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2019-01-08陈金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9期
关键词:透析液内瘘低血压

马 宁 陈金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膜的原理,将患者的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入透析器的内外室,在膜两侧呈反方向流动,利用溶质的弥散,水的渗透和超滤作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同时透析液中的碳酸氢根、葡萄糖、电解质等体内所需物质被补充到血液中,从而达到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的目的,并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1]。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不断增加与血液透析相关的并发症也随之而来,主要有低血压,失衡综合征,出血等。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好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进行的血液透析患者90例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54岁,透析时间2个月~10年。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39例,多囊肾患者7例,高血压肾病患者6例。每人每周透析2~3次,每次3.5~4 h,通过对90例患者在血液透析前中后实施全方位的护理,84例患者未出现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2 血液透析前

2.1 情志护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的完善和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升高,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接受了利用长期血液透析的治疗来维持生命。多数患者在开始进行透析时存在着恐惧的心理,甚至拒绝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严重影响透析治疗效果。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的做好透析前的准备,积极配合治疗,坦然面对,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健康宣教:护士应做好宣教工作,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透析相关的知识,使患者积极配合工作。加强患者对内瘘的重视,对新瘘患者宣教,告知患者避免术侧肢体暴露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内,衣袖宽松。术侧肢体勿受压,有利于肢体的血液回流。保持穿刺部位皮肤干燥清洁预防感染。每天对手术侧肢体进行握拳或握软球捏紧加压,数1~10下再放松,重复5次,促进新瘘早日成熟。若局部出现渗血现象后,积极进行局部对症处理,消除恐惧心理,使内瘘恢复正常使用。对于已经使用了一段时期的内瘘,也应加强保护。每次透析前用清水洗净内瘘侧肢体,保持皮肤清洁,内瘘侧肢体不可以进行输液、注射、采血等操作,以免因穿刺损伤、药物刺激等导致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另外,避免瘘侧肢体血管受压,睡觉时不向内瘘侧侧卧,内瘘侧不提重物、戴手表、首饰等。

3 血液透析中

3.1 低血压的预见性及护理: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5%~55%。与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透析中超滤量的多少等因素有关。血液透析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是及时发现并防治低血压的关键。实际临床中观察到患者打哈欠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除此以外还会有便意、腹痛、腰背酸痛,表现为休克等常见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厥,意识障碍。应立即减慢血流量或暂停超滤,使患者采取抬高下肢并给予吸氧,给与一定量的液体回输,必要时给予升压药,如仍不能缓解,应立即停止透析。

3.2 失衡综合征的预见性及护理: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是指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或血液透析结束后数小时出现的以神经系统为主的临床症状,是血液透析的急性并发症,轻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疲乏,重者伴有抽搐、震颤、烦躁不安、甚至昏迷,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常见于肾衰竭患者尿素氮、肌酐等毒素很高尿毒症症状明显的情况,尤见于首次透析或诱导期的患者。轻度的失衡综合征不需要终止透析,可通过降低血流速,改用单纯超率,提高透析液钠浓度等措施缓解。中度失衡综合征应立即停止透析进行抢救。主要护理措施有,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首次透析时避免使用大面积有效透析器透析,血流量应减小,提高透析渗透浓度,采用高钠透析液,对首次透析或易发生失衡综合征者应注意控制透析间期的体质量增长,以免透时脱水过多、过快。透析中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通知医师。

3.3 肌肉痉挛的预见性及护理: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肌肉痉挛发生率为5%~20%。发生的原因多与透析中低血压,超滤过快、过多所致低血容量有关。一般发生在透析中后时间段。多见于足部、双手指、腓肠肌和腹壁,典型者可持续10 min左右。对此并发症护士应在透析前充分掌握患者体质量增加的情况,监测血压和透析液浓度,可适当减少超滤量。给予患者补充左卡尼丁、维生素E。发生痉挛时可以输注高张葡萄糖或高张生理盐水,可使水从周围组织中渗透性的转移到血管腔中,帮助维持血容量,改善肌肉痉挛[2]。

3.4 穿刺点渗血的预见性及护理: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常会有渗血的发生,要求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尽量平卧,护士应半小时巡视一次,随时观察穿刺针有无脱出,渗血,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严重渗血的需要经常更换穿刺部位避免渗血发生。

3.4.1 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按时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穿刺的技术。在使用内瘘穿刺前要仔细评估患者的血管走向,通过触摸感受血管的厚度、弹性、深浅以及内瘘是否通畅。动静脉穿刺点与吻合点之间的距离至少在3 cm以上[3],不要定点穿刺。首次使用内瘘通常建议患者在造瘘术后4周以上才可进行穿刺。

3.4.2 根据患者贫血程度以及凝血状况及时通知医师调整肝素等抗凝剂的用量。

3.5 凝血的预见性及护理:凝血的发生一般多为血流量过小,肝素用量不足,血流量欠佳或者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所致。在透析过程中护士应随时巡视观察管路及透析器的凝血状态,以及透析机各种参数的变化范围,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循环管路的通畅。

4 血液透析后

4.1 血液透析结束后,应缓慢回血,测血压,如血压正常,嘱患者躺数分钟再缓慢起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将之前准备好的无菌纱布卷轻放于穿刺点上方,待穿刺针拔出后,迅速合理用力按压,用力均匀,以不渗血为宜。嘱咐患者穿刺处避免接触水、避免提重物、戴手表等。并且指导患者学会观察内瘘血管震颤和杂音是否正常。每天进行自我检查。并且要注意卫生,发现周围红肿,要及时处理。保持内瘘通畅。

4.2 饮食指导:营养状况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愈后重要的因素。透析患者要高蛋白、低磷、低钾饮食。长期低盐饮食会影响患者食欲,要提供多样化及色、香、味俱全的饮食以增进食欲。含钾高的食物,可引起高钾血症,对生命有危险不宜食用。如橘子、香蕉、高汤。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控制钠、钾、磷的摄入,磷过高会引起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亢进和代谢性骨病。少吃含磷高的食物,主要有蛋黄、动物内脏、花生、坚果。并且要少吃油炸、油腻的食物。

5 结 论

血液透析有效的治疗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在血液透析的治疗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困扰着血液透析患者,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仔细观察,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针对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另外,还应多与患者沟通,因为患者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做好血液透析的护理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关键。

猜你喜欢

透析液内瘘低血压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不同品牌腹膜透析液变更对透析充分性的短期影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超纯透析液与常规透析液对患者透析质量的影响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含糖透析液对非糖尿病维持性 血液透析患者血糖血压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