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真菌病
2019-01-08杨宁
杨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沈阳 110001)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 externa)是真菌侵入外耳道造成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可以是侵入性的,也可以是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菌,易在适宜的条件下,如温暖、潮湿环境下繁殖生长。特别是当外耳道进水、中耳炎分泌物、外耳道湿疹、长期不当滴用抗生素滴耳剂等情况下,尤其是有挖耳习惯和有足癣的患者更易诱发真菌感染。近些年来外耳道真菌感染发病率明显升高。
1 病因
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不适宜细菌生长,味苦,且有一定挥发性,小昆虫非常不喜欢这种气味,外耳道耵聍呈弱酸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增加,尤其是夏季,雨水较多,气候潮湿,人们出汗多,洗澡、游泳机会增多,改变了外耳道的pH值,导致耵聍缺乏。
部分患者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反复流脓,自行擅自购买使用抗生素滴耳剂,尤其是耳内长期滴用广谱抗生素等,会诱发真菌感染,而且还会混合细菌感染,更加难以治疗。
部分人习惯性挖耳造成外耳道感染,除细菌感染之外,还会伴有真菌感染。另外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都可能诱发真菌感染。
2 临床表现
轻者可无症状或者仅有外耳道不适。患者经常感到耳痒,忍不住挖耳朵,有些剧痒难忍,夜间尤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真菌感染可致大量灰褐色或黄白色团块状分泌物覆盖外耳道或骨膜表面,甚至阻塞外耳道,导致耳部闷胀感,甚至出现听力下降、耳鸣。因真菌的侵蚀破坏还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和鼓膜的溃疡、肿胀,出现耳痛。外耳道可有少量分泌物,患者感外耳道潮湿。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耳道真菌病会伴有细菌感染,出现耳道流脓、耳痛。严重的真菌感染还可致周围性面瘫,特殊体质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坏死性外耳道炎,某些外耳道真菌感染或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发热。
3 检查
检查见外耳道和鼓膜覆盖有黄色或白色粉末状或绒毛状苔膜,有时分泌物或痂皮呈筒状,除去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念珠菌感染外耳道皮肤潮红糜烂,界限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样沉积物。曲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内有菌丝,菌丝的颜色可为白色、灰黄色、灰色或褐色。芽生菌感染初期可见外耳道皮肤散在丘疹或小脓疱,其后发展成暗红色边缘不整的浅溃疡,有肉芽生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感染严重时还可造成鼓膜溃疡甚至鼓膜穿孔。轻者亦可无症状,仅检查时发现。听力检查可以了解听力损失程度。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的外耳道真菌病肉眼检查即可诊断。若将清除下的痂皮作涂片,加1~2滴10%氢氧化钠液,于显微镜下可查见菌丝和孢子。亦可作真菌培养来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作组织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与慢性外耳道炎鉴别。慢性外耳道炎主要表现症状为耳痒、耳闷胀感、耳漏、听力减退等,是外耳道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或复发性炎症。
5 治疗
用3%双氧水清洗真菌团块及痂皮,推荐在显微镜下或者耳内镜下处置,吸引器吸净痂皮、脓液。如痂皮残留真菌很快会生长,冲洗的液体也必须清理干净,潮湿会加重病情。处理干净脱落物和液体后,用卷棉子将达克宁等抗真菌药物均匀涂抹于外耳道内甚至鼓膜表面,若自己无法操作可到专业耳鼻喉科进行用药,药物一定要涂至耳道深部又不能损伤鼓膜。为了方便患者回家治疗,有学者推荐眼科用抗真菌滴眼剂给予外耳道点药,效果良好,但要注意改变药物用途的安全性,尤其是有鼓膜穿孔的患者,药液会沿穿孔进入中耳,甚至刺激内耳。外耳道皮肤肿胀、渗液时,向外耳道置入5%醋酸铅溶液的小棉条,每日更换1~2次。保持外耳道干燥非常重要,戒除挖耳习惯。病情严重者要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扶严宁或达克宁软膏,均匀涂抹于外耳道内,若自己无法操作可到专业耳鼻喉科进行用药,药物一定要涂至耳道深部又不能损伤鼓膜。药膏应用不方便也可使用酮康唑或氟康唑眼药水滴耳。
6 预防
注意耳朵卫生,不要养成挖耳的习惯,更不要到洗浴中心采耳,尤其是有足癣的患者经常挖耳更易引起外耳道真菌感染。除预防急性外耳道炎的各项措施外,要正确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不可长期应用抗生素滴耳液,氧氟沙星、氯霉素等抗生素眼药水可用于细菌感染者,但若长期应用可致真菌感染,应用一般≤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