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2019-01-07杨象松
杨象松
(本溪市铁路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病变部位检查均提示存在不同数量的幽门螺旋杆菌(HP),多附着于胃窦部、胃体部黏膜,甚或胃黏膜深层[1]。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内学科中“胃痛”“胃痞”“吐酸”等疾病范畴,病性多属本虚标实,病位责之脾胃,日久迁延肝、肠腑等,基本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继而产生气滞、瘀血、痰湿、毒结等病理产物。本次研究采用半夏泻心汤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就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内科收治的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女性3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5.3±13.2)岁,病程(6.5±3.8)年;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45.1±12.9)岁,病程(6.3±4.1)年,两组患者各项基本临床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HP快速尿素酶试验显示阳性;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3]。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三联药物疗法。治疗组在其基础上予以半夏泻心汤,组方如下:半夏15 g,黄连10 g,党参15 g,干姜6 g,黄芩10 g,炙甘草6 g,以上诸药,以水1000 mL,煮至300 mL浓缩液,100毫升/次,3次/天。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HP检测结果,HP转阴率=治疗后HP阴性例数/总例数×100%。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等级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P转阴率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P阴性38例,HP转阴率95%,对照组阴性35例,HP转阴率3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HP转阴率更高(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痊愈9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患者临床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方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近年来,临床治疗数据统计发现,慢性胃炎确诊患者中大部分人群存在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继而进行一系列研究。HP相关性慢性胃炎属中医学中“胃脘痛”“痞满”“反胃”“嘈杂”等疾病范畴,其病机多为脾虚湿盛,久之寒热错杂,痞满结聚。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具有消痞散结,寒热平调之功效。方中半夏辛温,既可以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临床治疗脾湿痰壅之胃脘疼痛、呕吐痰涎、食少纳呆等症。药理学表明,半夏可显著降低胃酸浓度、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可改善病理条件下胃内炎性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且利于胃黏膜的修复;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其功效早在《医学入门》便有论述:“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因此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等疾病;黄岑味苦性寒,归肺、脾、大肠经、小肠经,可起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临床治疗湿热痞满、肺系热病、上焦火热之证。西方学者Shi 等[4]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含有黄芩配伍的中药复方制剂均具有较强的抗HP作用,主要通过抑制AGS细胞和IκBα分解作用,降低IL-8及COX-2表达含量实现降低炎性反应,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组织完整性;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蕴结脾胃所导致的痞满胀痛、呕吐反酸、湿热痢疾等病,《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本病多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草者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固护脾胃,且辅助以上诸药充分发挥健脾燥湿、消食益气之功效。综合全方,共奏燥湿健脾、消食导滞、行气除满的作用,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最终实现“痞满可除、呕利自愈”的治疗目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