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9-01-07王波
王 波
(辽宁省盘锦市中医医院中医康复科,辽宁 盘锦 124000)
中风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而且也是比较难以治疗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很容易使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严重的后遗症情况,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就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后遗症。有研究认为,75%以上的患者在中风康复以后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最为主要的功能障碍就是中风以后的痉挛性瘫痪[1]。这种病情会使患者的肌肉出现萎缩,使患者的关节存在痉挛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行动能力都产生影响。如果对患者的病情不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发展到后期就会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进展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干预可以得出,针灸对于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提升患者运动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针对于此,本研究分析选择采用针灸疗法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治疗的效果,并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共计选入患者6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研究选则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2例。对于本研究对照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患者当中的男性和女性比例为17∶15,患者的年龄为57~86岁,平均年龄为(72.4±10.5)岁;本研究观察组患者中患者的男性和女性比例为18∶14,患者的年龄为59~87岁,平均年龄为(71.5±11.6)岁。本研究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检验和诊断均被确诊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没有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本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配合采用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运动和学习,做好对患者的常规功能锻炼,并为患者选择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为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在患者能够容忍的疼痛范围之内对患者进行小幅度的肢体运动,为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各关节,活动的幅度主要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避免患者出现痛感。做好对患者站立平衡的训练,一开始需要在旁人的帮助之下对患者进行训练,或者通过对双杆以及手杖辅助训练的应用,在站立的过程中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 cm,并且健侧肢体作为支撑点,缓慢地尝试着用偏瘫侧的肢体作为支撑点站立,患者两足需要交替训练,一直到能够站稳为止,之后开始进行行走的训练。对患者进行坐位平衡的练习,患者需要先通过背架依靠,并且屈膝坐在床上,在坐稳以后将支架拿走,使患者能够将双腿放在床边。也可以在患者床头放置一个栏杆,使患者能够抓住栏杆,帮助患者坐起。对患者进行行走训练,一开始需要在他人帮助之下完成,当患者行走能力提升以后,在对患者进行单独的训练[2]。
对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为患者选择患侧的手和足部的阳明经穴,针灸的穴位主要为头部的运动区、感觉区以及足三里穴,除此以外,选择患者的肩ā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风市穴、梁丘穴、阳陵泉穴、昆仑穴和悬钟穴。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患侧为主,并且为患者配合其他的穴位,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一次针灸为患者选择六个穴位,使患者以平卧位为主,手法选择中度刺激,在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天对患者进行一次治疗,连续治疗5 d,休息2 d,作为1个疗程,连续为患者治疗8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选择采用脑卒中病损评估量表(SIAS)对于患者治疗以后相关的效果进行评分,两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之后需要进行第1次评分,治疗1个月以后给患者进行第2次评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对于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治疗结束之后,患者的意识恢复正常,肌力能够达到4级或5级,患者生活可以自理,而且没有局灶性神经性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显效;如果经过治疗以后,患者意识恢复,患者的瘫痪得到恢复,患者的肌力改善为1级,存在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示患者治疗有效;如果患者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肌力没有改善,患者的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患者存在重度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示患者治疗无效[3]。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调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检验,采用统计软件的版本为IBM SPSS23.0,本研究两组数据之间选择采用P<0.05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于本研究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有效治疗30例,对照组患者有效治疗22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价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以后患者的相关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SIAS总分为(23.01±2.51)分,对照组为(13.05±1.14)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比对照组更好,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在脑中风之后患者出现偏瘫属于偏枯以及偏风的范畴,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经脉受阻导致患者身体出现麻木情况。为患者治疗的时候,应该选择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有效的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刺激,患者脑部血管得到扩张。尤其是针刺患者的风池穴和足三里穴等穴位,能够帮助患者扭转脑部缺血的状况,这样能促使患者的大脑组织得以迅速的恢复。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根据大脑皮层的中枢交叉支配的原理,针刺偏瘫患者头部运动区及感觉区能够对患者的病灶区域产生必要的刺激,这样对于患者的肢体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中风病早期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代偿,并且有效促进自我修复功能的恢复。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主动地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反应,而患者自身的结构以及功能也会出现一系列的改变,它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所以这也被称之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当人体的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以后就会出现功能代偿的情况,所以如果此时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会使患者的神经系统逐渐的形成正确的运作模式,进而能够达到有效的纠正偏瘫功能和障碍的目的。同时为患者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这样能够使患者神经、肌肉的相关系统得到正确的恢复,进而也就有效地纠正了患者的运动障碍情况,避免患者的肌肉存在进一步的萎缩。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本研究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对两组患者治疗以后,患者的相关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的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证实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选择采用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相关情况,促进患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恢复,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