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抑素联合埃索美拉唑对轻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9-01-07龙跃辉
龙跃辉
(丹东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黑便等,出血量大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迅速抑制胃酸分泌是控制上消化出血的关键,常用药物包括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能够减少胃液的分泌,降低胃白酶活性,促进黏膜的增生修复,保护胃肠黏膜及其上皮细胞。本研究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治疗轻度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符合标准诊断的轻度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0例,排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过敏及孕期和哺乳期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在21~72岁,平均年龄(45.7±11.5)岁;观察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0~73岁,平均年龄(46.5±10.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表现症状、血红蛋白以及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禁食、扩容,给予一般止血剂治疗。对照组单独静点埃索美拉唑治疗,埃索美拉唑40 mg加入到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隔12 h静点1次,连续静点5 d。观察组为生长抑素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在静点埃索美拉唑的同时用生长抑素0.2 mg加入浓度为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推注,每隔8 h一次,连续静推6次。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治疗疗效疗效判定:显效:治疗3 d内患者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有效:治疗3~5 d患者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无效:治疗5~7 d以上患者仍有活动性出血者。对无效的患者改用其他治疗措施,包括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止血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3.2 两组临床指标测定血常规,比较治疗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疗效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9例,临床有效率为7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下降情况比较:观察组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为(5.3±1.3)g/L;对照组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为(10.1±1.9)g/L。观察组患者在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关键是迅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有相关资料证实只有当胃内pH值大于4以上时止血药物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当pH值大于6时才能发挥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抑制凝血块溶解作用,有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有消化道出血的人,他们的胃内的胃酸的pH值有所变化,导致维护的消化功能被破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在于恢复胃内pH值,从而使胃内的蛋白酶失去活性,从而稳定血栓,最终达到止血的目的[1]。
埃索美拉唑是新型质子泵抑制剂,是胃壁细胞质子泵H+-K+-ATP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其抑制胃酸作用强,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理想药物[2]。其作用机制是在分泌胃酸的壁细胞或近酶区,不可逆结合使胃内壁细胞H+-K+-ATP酶失活,使壁细胞的H+不能转运到胃腔,发挥抑制胃酸的治疗作用[3]。埃索美拉唑能明显抑制由组胺、五肽胃泌素和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胃酸分泌,特别是对由二丁基环腺苷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埃索美拉唑是第1个S-异构体的质子泵抑制剂,由于其肝脏首过效应低,血药浓度及生物利用度较高。因此其抑制胃酸的作用更优于其他PPI。所以临床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迅速提高患者胃内pH值,改善血小板凝集,提高血浆凝血功能,迅速达到有效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生长抑素能够减少胃液的分泌,降低胃白酶活性,促进黏膜的增生修复,保护胃肠黏膜及其上皮细胞的作用,且还能促进血小板的凝集和血块的形成,具有良好止血作用。生长抑素能有效抑制消化液的分泌,选择性地减少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流量,降低食管-胃底静脉压力,有研究显示,生长抑素还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促进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制血管活性肽、增加内脏器官血管阻力,起到抑制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有报道显示生长抑素抑制正常人基础血清胃泌素抑制率为40%,与质子泵联合使用可更有效提高胃内pH值。生长抑素和埃索美拉唑是常用药物,生长抑素能够直接作用脏血管平滑肌,收缩内脏血管,减少内脏血流;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阻断胃酸分泌,保持胃内高pH值。二者联合可起到协同作用。本研究显示生长抑素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轻度上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埃索美拉唑治疗,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单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