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分析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疗效

2019-01-07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6期
关键词:胆脂瘤乳突鼓室

朱 丹

(阜新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一种获得性慢性疾病,也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最严重的一种,对中耳与面神经、颅底等周围结构产生进行性破坏,造成听力下降,甚至是引发脑脓肿等致命性的并发症[1]。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治疗中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一旦确诊要尽早实施手术。在耳科显微手术的发展下,手术治疗的目的不是只单纯的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而是将病灶彻底清除并对中耳结构进行重建,提高患者的听力[2]。我院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采取了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42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CT诊断证实为胆脂瘤型中耳炎,都存在着中耳反复流脓病史与听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11~62岁,平均年龄为(26.5±4.3)岁;病程8个月~18年,平均病程为(6.2±2.1)年。患者均实施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术前都行纯音测听。其中4例气导听阈均值<30 dBHL,30例为30~65 dBHL,8例为66~90 dBHL;气骨导间距10~65 dBHL,平均为(36.3±3.1)dBHL。

1.2 方法:①患者实施全麻,选择耳后切口,作梯形肌骨膜瓣和外耳道皮瓣,将乳突皮质磨平,并在显微镜下完成乳突轮廓化,将外耳道后壁磨除,并尽量磨低面神经嵴,让面神经骨段到茎乳孔骨管充分地显露出来,便于看清所有的病灶。开放上鼓室,清除前隐窝病变,探查听骨链并取出砧骨;开放后鼓室,将鼓室病变彻底清除掉,并定位镫骨,检查活动情况与完整度,检查咽鼓管病变情况并清理,让咽鼓管保持通畅,彻底清除病变后实施听力重建。②修补鼓膜:将残余的鼓膜内皮层取出,然后修补垫高上鼓室缺损增加鼓室含气容积,使用明胶海绵支持,修剪准备好的颞肌筋膜对残余的鼓膜进行内衬,修剪外耳道皮瓣内侧行鼓膜修补;在面神经嵴、上鼓室平铺筋膜以形成面神经管鼓室段上壁,垂直段则形成后壁小鼓室。③重建听骨链:根据患者手术情况雕刻合适的乳突皮质骨、自体听骨或者耳屏软骨对镫骨加高,或者实施锤镫骨搭桥术、锤骨底板小柱术,在周围置入明胶海绵固定避免移植听骨移位、或与面神经水平段骨管相接触。然后将筋膜和外耳道回复位置,做耳甲腔,在乳突腔填入肌骨膜瓣,并置入明胶海绵颗粒,然后使用碘仿纱条填塞术腔,对切口行间断缝合,并加压包扎。手术后使用抗生素静滴治疗7 d,术后14 d将填塞纱布拔除,在外耳道口置入消毒干棉球,每日更换1次,定期到院复查,直到干耳,术后随访9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听力恢复情况: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3、9个月的气导听阈值。②并发症: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低调耳鸣、眩晕、继发鼓膜穿孔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术后不同时间的听力恢复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提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患者患耳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42例患者均干耳,干耳率达到100%;术后6个月,鼓膜生长良好40例,愈合率达到95.24%;1例内陷,活动差,但未发生粘连,1例继发鼓膜穿孔,但无反复流脓,经再修补愈合。

2.2 术后患者听力恢复情况:随访9个月,患者术后听力恢复情况良好,术后3、9个月听力恢复情况优于术前(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术后患者听力恢复情况[n(%)]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仅出现眩晕1例,低调耳鸣2例,均在对症处理后症状明显改善,无鼓室粘连、迷路受损、外耳道狭窄等并发症。见表2。

表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 论

胆脂瘤型中耳炎属于比较常见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耳长期持续性流脓,散发恶臭,鼓膜的紧张部后上方或者松弛部存在边缘性穿孔,患者多伴有比较严重的传导性耳聋,病变波及耳蜗。中耳炎长期流脓将对鼓膜造成更为严重的腐蚀,导致穿孔扩大,尤其是鼓膜边缘穿孔[3]。随着胆脂瘤体积增大,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压迫骨质被吸收,空洞也随之扩大,骨壁一旦被穿破,将可能导致脓液和细菌进入到颅内,导致严重的颅内并发症,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一旦确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就应尽早实施手术。

手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最基本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停止流脓,保持干耳,更高的要求是最大程度的保留或者修复听力。传统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经典的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减少颅内并发症,并获得干耳,但是这种手术方法主张对原有的听力进行保留,而并不重视听力的提高[4]。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鼓室成形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乳突根治术,成为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首选治疗方法。鼓室成形术分为完璧式、开放式两种,前者的优势在于可以彻底地清除中耳乳突病变,且不会严重损伤外耳道后壁,保证术后中耳有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术后无需清除皮屑。干耳快,但完璧式鼓室成形术在技术上的有较高的要求,并且清除胆脂瘤力度不足,易形成回缩袋,复发率高。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完璧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术后复发率高达41.0%,并且病变清除不彻底将造成“不干耳”。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适用性较广,具有清除病变彻底、手术暴露良好、干耳率高等优势。卫元峡等[5]研究显示,8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在经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后纯音气导听力平均提高了18.7 dB,术后1至2年的复发率仅为6.0%。许英杰[6]对34例34耳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实施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的基础上一期执行鼓室成形术,患者于术后2~4个月干耳,鼓膜愈合良好30例,且无明显的并发症、无复发,言语频率也明显得到提高。本次结果显示,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下,患者术后3个月干耳率达100%;术后6个月鼓膜愈合率达到95.24%;随访9个月,患者术后听力恢复情况良好,术后3、9个月听力恢复情况优于术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开放式鼓室成形术的特点为术中乳突轮廓化,得以让各个位置的病灶彻底地被清除;架高鼓室、加高面神经嵴,增大鼓室体积、新鼓膜的有效震动面积,避免鼓室粘连或内陷袋形成,加上耳甲腔成形,因此术后外耳道宽大且符合生理结构。

综上所述,胆脂瘤型中耳炎实施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不仅可有效彻底清除病变,修复听骨链、重建听力,同时手术伤害小、并发症少,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胆脂瘤乳突鼓室
中耳流脓、头痛眩晕……警惕胆脂瘤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基础研究进展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颞骨多发性胆脂瘤2例附文献复习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中耳胆脂瘤术中开放管上隐窝通道的方法及术后疗效分析*
两步缓解颈肩痛
外耳道后壁骨性重建技术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