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项寻列缺”的中医理论发微及临床应用举隅❋
2019-01-08张立志许能贵
张立志,许能贵△,孙 健,易 玮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 2.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州 510006)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位于肘以下。《四总穴歌》记载:“头项寻列缺”[1],说明列缺穴在治疗头项部病症方面有着特殊的疗效。针灸取穴着重强调远端取穴的重要性,如《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2]”至于为什么病症在上部要取下部的穴位,病在下部要取上部的穴位治疗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经脉,“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然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任脉循行皆不上行头项部,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无法圆满地解释“头项寻列缺”之说[3]。笔者认为可以从其穴性、经别循行脏腑别通等方面更合理、更系统的解释“头项寻列缺”的中医机理,兹略加钩辑,简述如次。
1 从列缺穴穴性理论探讨“头项寻列缺”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言: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别称“闪电”穴。闪电之形就是一分为二,中间有一条裂缝。对应到列缺穴的现代解剖位置,该穴正好位于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即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穴位命名与设位上的具体化体现。针刺列缺穴,其针感常如闪电而上达头面。《灵光赋》中记载“偏正头痛泻列缺”,《席弘赋》中亦载: “列缺头痛及偏正”,列缺穴亦属“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任脉上循面入目,其分支从胞中向后行于脊里,与督脉相合。故列缺穴可治疗任脉循行于头项部位的病症。我们知道,督脉是循行于头项正中,任脉与督脉是合一的整体,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取与任脉脉气相通的列缺穴治疗督脉循行在头项部位的病症,也是遵照“阳病治阴”“从阴引阳”的治病理念。
2 从“肺主治节”理论阐释“头项寻列缺”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有关“肺主治节”的最早记载。“治节”可以理解为“治理调节”之义,即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的功能[4]。肺作为五脏之一,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或渠道来治理调节全身气血的呢?毫无疑问,就是经脉这个“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的沟通媒介。
手太阴肺经是“上膈属肺”的。《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全身外在的四肢关节、皮肉筋骨都是通过经脉与内在的藏象相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列缺穴为该经络穴,故头项部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都可以取该穴治疗。另外肺主治节亦指治理关节的意思[5]。 关于“节”,《说文解字·竹部》中写道:“节,竹约也。”可引申为约束、节制之意。头项部的“节”主要指颈椎的小关节,这是基于临床观察鱼验证的。如陈剑明[6]等采用针刺列缺穴为主的方法,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40例,2个疗程治愈率达95%,表明针刺列缺穴为主对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
3 从肺经与膀胱经别通论、肺经与小肠经互合论浅析“头项寻列缺”
《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从六经的开阖枢理论可以推衍脏腑别通理论[6]。明·李梴在《医学入门脏腑条分》中最早记载了肺与膀胱的脏腑别通理论[7]。故根据同气相求及手足阴阳经相配的规律,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间的表里关系不同,构成了手太阴肺与足太阳膀胱手太阴同为开。基于手太阴肺与足太阳膀胱同为“开”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肺经穴位去调治膀胱经循行所过的经脉病症[8]。《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列缺穴位于太阴肺经上,透过别通膀胱经,可以治疗太阳经循行于头项部位的病症。《灵枢·经脉》中记载了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病:“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虽然在经脉循行上未发生联系,但根据脏腑别通理论,在气化上却密切相关,从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9]。故手太阴肺经上的列缺穴可治疗与其相通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循行部位的疾病,笔者认为,这从理论上为列缺穴治疗头项病症作出更合理、更系统的阐释,也说明经脉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整体,没有单独存在的一条经脉或者一个穴位。
此外,亦可以透过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互合理论理解“头项寻列缺”。为什么肺经与小肠经互合呢?这是基于五门十变配穴法。金元时期针灸医家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即有论述:“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依据《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水主丙辛”的原则,即“丙辛合化水”。故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互合,小肠经经脉的病症可以取肺经的腧穴治疗,跨越了现有表里经的范畴,加强了手足非同名经、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应用思路及疗效。《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属小肠。”小肠经循行头项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五门十变之丙辛化水互合治疗法来理解。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26岁,学生,于2012年10月“颈肩背部疼痛3月余”为主诉来诊。患者长期伏案工作,3月前因劳累后复吹空调感受寒凉致颈肩背部疼痛,低头时颈部强硬牵涉左侧头痛,活动功能受限,患处喜温怕凉,体位变化时明显,无心慌胸闷,无呕吐,无头痛耳鸣,无手指麻木疼痛,睡眠差,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紧。后给予电针针灸加西医常规治疗1月余,诉局部取穴较多,刺激量较大,而颈肩背部疼痛未见减轻。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肌僵硬,C4-7棘旁、肩外俞、肩贞、天宗穴处有明显压痛,屈颈试验(+),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侧霍夫曼征(-)。颈椎CT示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项痹(风寒阻络型),西医诊断颈椎病(颈型),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治法:用0.35×40 mm规格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列缺穴皮下,针尖应为向肘方向以30°角斜刺0. 8~1. 2 寸,刺入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隔5 min 捻转30 s,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颈肩背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完全消失,头颈、肩臂及手指活动正常,临床治愈后随访半年未有再发。
按:颈椎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通则痛。”由于患者之前接受较大刺激的电针小腿局部腧穴治疗,产生了惧怕针灸的心理,故按取穴“少而精”的原则,根据《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列缺穴治疗头项疾病不是通过肺经、大肠经实现,而是通过其别通经膀胱经等起作用。笔者将“头项寻列缺”的输穴主治规律应用到颈椎病的治疗上,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5 总结
列缺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笔者认为仅从与手阳明经大肠经互为表里理论得出列缺可治头项疾病的结论过于牵强。可以从列缺穴蕴义、肺主治节、肺经与膀胱经别通以及与小肠经互合等角度更好地阐释“头项寻列缺”的中医理论机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列缺穴属于阴经的络穴,用于治疗阳经循行的头项病证,蕴含了“阳病治阴”“从阴引阳”的针灸取穴法则,其临床疗效显著,但其分子生物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