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尿嘧啶缓释剂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2019-01-07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丙氨酸氟尿嘧啶基转移酶

徐 亮

(辽河油田总医院肿瘤内科,辽宁 盘锦 124010)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临床通常采用肿瘤切除的方式治疗。氟尿嘧啶缓释剂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的不良反应有效控制,防止病情的反复发作与病灶转移[1]。现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氟尿嘧啶缓释剂的治疗效果予以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并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51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35岁,年龄最大75岁,平均年龄(52.14±3.63)岁;胃癌分期:1例1期,20例2期,20例3期,10例4期。观察组51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36岁,年龄最大76岁,平均年龄(52.25±3.74)岁;胃癌分期:2例1期,19例2期,18例3期,12例4期。两组患者胃癌分期与平均年龄等基本资料的对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不采用缓释剂植入治疗;观察组采用氟尿嘧啶缓释剂植入治疗,内容如下:氟尿嘧啶缓释剂置入于患者的肝、脾等病情很容易复发的位置,同时,把置入的氟尿嘧啶缓释剂分散放置,散入总量0.5g。在对植入点选择过程中,需选择和吻合口距离超过3cm的位置,每次单点剂量需≤0.1g。氟尿嘧啶缓释剂植入过程中,需防止和血管、皮肤以及神经的直接接触。治疗后,进行常规补液、消炎与抗生素治疗,对术后感染情况有效预防。术后48 h可按照患者的胃液引流量与排气情况合理的将胃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白细胞数、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值、肌酐水平以及并发症(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障碍、切口脂肪液化、心律失常)情况进行观察与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如细胞数与血小板水平等表示用(±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并发症发生率表示用%,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白细胞数与血小板水平: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白细胞数与血小板水平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白细胞数与血小板水平(±s,×109/L)

表1 治疗前后白细胞数与血小板水平(±s,×109/L)

分组 例数 白细胞数 血小板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1 4.58±2.4711.37±3.35 178.56±75.45 180.36±81.25对照组 51 5.17±2.5710.58±3.07198.63±108.54209.74±109.65 t - 1.1821 1.2416 1.0843 1.5374 P - 0.2400 0.2173 0.2808 0.1273

2.2 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值、肌酐水平: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值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肌酐水平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肌酐水平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88%,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8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表2 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值、肌酐水平(±s)

表2 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值、肌酐水平(±s)

分组 例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 总胆红素值(μmol/L) 肌酐水平(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1 45.56±11.26 54.75±14.63 19.26±8.47 22.84±8.35 79.16±27.24 109.76±14.07对照组 51 41.74±12.63 50.63±14.26 16.17±7.26 22.07±7.54 78.86±26.07 85.74±14.26 t-1.6123 1.4402 1.9781 0.4888 0.0568 8.5628 P-0.1101 0.1529 0.0507 0.6261 0.9548 0.0000

胃癌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肿瘤,目前,临床通常选择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胃癌进行治疗,但也有一半以上的胃癌患者产生病灶转移或复发的情况[2-3]。相关研究表明:防止病灶转移与复发的重要手段为化疗,化疗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受药物浓度与用药时间影响氟尿嘧啶缓释剂可对肿瘤产生速度进行控制,使患者的生命有效延长,其借助腹腔植入的方式在患者身体系统中产生作用,可使药物起效时间明显延长,还可以使患者的生命质量显著提高,使用药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4-5]。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白细胞数、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值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肌酐水平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氟尿嘧啶缓释剂植入相关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虽然肌酐水平有升高,但也在正常范围内,对临床治疗与正常生活没有影响[6]。总而言之,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具有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特点。

猜你喜欢

丙氨酸氟尿嘧啶基转移酶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氨基转移酶升高真有这么可怕吗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生物合成D-丙氨酸研究进展
氨基转移酶升高代表肝脏受损吗
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食品加工中赖丙氨酸的产生与控制分析
β-丙氨酸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植物三萜皂苷代谢中糖基转移酶蛋白特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