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1-08柳学志
柳学志
(东港市第二医院感染科,辽宁 东港 118313)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慢性肝炎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据了解,我国丙肝感染患者总数约3000万,感染率达到了3.2%,而其中超过80%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超过70%者病情会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1],所以需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是当前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最常用亦是最有效的药物。本研究采用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18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按照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诊断,患者入选前的近半年内肝功能检测ALT水平均明显高出正常范围,血清学检测HCV抗体阳性超过2次,且均为首次临床发病,近3个月内未进行抗病毒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排除失代偿期肝硬化者以及妊娠 哺乳期者。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25~68岁,平均(37.34±9.25)岁;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90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18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保肝治疗、免疫调节、嘱注意饮食与休息等)的基础上均予以干扰素治疗:开始前一周每日肌肉注射干扰素300 U,以后隔日注射1次。对照组仅限于此,研究组加用利巴韦林300 mg治疗,每日3次。两组的总疗程均为1年。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对患者的ALT与HVC RNA进行检测,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并随访3~6个月,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ALT与HVC RNA变化来反映疗效,疗效标准[2]:①持续应答:治疗后及随访中患者的ALT 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HVC RNA均呈阴性;②复发:治疗后ALT 水平及HVC RNA恢复正常,但随访时再出异常;③无应答:治疗与随访的整个期间,ALT 水平及HVC RNA均无明显的好转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具有统计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研究组持续应答62例(68.89%)、复发17例(18.89%)、无应答11例(12.22%),对照组持续应答39例(43.33%)、复发22例(24.44%)、无应答29例(32.22%),研究组的总应答率87.78%明显高于对照组67.78%(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出现失眠5例(5.56%)、血小板减少2例(2.22%)、白细胞减少3例(3.33%);对照组出现失眠6例(6.67%)、血小板减少2例(5.56%)、白细胞减少1例(1.1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慢性肝炎出现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急性肝炎未得到良好的控制,病程超过6个月而演变成慢性肝炎;另一种是因为肝炎病毒长时间潜伏于人体中,等到发现时已成为慢性肝炎。根据肝脏的病理与临床症状,慢性肝炎又可分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与慢性迁延性肝炎,均会导致患者出现黄疸、食欲下降、乏力等临床症状。慢性丙型肝炎目前并不能彻底根治,控制病情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病情较轻的患者预后较好,而较重的则预后较差,相当多的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甚至一部分还会进展为原发性肝癌,具有很高的死亡风险。因此,慢性丙型肝炎筛查的临床意义十分重要,通过早期治疗来控制病情,防止恶化,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肝炎,包括血液传播与体液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其中以母婴传播最为常见,同时医院输血也是一个感染的因素。我国是肝病大国,当前对于肝病的诊疗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长效,然而在控制肝病病情的这个方面的突破仍不大,并未明显改善向肝硬化与肝癌恶化的这个局面。因此,如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改善预后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药物疗效。
国外研究表明,对于慢性丙型肝炎,HCV E2蛋白结合靶细胞表面受体是其首发事件,在病毒基因组中E2区域的变异概率大,其中的原因是IFN压力引发一定程度替换或持续感染所致,并且变异的数目也难以确定,十分明显地影响着HCV 感染的转归[3]。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等多个作用,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治疗。但普通干扰素容易被人体内的酶降解,所以药效会有一定的折损。利巴韦林可对病毒的生长与扩散产生抑制而实现抗病毒的功效,目前对于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因其较好的药效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应答率87.78%,而对照组仅为67.78%,可见干扰素单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有限,而联合利巴韦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
综上所述,慢性丙型肝炎应用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药效性与安全性均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