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护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2019-01-08史翠华
史翠华
(丹东市中医院预防保健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胸痹心痛属于中医“真心痛”、“胸痹”范畴,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部疼痛,轻者仅可感到呼吸不畅、胸闷,严重者会出现持续不缓解的剧烈心痛感,并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大汗、濒死感等症状,属于内科的急重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心肌梗死,严重者甚至继发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预后不良[1]。本研究旨在探讨辩证施护与穴位贴敷联合在胸痹心痛发作期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胸痹心痛发作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实践指导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胸痹心痛发作期患者随机分到观察组(n=50例)和对照组(n=5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0~70岁,平均(62.38±2.48)岁;病程1~10年,平均(7.95±1.28)年;辩证分型:气滞血瘀证26例,寒凝血瘀证2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0~70岁,平均(62.47±2.59)岁;病程1~10年,平均(7.94±1.32)年;辩证分型:气滞血瘀证27例,寒凝血瘀证23例。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辩证分型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指导患者饮食,健康宣教等。观察组研究对象施以辩证施护联合穴位贴敷,具体如下:
1.2.1 辨证施护:①气滞血瘀证患者:辨证施护以通络止痛、解郁宣痹、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为主。注意加强患者的精神护理,并注意保持患者情绪的稳定,鼓励患者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予以针对性的情志护理,避免不良情绪加重或诱发气滞血瘀症状。指导患者进食白萝卜、杏仁、当归、山楂、山药等行气活血之品。②寒凝血瘀证患者:辨证施护以“寒则热之”原则为主。指导患者规律生活,注意保暖,不宜劳累,一旦病情发作时应马上卧床休息。指导进食山楂、大蒜、韭菜、白木耳、莲子、羊肉、桃仁、桂圆等活血通络、温阳散寒之品。
1.2.2 穴位贴敷:选择阿是、内关、膻中、心俞穴作为主穴。穴位加减:寒凝血瘀证加至阳、血海、关元、足三里;气滞血瘀证主穴加足三里、巨阙、血海。将中药烘干,并研成细末,以蜂蜜、醋水作为赋形剂,将药粉调成黏饼状药膏,将适量药膏摊于选择的穴位上,药膏厚度一般控制在2~3 mm为宜,注意保持膏药具有一定的湿度,以增强贴敷的粘着力,延长药物贴敷的效果。每次贴敷6 h,共贴敷14 d。在贴敷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任何不适感,若患者出现不适反应及时停止贴敷操作。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周期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中无效2例,好转16例,有效19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为96.00%(48/50);对照组中无效7例,好转15例,有效17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为86.00%(43/50);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
3 讨 论
胸痹心痛属于常见的心内科疾病,而辩证施护是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穴位敷贴法主要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植物油、蜂蜜、蛋清、酒、醋、水等调成糊状,贴敷在患者的穴位的一种无创疗法[2]。穴位敷贴法主要通过特定部位对药物的吸收以及刺激穴位,起到激发经气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辩证施护联合穴位贴敷,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辩证施护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所选的至阳、关元、足三里、巨阙、血海、内关、膻中、心俞等穴位属于气、血要穴,使用中药贴敷于人体的表面,药物气味进入皮腠、腧穴,然后进入络脉、于孙脉,再进入经脉,药气随着气血的运行,可到达脏腑,并散布到全身,提高了中药的治疗的效果[3]。
综上所述,在胸痹心痛发作期患者中施以辩证施护与穴位贴敷联合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