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2019-01-08李宝月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9期
关键词:胃病萎缩性符合率

隋 薇 李宝月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病理科,辽宁 沈阳 110003)

胃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并且具有多种类型。慢性胃炎具有患病时间长,不易治愈,容易被忽视等特点,使其转化为严重的胃炎、甚至胃癌,威胁患者生命[1]。尤其是随着现代年轻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胃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在临床治疗中,首先要予以重视,做到正确及时检查。病理检查是目前检查的金标准,通过对患病组织形态,性状的检查可以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等[2]。病理检查的效率偏低,给临床医师带来过多的麻烦,因此临床上同样需要效率高的胃镜检查,但胃镜检查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单纯的检查效果不佳。为此,应对不同程度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判断,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科室工作经验,分析阐述了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吻合度和相关知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8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41.5±2.8)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在我院检查,无胃镜检查不适症状,病理检查取病变组织若干,由我院专业人员完成,数据统计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检查前确保患者对胃镜诊断无不良反应,获得病变组织图像,由专业医师进行分析,得出具体结论。同时,取患者病变部位胃黏膜组织5块,使用(9.5±1.5)%的甲醛溶液予以固定, 再将组织送往实验室检查。检查方式为常规石蜡制片HE 和Giem 染色检查。检查结果黏膜为结节或颗粒状, 皱璧圆滑,血管明显,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1.3 分级标准和观察指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判断主要依据腺体萎缩度,腺体萎缩低于1/3,为轻度萎缩,萎缩程度根据低于2/3,高于1/3,为中度萎缩。大于2/3为重度萎缩。部分患者可以按照肠上皮化生腺体进行分级,轻度、中度和重度分级同腺体萎缩度分级,低于1/3为轻度,1/3~2/3为中度,高于2/3为重度。观察两种检查下腺体的萎缩程度,判断与病理诊断的吻合度,确定正确诊断率,误诊率和漏诊率。

2 结 果

病理检查结果:61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80例患者中,46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检查结果吻合43例,误诊3例,漏诊18例。二者总符合率为70.49%(43/61)。另外,病理检查中,12例合并肠化生,19例合并非典型增生。分别对不同级别症状患者进行病理细致检查得出结果:17例胃镜下显示黏膜皱襞变小或已消失,可见明显的黏膜充血和红斑,其中8例通过病理诊断可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为浅表性胃炎,6例伴随肠上皮化生,2例伴有非典型增生,符合率为47.06%(8/17);22例胃镜检查为黏膜表面粗糙且凹凸不平,可见结节或颗粒状病变,病理检查19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86.36%(19/22),其中4例合并肠化生,2例合并非典型增生,1例合并上皮内瘤变;27例为胃黏膜血管不清晰,胃底黏膜略显光滑,胃黏膜表面可见颗粒状病变组织,其中13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为23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56.52%(13/23)。其中,胃镜检查显示黏膜病变严重患者,与病理诊断相吻合度较高,黏膜病变不明显,则正确诊断率不高。

3 讨 论

胃主消化,是人体重要器官,胃病多为慢性,发病周期长,不易被治愈。在临床治疗中,根本解决办法在于尽早发现,正确诊断。胃处于腹腔上方, 与食道和小肠相连。胃腔又称为胃脘,包含上、中、下三个部分,上脘为胃贲门,下脘为胃幽门,是主要的患病位置[3]。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各具优缺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有3个表现,胃黏膜薄且平滑、黏膜表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皱襞变平或消失。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并可见糜烂。健康的胃黏膜呈橘红色,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则多呈灰白色或黄色。病理检查是当前实验室胃病检查的金标准,能够对患者的病变组织做全面的分析,确诊胃病类型和程度,诊断正确率高。但与此同时,病理检查需要实验设备和空间,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医学上影像检查的出现和发展,胃镜成为胃病检查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胃镜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可准确显示胃黏膜、血管和皱襞变化,诊断正确率提高[4]。但是胃镜检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诊断者的主观意识,病理组织观察清晰度等。并且胃镜检查无法检查黏膜下腺体的改变情况。本次研究中,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吻合度不高,这与临床多个专家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也说明了胃镜检查需要对不同病变组织进行细致的检查。在本次研究中,对黏膜皱襞变小或已消失,可见明显的黏膜充血和红斑症状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显示,符合率为47.06%,对膜表面粗糙且凹凸不平,可见结节或颗粒状病变患者的病理检查19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86.36%,为本次检查最高。说明可以将胃黏膜检查粗糙且呈颗粒状作为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指标。笔者进而将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在结果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如下:胃镜受到设备操作的影响,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胃镜与病理相比,无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每个阶段进行判断。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单纯采用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不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合并糜烂、溃疡等病变,单纯使用为胃镜检查对疾病特性的判断不准确,同时胃镜检查还受到检查人员的视觉局限性,主观思维和检查时胃腔的充气的影响。因此,要求临床检查中对糜烂和溃疡病变组织进行细致的检查,并进行活检,将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互结合以提高疾病的诊断正确率。

猜你喜欢

胃病萎缩性符合率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胃病的影响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
治疗胃病的三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