乡金融资源回流的有序金融服务。涉农信贷、信用、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金融资源流向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产业链的重要保障。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各类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必须加快健全适合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破解金融资源下乡难的瓶颈,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2019年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其中,把国家粮食安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作为农村金融重点服务领域,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既明确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方向,也提出更高要求。具体包括要探索创新农业科技与资本有效对接的金融推进机制,促进农业创新成果转化;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推进机制,有效满足重点领域、重点主体、重点平台的合理融资需求⑥按照文件要求,重点领域包括农田水利、农业科技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智慧农业产品技术研发推广、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及烘干等,以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和农村康养等产业;重点主体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平台包括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建立分层分类的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体系,依托核心企业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资源承载力。同时,还要加快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农业保险、担保、信用体系,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权)和农业保险、担保等联动机制,推动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按照新时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瞄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乡村振兴过程中潜在机遇,在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破解资源要素制约瓶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要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率先拓展服务业务、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成为乡村产业体系中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和引领。

猜你喜欢

生产性现代农业服务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