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尿路感染1例
2019-01-08赵建新田元祥
张 旭,赵建新?,田元祥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0)
患者,女,67岁,于2018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尿路感染,排尿烧灼感,尿液浑浊8个多月余。既往子宫多发肌瘤病史20年。2016年9月因带状疱疹后出现尿频、尿痛、小便烧灼感,于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尿路感染”,予以头孢地尼分散片口服治疗后症状好转。2017年9月再次出现尿频、尿痛、小便烧灼感、小腹胀痛等不适,于同仁医院住院1周。查膀胱镜显示:膀胱黏膜多发粟粒样小结节,双侧输尿管口形态正常。诊断为“间质性膀胱炎”“慢性尿路感染”,予以林霉素治疗1个月后症状稍缓解。患者自行于当地社区医院行火针和针灸治疗,主要针刺腰背部腧穴,火针隔日1次,针灸每日1次,具体针刺穴位不详,治疗后期艾灸肾俞、神阙,症状略有减轻。2018年1月初于北京医科大学医院就诊,诊断为“子宫息肉”“盆腔炎”,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未行手术治疗。其后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遂至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刻下症:神清,精神差,尿频,尿痛,小便烧灼感,尿液浑浊,有棉絮状沉淀物,小腹胀痛,腰背酸痛,口干口苦,焦虑不安,纳差眠差,舌红苔白腻,脉弦滑。尿常规正常。中医诊断:淋证。中医辨证:肝郁肾虚,湿热下注。中医治法:补肾疏肝,清热利湿。针灸取穴:仰卧位取中脘、下脘、水分、天枢、中极、曲骨、气冲、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内关、印堂、神庭、百会;俯卧位取次髎、中髎、下髎、秩边、肾俞。操作:采用东邦牌针灸针。中极、曲骨、气冲采用0.35 mm×75 mm毫针,针感放射至前阴。次髎、中髎、下髎、秩边用0.35 mm×100 mm毫针,针感放射至前阴,其余穴位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仰卧位时连接电针,同侧阴陵泉、太冲为1组,密波,频率50 Hz,留针25 min;俯卧位时连接电针,同侧肾俞、中髎为1组,密波,频率50 Hz,留针1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3月15日二诊,患者自述尿液排出大量皮屑样沉淀物,尿液浑浊,但尿频、尿痛、小便烧灼感症状缓解,小腹胀痛、腰背酸痛症状减轻,焦虑忐忑情绪好转,纳眠尚可。针灸治疗取穴同前,操作同前,连续治疗5次。3月22日三诊,患者自述排出尿液上漂有油花样物质,尿液浑浊症状减轻,尿频、尿痛、小便烧灼感减轻,小腹胀痛、腰背酸痛症状消失,精神状态好,纳眠可。针灸治疗仍取穴同前,操作同前,连续治疗5次。
按语:慢性尿路感染临床以持续或反复腰痛、腰膝酸软、尿频、尿急、尿道涩痛、排尿淋漓不尽、下腹坠胀、遇劳或情绪波动而加重为主要表现,且病程在6个月以上,迁延难愈,复发率高。
尿路感染属于中医“淋证”范畴。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可见淋证的病位在膀胱与肾,病因以膀胱湿热为主,病机主要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若久淋不愈,湿热留恋膀胱,由腑及脏,继则由肾及脾,脾肾受损,正虚邪弱,遂成劳淋。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属中医“劳淋”范畴。中老年女性因年老体弱,各脏腑功能衰减,肾气虚弱,膀胱开合不利,无力排出尿液,残余尿增多,尿流不畅造成尿路感染,稍有诱因便可使湿热邪毒之气侵入,形成膀胱湿热,再发淋疾[1]。病延日久,可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而反复发为本病。针灸治疗选穴,仰卧位取中脘、下脘、水分、天枢、中极、曲骨、气冲等任脉穴位,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天枢、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位,阴陵泉、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可调理人体气血,健脾化湿;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穴,可疏理肝气,调理心神,加督脉印堂、神庭、百会穴镇心安神;俯卧位取次髎、中髎、下髎、秩边、肾俞,八髎穴是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可调节一身气血,且八髎穴位于骶尾部,针刺时使放射感到达前阴,有清利下焦之功;秩边、肾俞为膀胱经背俞穴,取之可补肾益气,通阳利水。诸穴共用补肾疏肝、清热利湿。
西医治疗尿路感染主要以抗生素为主,但其不良反应较大,较易引起菌群失调及霉菌感染,停药后易复发,反复发病易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治疗困难[2]。近年来,众多中医学者在临床治疗中不断寻求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的有效方法,针灸治疗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其不仅是临床治疗尿路感染的非药物疗法,且无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所以应加强推广针灸对慢性尿路感染的治疗,以期在此领域获得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