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胃痛颗粒联合乳果糖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2019-01-07朱峰
朱 峰
(凤城市中医院铁路分院内科,辽宁 凤城 11810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以腹部不适或腹痛、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主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并无形态学与生化的异常改变,一般排便后症状即可改善[1]。据流行病学调查,肠易激综合征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10%~20%,而在中国的发病率为5.7%[2]。肠易激综合征包括腹泻型、便秘型、不定型及混合型,目前对其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缺乏特异性的治疗。乳果糖为常用的导泻剂,本研究采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乳果糖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罗马Ⅲ便秘判断标准;②年龄18岁以上;③近期内无胃肠促动力药、泻药应用史;④无凝血功能障碍;⑤无严重肝、肾损害患者。男41例,女53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3.11±6.90)岁,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一般资料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乳果糖治疗,15毫升/次,2次/天;研究组采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乳果糖治疗,乳果糖的用法同前,气滞胃痛颗粒5克/次,3次/天。嘱患者在治疗期间增加饮水、适当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3]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排便时间、大便性状、排便不尽、胀感、排便难度、排便间隔时间,积分降低,表示便秘症状减轻。
1.4 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大便次数、性质恢复到病前状态为显效;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为有效;症状及大便情况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4]。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便秘积分比较:治疗前,研究组便秘积分为(13.39±2.16)分,对照组为(13.75±2.12)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便秘积分为(7.59±3.15)分,对照组为(9.57±1.04)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显效28例(59.6%),有效17例(36.2%),无效2例(4.3%),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显效14例(29.8%),有效24例(51.1%),无效9例(19.1%),总有效率为80.9%,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 胃肠动力性疾病,目前对其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内脏高敏状态、胃肠道动力改变、消化道激素、饮食、脑-肠轴机制、感染、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原因有关。目前对肠易激综合征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以便秘、腹痛、腹胀为临床表现,目前主要采用导泻药、肠道动力药进行治疗,然而疗效不一。乳果糖为常用的导泻剂,可刺激肠蠕动,湿润粪便,同时还能平衡肠道内的菌群,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停药后往往会复发。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中的“便秘”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与脾胃虚弱、气机郁滞有关,以肝郁为标,脾虚为本,肝气升降失调,横逆犯脾,脾胃虚弱,无以化生血液,致使肠道干涩,造成大便干结难以排出。因此,需治以补益脾胃,调畅肝气,顺气导滞,增液通便,恢复正常的胃肠功能。本研究使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该药由柴胡、白芍、香附(炙)、延胡索(炙)、枳壳、炙甘草组成,具有疏肝行气,消导通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证明,白芍总苷具有调节肠道运动的作用。研究表明,气滞胃痛颗粒能够镇静止痛、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同时还能够改善心理应激[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便秘积分为(7.59±3.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7±1.04)分(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P<0.05)。可见,乳果糖单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有限,联合气滞胃痛颗粒可进一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