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胃运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痞满76例疗效观察
2016-12-26黄昇丁志鸿黄志雄丁振国
黄昇++丁志鸿++黄志雄++丁振国
【摘要】目的:观察养胃运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痞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符合准入标准的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养胃运脾汤口服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2.89%,对照组总有效率68.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胃运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痞满有较肯定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近推广。
【关键词】痞满;脾胃虚弱;养胃运脾汤;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56.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14-02
Abstract:
Keywords:
痞满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病症,以胃脘部痞塞胀满,按之柔软无痛为主症,常伴恶心、嗳气等。多因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痰瘀内阻、脾胃虚弱及外邪侵袭等,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所成[1]。西医学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当于本病。笔者运用自拟养胃运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痞满,经过临床观察,有较肯定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筛选2012年7有至2015年7有期间152例符合准入标准的就诊于我院我科门诊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男39例,女37例,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47.60±16.70)岁,病程13~34个月,平均病程(25.72±8.37)个月;观察组男40例,女36例,年龄32~63岁,平均年龄 (48.20±15.50)岁,病程12~36个月,平均病程(26.30±7.32)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教材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2]中诊断依据修订:①胃脘部痞塞胀满为主症,或伴恶心、嗳气,并有触之无物,压之不痛的特点。②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③发病与气候、饮食、起居、情绪等有关。④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胃肿瘤等。⑤B超、血生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1.3准入标准符合以下条件:①中医诊断为痞满,证型分类属脾胃虚弱者;②均有以下症状及舌脉:胃脘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其中胃脘满闷为必具症状[2];③胃镜检查:镜下胃黏膜色泽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局部灰白色,胃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网透见[3]。病理学活检:于典型炎症部位取活体组织,胃黏膜腺体萎缩1/3为轻度萎缩性胃,萎缩2/3为中度萎缩性胃炎,重度为大部分腺体萎缩[3]; ④经胃镜、腹部B超、CT及血生化等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肿瘤、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胰腺炎疾病等;⑤年龄30~65岁,病程12~36个月,同意配合观察者。
1.4排除标准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者;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中医学诊断证型不属于脾胃虚弱者;无法配合完成规定疗程者。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仲景牌浓缩丸)治疗,每次10丸,三餐前半小时口服,15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后观察。
1.5.2观察组用自拟养胃运脾汤治疗,处方:炙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6g,砂仁6g,酒白芍15g,鸡内金10g,丹参15g,川朴6g,黄连3g,干姜6g,炙甘草5g。采用中药煎药机煎煮包装,每剂煎取2袋,每袋150mL,早、晚饭后1h各服1袋,疗程同观察组。
1.5.3饮食生活调摄两组均嘱饮食清淡薄味,易消化新鲜食品,定时定量;忌膏梁厚味,辛辣香燥,生冷瓜果,寒饮冷食;注意起居,劳逸适度[1]。
1.6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痞满症状消失,其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胃脘痞满症状明显或有所减轻,其他临床症状明显或有所好转;无效:胃脘痞满症状无变化,其他临床症状无好转[1]。因临床观察时间较短及病人的依从耐受性,胃镜及活检病理复查仅做参考标准。治愈: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提示黏膜组织学改变由萎缩性转变为浅表性;好转: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提示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无效: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提示黏膜组织学无变化或加重[3]。
1.7统计学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数据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8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3]。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烧心,上腹部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胀满。其发病率与年龄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若早期发现,积极治疗,萎缩的腺体可转化浅表性胃炎或治愈[3]。因此本病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符合中医“痞满”的范畴。西医在治疗本病方面尚缺乏公认的,十分有效的逆转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的药物[4]。而中医在治疗痞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和治疗有悠久的历史,其病名首见于《伤寒论》,但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痞、痞塞等,并认识到该病与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有关。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心下即胃脘部,指胃和脾两脏,两者同居中焦,常为相互影响,功能上一升一降,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本病可分实痞和虚痞两型,张介宾以有无邪气停滞、有无胀满疼痛区分虚实两端及论治,具有指导意义。实证多因外邪入里、食滞内停、痰湿中阻等诸邪干胃,而致脾胃运纳失职,中焦气机阻滞[2]。虚痞多因久病消耗、素体不足而致胃失濡养,升降无力。年老体弱,脾胃运化无力;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酒食、夏季贪凉饮冷等损伤脾胃;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易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弱逐渐成为其中一种临床常见的证型[5]。
近年来,有关脾胃虚弱证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分析认为纤维镜下胃粘膜苍白,幽门舒缩不良可作为脾胃虚弱的指标。陈泽民[1]通过微观胃黏膜相辨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相临床表现为脾胃虚弱证,基本病变在于胃黏膜气血不足和胃络瘀滞所致。因此治疗本证的治疗应当以甘温补中、运脾和胃、调畅气机为要,配以活血通络为佐。养胃运脾汤的药物组成有: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酒白芍、鸡内金、丹参、川朴、黄连、干姜、炙甘草。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2],配伍茯苓、陈皮健脾渗湿;白芍、炙甘草、砂仁、川朴养阴醒脾、消胀除满;黄连和胃清热,干姜温中散寒,两者相合,辛开苦降;鸡内金、丹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诸药相合共起健脾和胃、理气除胀、和络祛滞之功。黄芪味甘,性温,固腠理,益脾胃,能补五脏诸虚,凡气虚者,俱可补之,更用炙芪,使其入里,专补中虚。党参甘平,补养中气,调和脾胃,其药性虽平和,补气稍弱,但取材方便,价格实惠,较人参常用于临床,可作为一般病证的人参替代品,较人参更有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的特点。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党参能促进机体代谢,调整机体免疫,抗衰老、抗缺氧的作用,有抗胃黏膜损伤、抗溃疡及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6]。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易致水湿内生,气机不畅,而见腹胀、便溏,白术味甘苦,性温,入脾胃经,健脾燥湿,长于补气复脾运,又能利水燥湿,且现代药理研究,有显著抑制溃疡,双向调节肠管运动,强壮机体的作用[6]。鸡内金味甘,性平,健脾开胃,祛肠风,消水谷,与白术合用可加强胃运动,增加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改善痞满的饱胀症状[6]。川朴辛苦温燥,降中有升,入脾胃二经,合脾胃之性,下气除胀满,与陈皮同用,除湿消满,散结调中,与人参、白术同用,益气散满,以治虚满。陈皮味苦辛,性温散,可升可降,通达上下,消食开胃,泻脾胃痰浊、吞酸嗳腐、反胃嘈杂,得白术则健脾顺气。砂仁气味芳香,化湿行气,配伍川朴、陈皮相行,三者皆辛散温通,化湿醒脾、行气温中除满,有调整消化功能,促使消化液的分泌增多,兴奋胃肠道动力,促进肠道排气,消除肠道胀气,有助于胀满症状的改善。胃内攻击因子与防御修复因子失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3]。黄连苦寒,长于清中焦湿热,干姜辛热温中,独守脾脏,两者相伍温清并用,祛邪而不伤正,使湿邪去而脾气运。丹参活血祛瘀,为“调理血分之首药”,可祛除本病常见的气虚血瘀及久病入络特点,具有改善胃黏膜血流,修复黏膜屏障,促进慢性炎症修复愈合的作用。养胃运脾汤组方简单,疗效肯定,适合基层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96.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7-205.
[3]刘新光.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15.
[4]胡品津,刘新光.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
[5]黄昇,黄志雄,林勇.黄芪建中汤合胃苓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42例[J].光明中医,2015,30(2):305-306.
[6]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26-428.
(编辑:梁志庆)